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謙
逮捕源自憲法,主要規(guī)定在刑事訴訟法,其根本宗旨是保障訴訟順利進行和保障人權。我國司法實踐中逮捕適用存在審前羈押率偏高、審查方式司法化程度低、逮捕把關不夠嚴格的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呈現(xiàn)新的階段性特征,逮捕的適用面臨著一系列新挑戰(zhàn)。
有必要從價值、制度、角色三方面審視逮捕定位:逮捕的價值定位在于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的平衡;制度定位為法律監(jiān)督之下的司法審查;角色定位取決于檢察機關行使審查逮捕職能的客觀中立性。當前審查逮捕的理念應做到從注重打擊犯罪向重視保障人權轉變,從書面審查為主向司法化審查轉變,從構罪即捕向比例原則轉變。
逮捕的三個條件之間存在內在邏輯關系,證據(jù)和刑罰條件是前提、基礎條件,社會危險性條件是核心條件。要構建以社會危險性為核心的逮捕條件,應堅持以證據(jù)為核心,細化社會危險性條件,并注意運用邏輯法則和經驗法則。同時,應當構建起羈押審查的一體化機制,堅持理念的一體化、條件的一體化、方式的一體化。
逮捕的證明標準是雙層次的,第一層次是對逮捕犯罪事實的證明標準,第二層次是對社會危險性的證明標準。在犯罪事實證明標準方面,有證據(jù)證明有犯罪事實就是“基礎犯罪構成事實證據(jù)齊備”,并且能動搖基礎犯罪構成認定的疑點和矛盾必須得到排除,形成事實不能沒有、人頭不能搞錯的內心確信。對逮捕社會危險性的證明確立優(yōu)勢證據(jù)的證明標準為宜。
在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應探索審查逮捕程序的訴訟化轉型,構建檢察官居中裁斷,偵查機關、辯護律師充分參與、相互對抗的司法審查程序。進一步擴大審查案件范圍,突出對社會危險性條件的審查,加強對證據(jù)合法性的訴訟化審查,合理設置審查程序,轉變具體辦案形式。
(摘自《中國法學》,2017年第3期,第22-48頁。)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1007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