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當前農村發展中面臨的困難,抓住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這個關鍵環節,積極探索深化農村改革的實踐,形成了一系列關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論述。全面、準確、科學地把握這些重要論述,對于推進我國農村的改革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近年來,以“分田到戶”為基本形式的農地耕種狀態,已經無法承載起農業現代化、農村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民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需求。因為農村土地過于分散與碎片化,既影響種植,更影響經營和管理,加上農村大量土地撂荒,農民候鳥般地漂流于城鄉之間,造成大量的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以及農村的凋敝等問題,成為阻礙國家現代化發展的突出短板。
這種狀況也引起了一些人反思。小崗村原第一書記沈浩在日記中曾寫道:“按照當前形勢,靠一家一戶的種田是不可能有希望的,怎么辦?那就需要創新,需要第二次革命,這也符合與時俱進的思想——實行股田制,戶戶參股,規模生產,集體經營,有限的土地創造出盡可能大的效益。由此我想,小崗村能否來一次第二次革命——實行股田制,走合作社之路,把一家一戶的經營權收回,根據勞動力素質和自愿情況把全村勞力分成糧種隊、蔬菜隊、設施農業隊、旅游隊、物業隊。……事實上,根據農業發展的趨勢和外地成功的經驗,土地經營權收回,規模生產,集體經營,收益一定會比一家一戶小耕作要高,對這一點我是自信的”。(《沈浩日記》,科學出版社,2010年5月版,第92頁)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崗村“分田到戶”模式在新的形勢下面臨的挑戰與基層村官的某種心聲。
事實上,鄧小平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對于中國農村的發展就提出過“兩個飛躍”的構想。1990年3月3日,他在與當時中央負責同志的談話中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55頁) 1992年7月,他在審閱十四大報告稿時又指出:“我講過,農業的改革和發展會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就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就是發展集體經濟。社會主義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農業也一樣,最終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公有制不僅有國有企業那樣的全民所有制,農村集體所有制也屬于公有制范疇……要提高機械化程度,利用科學技術發展成果,一家一戶是做不到的。特別是高科技成果的應用,有的要超過村的界線,甚至超過區的界線。僅靠雙手勞動,僅是一家一戶的耕作,不向集體化集約化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不可能的。就是過一百年二百年,最終還是要走這條路。”(《鄧小平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349-1350頁)
鄧小平的論述,既充分肯定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的歷史性意義,以及當下和未來在全國范圍內繼續保留它的必要性,也強調中國農業未來發展的集體化和集約化道路的必然走向,并強調未來農業的集體化和集約化道路必須基于農民的“自愿”、現代化農業生產條件的成熟和農村中管理水平的提高。實際上這就表明鄧小平既反對各種急于變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張,也旗幟鮮明地維護農村集體所有制的意義,強調不能動搖對于“土地是公有的”這一基本制度的堅持。同時,鄧小平的論述包含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可以有多種實現形式的思想,即既可以體現為“家庭承包”,也可以體現為“集體化”“集約化”經營方式。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基本都是在繼承這一土地制度思想的軌道上,不斷推進和探索農村改革與發展的道路。
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在既有改革思路所形成的改革路徑上,推進深化改革的實踐,更加自覺地從深化改革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一致性上,積極謀劃農村發展的新篇章。
1.明確提出“三權分置”的新的土地改革方案,著手破解農村土地碎片化的難題。新時期改革的施策指向,不是繼續固化由分田到戶確定下來的土地碎片化的格局,而是如何走出這種碎片化的泥淖。破局的基本思路就是把原來的“土地所有權”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兩權分離”,進一步深化為“三權分置”。習近平同志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指出:“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好好研究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系。改革前,農村集體土地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合一,土地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搞家庭聯產承包制,把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開,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這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重大創新。現在,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現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并行,這是我國農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創新。這將有利于更好堅持集體對土地的所有權,更好保障農戶對土地的承包權,更好用活土地經營權,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顯然,這一“三權分置”方案的創新點,主要在于順應實踐發展,設計出土地經營權的流轉環節,推動農村土地通過有序流轉,逐步走出土地碎片化和基于這種碎片化之上的農業生產碎片化的局面。
對于實施這種改革后,農村農業生產的可能格局與走向,習近平同志認為:“家家包地,戶戶務農,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本實現形式。家庭承包、專業大戶經營,家庭承包、家庭農場經營,家庭承包、集體經營,家庭承包、合作經營,家庭承包、企業經營,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新的實現形式。說到底,要以不變應萬變,以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的不變,來適應土地經營權流轉、農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推動提高農業生產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使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更加充滿持久的制度活力。”可見,土地“三權分置”方案是既往改革思路的深化,而不是中斷或者另起爐灶,同時,也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對于新的難題的破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