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友 詹秀林
當前,從各地出臺的司法責任制改革實施方案看,檢察官辦案責任制下的各類辦案主體的職責范圍等核心內容基本得以界定,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如何規范辦案組織內部管理、外部協調關系。就基層檢察機關辦案組織存在的主要問題而言,大體可以概括為四方面:一是員額檢察官和輔助人員制衡機制不完善,可能會影響辦案效率;二是主任檢察官和承辦檢察官的權責設置不合理,可能會影響案件質量;三是員額檢察官和部分業務部門負責人交叉領導關系,可能會影響集體凝聚力;四是檢察長管理壓力增大,可能導致檢察長疲于應對。
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也是四方面:一是員額檢察官壓力加大。司法改革啟動后,員額檢察官工作量增大。理想狀態下,員額檢察官可以依據檢察輔助人員的審查報告完成整個案件的定性和量刑,現實中,檢察院綜合后勤人員太多,一線辦案輔助人員太少。員額檢察官需要從事案件各方面的事務工作,辦理每個案件大到案件的判斷、研讀與定性,小到筆錄的記錄與文書的制作和送達,辦案人通常是事無巨細,事必躬親。二是輔助人員工作分配不均。檢察輔助人員中部分年齡偏大,入選員額的幾率很小,他們會擺老資格,工作積極性、主動性不夠;一些剛進入檢察系統的干警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專研法律想通過司法考試,輔助工作自然轉移給那些改革前具有辦案資格的助理檢察員、檢察員身上。三是調整業務部門負責人程序復雜。原是部門負責人的檢察官由于員額制所限,不再承擔原來的辦案指導權。基層檢察院的部門負責人行政級別基本上系鄉科級干部,而職數的配備和調整卻掌握在黨委組織部門手中,檢察機關要調整部門負責人需要經過地方組織人事部門嚴格的審批程序。四是檢察官獨立辦案機制沒有同步形成。入額的檢察官中一些年輕的辦案人員資歷尚淺,法條主義傾向性嚴重,過于理性而缺乏溫情;一些經驗相對豐富的辦案人員已經適應了傳統的三級審批制度,在辦案中若遇到難題,依賴于集體研究。
解決上述問題,可以從四方面著手:一是強化對群體而不是成員個體的激勵。激勵措施盡量選擇以辦案組織為對象,而不是選擇以辦案組織中的個人為對象,這樣做的優點在于避免成員因個人榮譽的得失而與組織成員發生矛盾,培養組織成員的組織榮譽,而非個人榮譽,以增強辦案組織的團結與協作,形成“一榮俱榮”的心理認同感。二是建立完善員額檢察官和檢察輔助人員的職責規定。明確規定檢察官與輔助人員的關系是上下級領導關系,賦予檢察官分配檢察輔助人員的利益的權利,讓檢察官將組員的考評與利益分配密切聯系起來。同時應當盡快研究制訂檢察輔助人員的職業發展保障機制,以解決各類別人員的利益平衡問題。三是整合內設機構,減少部門負責人。檢察機關辦案責任主體由業務部門轉變為檢察官,原來設置的部門逐步喪失了存在的基礎,對檢察機關內設機構進行調整成為必然。對于非員額的業務部門負責人,檢察機關要加強和當地組織部門溝通,通過轉崗(保留其薪資水平或轉化行政級別)的方式,實現部門負責人身份的軟著陸。四是強化檢察權獨立行使。主任檢察官僅行使案件的審查權而不決定案件的處理,主任檢察官辦案活動中,與其他檢察官各自所承辦的案件獨立行使決定權。當主任檢察官對其他檢察官的辦案結論有分歧意見時報請檢察長核定。同時扁平化管理模式下,要明確檢察官的授權范圍,明確各個層面的職責范圍,并設置相應的案件協調機制,對檢察權運行要全程留痕跡,實現檢察官辦案組織良性運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