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同宇
教師是學校發展最寶貴的財富。在學校日常工作中,管理者應該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發展平臺,讓教師在工作中幸福成長。
1.改變教研方式,在專業上關懷教師
聘請專家,開展專題講座是教師培訓工作的常見方式。但是在以往的培訓活動中,常常聘請多個專家進行教師培訓,所以會出現專家觀點多、觀點不一致甚至觀點相悖的問題。此外,傳統的專家講座受時間、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往往缺乏效果。為此,我們把專家講座由“點狀”變成“線狀”,增強內容的連續性,從而提升培訓活動的效果。具體做法為:一個學科在一學年內只請一個專家,以教材進度為依據,每半個月做一次講座。這樣,讓教師在專家的引領下開展教育教學實踐,增強實效性。這種“線狀”專家引領的方式擴大了教學雙方思考的深度與廣度,提高了專家引領的效度。
從關注公開課、研究課、示范課變為關注常態課,由關注極少數變為關注大多數。中心要求每一名教研員首先要做學科教師的“首席”,每兩周(與專家講座交叉進行)組織一次教研活動,與教師一起研究教材、教法、課程標準等。同時,每一名教研員不定期走進基層學校,尤其是薄弱校,不提前通知,了解課堂質量,診斷課堂問題,發現教師的優勢與短板。聽完課后要在第一時間與所在校的校長交流匯報,當好校長的參謀。
2.完善選聘制度,在競爭中激勵教師
任何工作都會產生職業倦怠。我們認為,只有增強教師職業危機感,才能體現職業幸福感。因此,在管理中,通過完善教師資格認定和新教師聘用制度,開展學生評教活動,激發教師前進的動力。
完善考核制度。進一步完善教師資格認定和新教師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質、思想道德品質作為必備條件和重要考察內容;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評價結果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務聘任、外派進修和評優獎勵等的重要依據。建立師德問題報告制度和輿論監督的有效機制。
積極開展學生評教活動。每學年,我們都要進行一次學生評價教師的活動。學生是教師的服務對象,而服務的水平如何,學生是最有發言權的。學生評教活動的最終結果并不是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而是讓教師明確在學生心中的位置。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找到自身的不足,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為此,學校建立了測評機制,每學年末,我們都要進行教師之間、學生對教師、教師對干部的測評,測評不夠85分者,取消其晉級、評優、崗位評先資格。
專業上的關懷、發展中的激勵,讓教師充滿了對學校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愛、對工作的激情。我們相信,讓“幸福”成為教師成長的關鍵詞,那么,這種幸福感必將傳遞給每個學生,灑滿整個校園。
編輯 _ 汪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