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明
書法教學除了要讓學生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書法常識外,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書寫技能的訓練,那么,書法教學需要采用哪些策略呢?
1.激發學習的興趣
書法教學要求在師生互動教學和書寫實踐的過程中都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可通過字體溯源、欣賞名家名作、書法家學書故事、書寫實踐探索等教學環節創設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此外,生活中有很多“常見資源”可用來輔助教學,利用得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幫助。如通過收集身邊的“牌匾、對聯、題壁”以及“報刊、雜志題字”等書法作品,來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熱情;在結構教學中利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常見圖形分析字形結構,來降低書寫難度,提高學生學習信心;在筆畫教學中引入“蘭葉撇、懸針豎、浮鵝鉤”等常見實物來形象化書寫訓練,提高學生的求知欲。
2.規范提問的專業性
書法教師的教學語言極具專業性,只有老師的語言規范了才能培養出學生的規范語言,所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
如在用筆方法的教學中,老師要講清“露鋒、逆鋒、中鋒、側鋒”“鋪、攏、轉、折、行”等用筆的要領,圍繞這些專業知識來設計問題;在分析筆畫特點時要善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可在“長短、粗細、方圓、直曲”等方面多加引導,使學生在自己分析的時候有針對性,語言表達有條理性;在結構的內部構成方面,可結合“相向相背、寬窄高低、聚散收放、穿插避讓”等對比因素進行講解提問,這樣又能從局部上掌握細節特征。
3.樹立作品意識
現有中小學書法教材的教學內容基本上是按照不同書法家的筆畫、結構、章法等特點依序設置的內容,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課堂上學生在練好單字的基礎上,教師若能逐步樹立起學生書寫完整作品的意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作品字數不論多少,一字一成語、一聯一古詩都可以,如“善、孝、誠信、勤勞、積跬步、惜寸陰、惠風和暢、見賢思齊”等,這些書寫內容一定要由例字擴展而來,所延伸出的內容要做到自然生發。書寫的形式可用常見的橫幅、斗方、條幅、扇面等,再加上簡單的落款就成為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使學生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也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書法教學應依托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以提高書寫技能為基本目的,力爭知識與技法并重,實現技能與審美的漸進式提高,增強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
編輯 _ 李剛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