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諺語云:“不患寡而患不均。”這里的“不均”,不是指不均等,而是指不遵名分、不按規矩分配社會財富,強取豪奪踐踏“公正”“公平”的正義準則。實際上,人們對分配方式是否合乎“正義”比對分配的結果即財富占有的多寡,更加在意和關注。因此,分配不公與收入差距其實是兩回事。收入差距描述的是一種結果狀態,分配不公則揭示了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筆者認為,分配制度改革不能只一味地強調縮小收入差距,更應關注分配不公,探究和挖掘隱藏在收入差距背后的非市場因素。
引發收入差距擴大因素分析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中國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發展成就,綜合國力迅速提升,城鎮與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都經歷了快速上漲,百姓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漸擴大,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1.8倍,擴大到2009年的3.33倍,之后基本維持在3倍左右。尤其是在城鎮化視角下,隨著金融、房地產行業的興起,資產的財富效應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的分配格局。
從收入分配演化的內在規律和國際經驗來看,影響居民收入差距的既有內生性因素,也有外生性因素。前者主要是指一些市場因素,如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教育和人力資本的差異、資本深化與資本勞動替代率的差異,以及對外開放程度的差異等;后者主要是指一些非市場的因素,既有一次分配中由于市場化改革不到位不徹底而引發權力“越位”導致的分配不公,又有二次分配中權力監督和監管“缺位”而引發的分配不公。
過去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收入差距本身問題,實際上分配不公尤其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機會不公、權利不公和規則不公,及其對社會心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沖擊,遠甚于效率導向的市場機制所引發收入差距的擴大。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表明收入分配改革的內在要求之一,就是要革除造成收入差距的非市場因素,消除分配不公。
消除分配不公的若干建議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將有助于挖掘新的制度紅利,為市場化改革和經濟增長注入內在的激勵機制和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
1. 調整要素價格形成機制
調整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就是要把市場的歸還給市場,完善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充分體現按照要素貢獻大小分配的準則和制度,改革和完善初次收入分配制度。主要包括:一是進一步完善土地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有效遏制“土地財政”模式下的城鎮化,適度提高農民在土地轉讓和征用過程中的收益份額。二是進一步調整勞動力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競爭有序開放的勞動力市場,改善扭曲的工資價格機制,尤其要建立、培育和規范公務員、事業單位及企業一線職工的工資增長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取締不合理的補貼收入。三是進一步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逐步取消金融雙軌制和對國有企業的“預算軟約束”,引導投資向更加有效率的地方集中。四是進一步建立健全資源使用制度,進一步理順水、電、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類產品價格,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五是進一步規范公共產品的資本化運作。對于已經收回成本的高速公路、市政建設等企業應當盡快清理整頓,嚴格監管私人部門假借各種名義進入公共產品領域,嚴厲打擊違反法律法規的行政亂收費。六是進一步培育創新激勵機制和收入分配保障措施,形成創新激勵導向的社會氛圍,從根本上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創新轉型。
2. 提升再分配的調節功能
再分配政策的核心是推動新一輪的稅收制度改革,充分發揮稅收對于初次分配的有效調節作用。重點是調整和完善稅制結構,降低流轉稅和間接稅比重,提高收入稅比重。同時配套改革財稅體系,匹配中央與地方的事權與財權,完善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系。此外,要構建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稅制體系,通過開征反暴利稅降低行業收入差距,建立以房產稅為主體,以土地使用稅和車船使用稅為補充的財產稅體系。通過轉移支付機制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推進教育、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維持物價水平穩定,給予低收入階層基本生活保障,倡導社會成員共享發展成果。
3. 增強財政開支透明度
政府財政收支預算,實質是一本“國家賬本”,既關乎國家利益,也關乎人民的權益。財政不公開,公開不透明,透明不徹底,勢必放大公眾對財政的不信任,甚至還會轉化成對政府的不信任。2010年以來,中央要求國家機關公開“三公”經費支出,2012年底“八項規定”出臺,2013年進一步要求地方政府也要比照中央公開“三公”支出。如今,將公共財政收支公開化、透明化納入各級政府考核的關鍵性指標已成為趨勢。
4. 建立健全社會監控體系
首先要增強收入統計透明度,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加強收入分配社會監控的基礎。2013年起,國家統計局開展的“城鄉一體化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對城鄉居民收入的統計口徑做出了一定的調整。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統計的內容、核算的方法等各方面仍存在進一步調整的余地,以增強收入統計的透明度與可信度。特別是要完善收入申報制度和統計指標體系,加快個人誠信體系建設,建立收入分配預警監測機制,為加強收入分配的監控與政策制定打下堅實基礎。其次要綜合運用法制與行政手段,加強收入分配的社會監控。重點是規范收入分配來源,建立健全個人信用制度和會計審計制度,查處偷稅漏稅的違法行為,避免稅收流失,削弱再分配的力度,逐步消除非市場因素導致的不合理收入分配。同時發揮法律制度在監督收入來源規范化以及調控壟斷企業的收入分配關系方面具有的作用,依法調節收入分配關系,特別是加強對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的監管和調控。
5.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反腐敗斗爭的嚴峻性,認識到黨風廉政建設的緊迫性。以權謀私和公權尋租等腐敗問題已不僅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而且更關系到我們黨與群眾的關系,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鞍褭嗔﹃P進制度的籠子里”,已經成為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制度建設中的一個重大課題,核心在于建立起讓全體黨員干部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
此外,還有一些微腐敗,看似合法卻不合理的辦事流程,滋生出大量依靠權力而生的“宿主”,以及一連串長長的“食物鏈”,養活了其中的一大批不法之徒和中間商。醫療、教育、房產、鐵路、社保、戶籍、質檢、股市,概莫如是。如果我們行政部門的辦事規則都盡量透明,程序盡可能簡便,多一些規則意識,少一些人情世故,就能激濁揚清,降低收入分配的“不均”和不公平感,增強百姓的獲得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