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敏
摘 要:隨著司法改革的穩步開展,少年司法改革也在疾步進行,未成年人檢察制度正在不斷發展與完善,從1986年全國第一個少年起訴組成立到2009年全國第一個省級檢察院未檢處成立再到2015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辦公室成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已走過30個春秋。我國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司法保障工作高度重視,而對未成年被害人權利保障的重視程度卻明顯不足。
關鍵詞:少年司法 未成年刑事被害人 權利保障
一、未成年人被害案件的特點
近年來,未成年人被害案件觸目驚心,2013年的南京虐童案、2014年的湖北麻城砍殺學生案等時常見諸報端,引起社會民眾的廣泛關注和強烈憤恨。案件發生后,司法更多的關注如何依法嚴懲犯罪分子,較少思考未成年被害人的身心傷害與訴訟權利的有效行使。縱觀這些未成年人受害案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受害人年齡普遍較小
受害人多為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在這一時期,個體生理發展迅速,但心理發展相對緩慢,缺乏全面的認知社會、判斷事務的能力,容易被哄騙被誤導從而被傷害。因此需要更多的關愛和保護。
(二)案件類型多樣化,且多數不易被發現
傷害未成年人的案件類型主要包括性侵、虐待、拐賣和砍殺。其中性侵和虐待未成年人案件居多,且輕微的不易被察覺,通常都是造成嚴重后果才被發現,同時這兩類案件是對受害未成年人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摧殘和迫害。拐賣和砍殺雖然容易被發現,但往往為時已晚,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案件多為熟人作案
根據各項調查及已曝光的未成年人受害案件不難看出,這些案件的加害者往往都與未成年人是熟人關系,包括老師、朋友、鄰居、親屬甚至父母。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角色等決定了他們不會或難以對熟人產生戒防心理,同時缺乏對熟人侵害行為的理性認識,導致加害人更容易實施加害行為。
(四)案發原因多與監護不力有關
多數受害的未成年人均為缺少家庭關愛,沒有合適的監護人,導致安全教育及意識的缺失。家庭保護和監管不力容易使未成年人淪為犯罪人,也更容易使未成年人成為受害人,導致不可挽回的悲劇。
二、我國未成年被害人權利保障存在的問題
(一)安全防范意識和法律意識的缺失
未成年人的家庭、社會、學校的安全意識教育引導的缺失,使很多未成年人缺少防范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及方法,更是缺少必要的法律意識及一些行為的認知,從而導致未成年人無法及時辨別某些行為對自己的危害性,行為發生后不知道如何自我保護和維權,在進入法律程序后對案件的辦理程序不了解等都注定未成年被害人的弱勢群體的角色。
(二)知情權、隱私權得不到有效保障
實踐中,司法機關對在各個階段的案件進展的通知義務不夠重視,認為只要在有效期內通知就可以,甚至過了法定期限才通知,這就導致很多未成年人沒有時間了解案件情況,總是被動接受。被害人下定決心報案有三個需要:需要感覺安全、需要表達被害經歷和被害后情緒、需要知道報案后進行什么程序,但現實刑事司法制度滿足不了這三個要求。[1]可見,在訴訟中重要的知情權并沒有得到有效的保障。隱私權保障的缺失主要表現為不當披露未成年人的信息,而不當披露的主體主要是辦理案件的司法機關和媒體。我國法律規定不得擅自披露涉案未成年人信息,而公檢法機關是媒體獲得信息的重要來源,所以,司法工作人員要時刻恪守職業道德,做好未成年涉案人員的守護人。
(三)辦案方式不當對被害人造成“二次傷害”
案件辦理過程中,偵辦人員往往由于工作繁忙忽視了許多關注被害人的細膩的感受,實踐中常見的不當辦案方式主要是:一是詢問時不能嚴格保證監護人或合適成年人在場。這樣會使被害人面對辦案人員時緊張、無助,無法有序清楚的陳述案件事實與經過,他們的合法權益就會受到侵害。二是多次反復詢問,且不注重語言技巧。被害人多次重復陳述被害過程無疑會造成他一次次回憶痛苦的經歷,勢必加深其心理創傷。單刀直入式詢問,沒有感情上的溝通,也會讓被害人心理承受巨大的壓力。三是取證過程過于張揚及多次取證。一些辦案人員往往會采取著裝鳴笛等不避眾人的行為,極不利于保護未成年被害人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受到更大的二次傷害。
(四)法律規定和相關要求落實不到位
《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八項措施等包含了保障未成年人權利的多項機制與措施,但多數是與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成人被害人有關,且規定的較為細致,而關于未成年被害人的規定過于原則,操作性差,導致實踐中往往被忽視或者由于沒有細致的操作規程而無法較好的開展工作。
三、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的完善建議
1.加強法治宣傳,注重未成年人法律及安全意識培養。無論是平時的生活、工作還是辦理未成年人案件,都應注重普法宣傳,隨時做心理疏導的工作,把意識、觀念融入到工作中,從而使未成年被害人具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要保護其隱私權和羞恥觀念,同時也要鼓勵他們敢于揭露陳述案件事實、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消除心理壓力和事件造成的影響。
2.嚴格依法及時保障未成年被害人的各項訴訟權利。我們應心系案件,真正為未成年被害人的權利保障考慮,及時告知其享有的各項訴訟權利,包括對權利行使的時間、方式和途徑的解讀,耐心去幫助他們解開疑惑、排除苦難,讓他們更好的行使權利,真正發揮權利的實效性。
3.進一步轉變工作方式,推廣和完善“一站式”取證。目前,很多司法機關都在進行改革,逐步開展進行未成年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工作,比如采取“一站式”取證方式,進行特殊保護,注重辦案方式、著便裝,嚴格落實合適成年人在場詢問制度等。盡管刑事訴訟的主要價值和目的是維護國家利益,但人權保護同樣重要,轉變工作方式要求我們認識到:被害人不應該被淪為一個客體,一個對付犯罪的工具,是國家用來對嫌疑人定罪的證據之一,而是一個有著獨立人格享有合法權益的訴訟當事人。而未成年被害人的保護更要優先于成年被害人及未成年犯罪人。
4.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及相關工作機制。針對已經出臺的關于未成年被害人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機制,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使利于未成年被害人的相關機制從形式主義、原則性落實到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法律援助制度、救助制度、心理疏導等。只有這些權益告別“宣示”形式,真正能夠貫徹落實,多部門聯動起來,才能在實務中得到有效實施,真正保障未成年被害人的權益,這種保障應該是全面的、深入的、實質的。盡管還存在一些立法及規章制度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但可首先嚴格規范辦案,注重細節,關注未成年被害人身心感受,放低姿態去辦理每一個經手的案件,權利保障不僅需法律規制,更需用心去體會,用心去關愛。這就要求更多的關注未成年被害人的身心健康,專注于未成年被害人的權利保障開展相關工作,切實保障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隱私權保護、法律援助、身體康復及心理疏導的加強和落實,真正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注釋:
[1]參見楊杰輝、袁錦凡著:《刑事訴訟視野中性犯罪被害人的特別保護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61-62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