吳志輝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8-0050-02
提到創新能力,人們習慣于將它與發明創造相等同,將其與“神童”“天才”化等號。這種認識的直接惡果就是我們許多人都以為自己是凡人,沒有什么創新能力,以致抑制了自己的創造力的激發和施展。因此要想有效地實施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打破神秘感,師生都要樹立這樣的觀念,即“創新力,人皆有之”。
一個人能否有所創造,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取決于他有無創新意識,取決于他的創新意識是否強烈。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有創新意識,就一定會有所發現,事實也正是如此,將電腦與手機一組合,便有了平板電腦;將商店的柜臺撤去,放到網上,便有了淘寶。數學創造是一種實踐活動,需要學生熟練地掌握計算能力、使用數學符號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等。所以對學生的創造力的培養應當建立在扎實的“雙基”教學的基礎上,否則,就會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更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創新能力的源泉
興趣是入門的先導,是激發學習動機的重要手段,有了“興趣”學生學習就會主動,記憶才會深刻,就會給教學創造有利條件。在教學中注意突出數學應用,把教學知識跟學生熟知的實際生活掛起鉤來,介紹數學知識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結合有關教材,提出學以致用的啟發性趣題,如你會畫國旗上的五角星嗎?屋梁為什么是三角形的?時時使學生感到數學貼近生活,數學有實際應用,從而產生濃厚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
二、建學習小組,調動參與意識
為了改變傳統的、封閉的、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可在授課班級組建“討論學習小組”。全班分成若干組,小組的任務是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討論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自編與解答一些問題。教師要精心設計討論的中心內容,并參與學生的討論,達到既能高效討論,又能檢查督促,隨時了解學生疑難,及時反饋解惑,這樣更具有針對性,增強了學生參與氣氛,學生間可以取長補短,增強了訓練學生的探討、思維方法;增加了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實驗操作,自己動腦動手的機會;強化了重點、難點,促進了教師的及時點撥、解惑,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更完整、更深刻。
三、加強變式訓練,拓寬解題思路
用變式訓練進行習題教學的做法,改變了照本宣科,學生只作模仿練習的常規,而是讓學生自己先看例題,找出解題依據,進一步交流、總結一題多解的方法,或將原題設與結論適當作某些增減或變式得到新題目,讓學生聯想、對比與綜合思考,發表見解,允許爭議,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去議論,以求得對解這一題的深思熟慮。
例:如圖1,AD∥BC,AD=CB,AB=DC,求證△ADC≌△ABC。
(1) (2)
變化 將△ABC 沿AC 線向右平移到圖2中△EBC位置
變式1:已知AD∥BC,AD =CB AE =CF,求證△ADF ≌△EBC。
進一步在變式1基礎上再作輔助線,得變式2:如圖3,連接DE 、FB ,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
(1)本題可證幾組全等三角形?
(2)DE與FB 的關系如何?(DE∥AB 且 DE =AB )。
再連接DC與AB,DC與AB的關系如何?(DC = AB且DC∥AB)。可得幾組全等三角形?通過對課本上一個基本例題的變式,學生的證明思路更開闊了。
通過這樣變式訓練,讓學生發現解題方法與規律,并對全等三角形理解更透徹了。
四、參與反饋,發揮信息效應
作業批改是檢查學習效果的直接途徑。對于作業批改,貴在及時,為此可采取面批面改,學生對照標準解答作“自我檢查、互相檢查”的辦法。也可采取教師批改組長的,組長批改組員的方法。總之關鍵在于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對于多數學生掌握不好的內容,在下一節課上,就應先解決前面的問題。學生參與作業批改,他們自己在對照、探索、爭論中糾正錯誤,這對調動學生積極性,形成立體交叉信息,加大信息通量都有很大好處。教師通過多渠道反饋,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情況,這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與因材施教都有重大意義,并可及時進行補救與評價。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發展學生智力,強化素質教育,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解題能力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數學教學改革,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都具有現實意義。因此,我們應不斷探索、完善、深化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以更好的進行數學課堂教學。
(責任編輯 陳 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