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許多學習鋼琴演奏的學生都有不錯的演奏技巧,但是可以將樂曲演奏得完美無缺的人卻很少,更好地將音樂表現出來是演奏鋼琴的最終目的。本文主要分析在鋼琴演奏中如何運用力量和重量,以及怎樣處理力量與重量的關系。
【關鍵詞】鋼琴演奏;重量;力量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3-0077-01
一、鋼琴演奏中的重量和力量的關系
鋼琴演奏中的重量是指自身的重量,很多學生在彈奏的過程中都只用手指的力量去觸鍵,實際上這樣彈奏出的聲音穿透力很小,無法傳遞到琴鍵底部;還有的學生在彈奏的時候單單只靠前臂以及腕關節的滾動,而手指被動地去彈奏,這樣彈出的聲音非常缺乏顆粒性,同時沒有很好訓練手指的獨立性,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手型變形,以及手指無力,更談不上音色飽滿,有穿透性。
2007年10月份的《鋼琴藝術》,秦際凱發表的一篇名為《鋼琴彈奏法的核心技術:力量——質疑“重量彈奏法”》的文章,在解釋重量的說法中,得出了“重量是向下的,所以鋼琴演奏中向上的力都變成了阻力,例如抬手臂、抬手指等;而在手臂向下運動時,重量基本上都成為了助力”。如何感受身體的重量,以及這種身體的重量要如何釋放,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放松,體會肩、臂的自身重量,大臂乃至整個胳膊放松以后,將手指放在琴鍵上,感受手臂上的重量傳遞到指尖,手的三個關節要立起來,整個手掌呈拱形,每個手指都要有支撐手臂重量的力量,由于大拇指與小指的特殊性,是支撐整個手掌最重要的兩個手指,若小拇指的觸鍵方式有誤,則會帶著整個手型傾斜在一邊;大拇指要獨立觸鍵,不能利用腕關節下壓去彈奏。筆者認為,鋼琴演奏中的重量是身體本身的重量,是向下的指向地心引力的力,這個重量是無法主動釋放,是被動的。
鋼琴演奏中的力量是指內在的力量,是需要靠演奏者自身通過人體內部的肌肉運動,并且在彈奏中不斷用大腦思考,去控制彈奏中所需要使用的力的大小。內在的力量是可控的,是可以主動釋放的。秦際凱在《鋼琴彈奏法的核心技術:力量——質疑“重量彈奏法”》中還提到了“力量的迸發是肌肉收縮的結果,在鋼琴演奏中產生的緊張感和疲勞感是力量的負面影響?!彼J為,“應該使用較少的力來完成鋼琴演奏,是鋼琴彈奏法的一個趨向的目標”。而筆者認為較少的力量有的時候不能滿足演奏的需求,那么剩下的力需要用身體的重量去填補。過度的使用力量會給演奏者帶來肌肉上的緊張,這種緊張是可以通過身體的放松去彌補的,體現了重量的必要性。
筆者認為,重量和力量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單單靠力量去演奏,則會出現不放松,肌肉緊張僵硬,在音樂中感受不到呼吸,力量是可以通過不斷地練習進行加強的,而重量是力量的助推劑。在鋼琴演奏中,二者缺一不可。
二、如何正確看待“重量彈奏法”
在過去的300年里,鋼琴演奏的技巧和方法在不斷變化和完善,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是以“傳統彈奏法”——以手指彈奏和高抬指彈奏為主要彈奏方式的時期;19世紀是新舊彈奏法交替的階段;19世紀下半葉至今現代彈奏法(也就是“重量彈奏法”)占據主導地位。莫扎特、巴赫時期強調手指獨立性演奏,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家們對音樂的力度有更多的需求,貝多芬時期,由于他作品力度和斗爭性的需要,開始運用手臂乃至全身的力量,這也為以后的鋼琴演奏法開辟了新的道路,同時為之后“重量彈奏法”創造了條件。
“重量彈奏法”要求運用重量,講究手指、手腕、手臂的運動,上下手臂畫圓,感受手臂的重量自然地落下。但是手臂自然放松的同時,手指的三關節要時刻起到支撐的作用,不能忽略手指本身對琴鍵的作用力,否則手指缺乏獨立性,無法精準演奏具有顆粒性的音符,彈出來的聲音散成一片。
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幼兒鋼琴教育采用了忽略手指力量的做法,結果是學生連簡單的五指練習也無法正常彈奏。過分的依賴重力是對“重量彈奏法”偏激的理解。
“手指彈奏法”“高抬指彈奏法”以及“重量彈奏法”都是鋼琴彈奏發展不同階段的產物,不能以偏概全的認為“重量彈奏法”是現代鋼琴演奏的全部技術,音樂在不斷發展,鋼琴演奏技術也是不斷改進的。
三、結語
本文論述了鋼琴彈奏中的力量和重量的結合,以及正確看待“重量彈奏法”,筆者認為,不應過度夸大“重量彈奏法”中重量的作用,演奏中力量和重量是分不開的,需要全面的認識“重量彈奏法”,以便正確的運用在鋼琴演奏和教學中。通過完善鋼琴演奏方法,促進鋼琴教育和演奏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秦際凱.鋼琴彈奏法的核心技術:力量——質疑“重量彈奏法”[J].鋼琴藝術,2007.10
[2]趙建斌.重量與力量在鋼琴彈奏技術中的整合關系[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10(10).
[3]金紅蓮.鋼琴教學法中重量彈奏法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08(12).
作者簡介:
張鈺晗(1995- ),女,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鋼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