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賈寶玲
【摘 要】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通過創新傳統的紀錄片拍攝方法,將解說與故事相結合,豐富了紀錄片的內容和可看性,提高了紀錄片的收視率。本文就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進行紀錄片中故事化手段的分析和研究,為我國的紀錄片拍攝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故事化手段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3-0137-01
紀錄片與傳統的影視作品不同,紀錄片的拍攝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其主要拍攝目標是為了宣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其內容必須是真實可靠的,這就要求紀錄片的拍攝在滿足真實內容的前提下要增加可看性,引起人們對紀錄片的觀看興趣。《舌尖上的中國》自播出以后,就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和好評,打破了傳統單調的紀錄片拍攝方式,在拍攝過程中,運用先進的高清拍攝設備,科學合理的剪輯手法,將“人”和“美食”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拍攝手法,為我國的紀錄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文就著重分析了《舌尖上的中國》的拍攝手法和過程,并總結出了相關的理論知識。
一、尋找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素材
經典的紀錄片離不開優秀的故事素材,在拍攝前精心尋找好的故事素材是必不可少的。在《舌尖上的中國》中,存在著許多感人的場面,如第一季中第五集《廚房的秘密》從小到個人家庭大到社會集體,從業余到專業等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廚房中包含的親情、友情、愛情和敬業精神,從邊遠地區的香格里拉再到內地的淮揚一帶,時空的跨越、故事情節的發展,讓我們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領略了人生的百味,不同地區的菜系蘊含著相同的情感,以平常、普通的勞動人民為視角拍攝出的紀錄片,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二、《舌尖上的中國》的故事化表現手法
(一)穿插的敘事手法。《舌尖上的中國》從紀錄片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紀錄片講述的是美食與國人的關系,如何通過美食來表現中國人豐富的情感和歷史文化,則需要導演巧妙地將美食制作與背后故事結合起來,豐富紀錄片的內容和題材,以此吸引觀眾觀看的興趣。穿插式的敘事手法始終貫穿于整個紀錄片的始終,比如說在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中,講述了卓瑪和媽媽辛苦獲取松茸食材的過程,紀錄片中首先普及了松茸的知識,再將鏡頭轉向卓瑪尋找松茸的行為,通過對環境的拍攝和放大,向人們表達食材的來之不易,然后鏡頭再轉向對松茸的烹飪手法上,通過合理有序的鏡頭抓換和穿插,將人和美食的故事一一道來,不斷吸引觀眾的目光。
(二)采用鋪墊的手法。在《舌尖上的中國》拍攝中常常采用鋪墊的敘述風格,為接下來的人物出場和食材介紹進行鋪墊,紀錄片中鋪墊手法的運用能夠推動攝像鏡頭視角的轉變,從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比如說在《大自然的饋贈》這一集中,通過對浙江竹林的景色拍攝而引出這片竹林的主人,進而對冬筍進行講述,層層遞進,使得紀錄片的內容連貫而有條理。
(三)設置懸念。在《舌尖上的中國》大量采用了懸念的設置,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在關鍵地方將鏡頭轉向其他美食人物的介紹,比如說在《廚房的秘密》中本來以為要看到昆明流水廚房壯觀的場面時,鏡頭卻突然轉向熱鬧的江南早市,令人措手不及,同時也激發了觀眾的觀看欲望。
三、發揮音樂音效的聽覺感官作用
一部成功的紀錄片離不開優美的音樂和音效的點綴,在《舌尖上的中國》中,不僅僅配有優美動聽的音樂背景,還無限放大和還原了食材制作時的聲效,如在鍋中進行煎、炸、炒時,運用同期聲效,通過聲音向人們傳遞食材的美味,可以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加強紀錄片的真實性;在進行食材、地區等歷史背景文化科普和講解時,需要選擇輕快的音樂,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知識的科普上,而非音樂背景中。因此,在紀錄片中根據不同的場面選擇合適的音樂,不僅僅可以隨時調節觀眾的觀看情緒,還能夠豐富紀錄片的內容和形式。
四、注重畫面清晰度的呈現
《舌尖上的中國》在拍攝時,使用先進的拍攝設備和機器,運用高超的拍攝技巧,選取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景物拍攝視角,將自然生態的原貌和人們細致的情感變化都詳細真實地記錄下來。《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在國民中引起熱烈的反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精美的畫面和細致的人物表情的刻畫,采用先進的拍攝手法和普通的生活場景,不但可以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還利用視覺感官不斷刺激味蕾勾起人們的食欲,從而牢牢吸引人們的目光。
《舌尖上的中國》無疑是一部成功的紀錄片,通過高清的拍攝設備和多樣化的表現手法,將天南地北的美食組合和嫁接起來,通過敘述普通人間平凡動人的故事,表達生活的艱辛、祖輩的智慧及美食中蘊含的親情、友情、愛情和國家情,承載了一個國家的精神文化。
參考文獻:
[1]婁傳金.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分析紀錄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J].群文天地,2012(22).
作者簡介:
李 峰(1986-),女,河北省唐山市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