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真
上海公交有11路環城電車,沿中華路、人民路圍成的環城圓形路行駛。
怎么會有這條環城圓形路的呢?環城,及沿途的老西門、大東門、小東門、小北門、大南門、小南門、新開河、新北門、老北門、小北門這些個名稱,透露了這條路上曾經有過城墻嗎?沒錯,這條路事關上海城墻筑與拆,是上海舊城廂與城外的界線。
原來,上海自元代建縣后,并未筑城墻,至明代中葉,上海人口稠密、商肆發達,沿江一帶船舶往來,成為南北貨物的集散中心。當時,江浙沿海地方不斷出現倭寇偷襲騷擾。據史料記載,僅嘉靖三十二年四至六月間,就連續五次遭到倭寇大洗劫,民房被焚毀,損失慘重。為保障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全,上海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九月動工,晝夜不停,耗時三月,趕筑了一座周長9里、高2.4丈的城墻,城上筑有3600余個雉堞、2座敵樓,沿城墻外筑有闊6丈、深1.7丈、周長150余丈的城壕,外與黃浦江、內與大小河浜全線貫通,通接湖汐。設6處城門,即朝宗門(大東門)、寶帶門(小東門)、跨龍門(大南門)、朝陽門(小南門)、儀鳳門(西門)和晏海門(北門);另辟三處水門,分跨肇嘉浜和方浜之上。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又增筑3座敵樓、20座箭臺。
此后,倭寇多次來犯,直逼城下,卻再也無法侵入城池。萬歷年間,倭患平息,縣城安寧,便在城墻的4座瞭望臺上造了丹鳳樓、觀音閣、真武廟和大境閣。
倭寇之患除卻了,古城墻的存在阻礙了城市經濟和交通運輸的發展。民國元年(1912)7月,在李平書的主持下,上海動工拆城筑路。次年6月北半城850丈完工,填平城壕,筑民國路(即今人民路);第三年冬南半城890丈完工,筑中華路,形成了環城圓形路。
這位李平書可是上海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曾創辦閘北水電公司,因供水范圍受限而狀告工部局獲勝;參與發動上海起義,后任上海民政總局總長等職;被袁世凱逐出租界,東渡日本避難,返回上海后晚年以書畫、金石自娛。為紀念他對上海光復和城建所作出的貢獻,1946年10月26日,城隍廟湖心亭舉行李平書銅像落成典禮。據《上海文化藝術志》記載,“李平書像高3米,他銀須一綹,身穿長袍馬褂,右手執書,左手垂于袖筒內,佇立于八角形基座上,風度儒雅。”銅像于1959年被移至蓬萊公園,“文革”時不知下落。
由于當年拆城指揮部——城壕路工事務所設在大境閣,又有人請求保留大境閣,小北門大境路一帶便保存了一座殘廟遺址和近50米長的城墻頹垣殘跡,便是關帝廟、大境閣。
建在大境箭臺上的大境閣,是一座結構精巧、造型別致的抱廈式三層樓閣,供奉關帝像(原稱關帝殿)。清嘉慶二十年(1815),改建成三層高閣(即今日之閣)。道光元年(1821),總督陶澍登閣觀光后,題“曠觀”匾額懸于清代加筑的“熙春臺”上。道光十六年(1836),兩江總督陳鑾游此,題“大千勝境”,刻于東首石坊。大境閣由此名聲大振,被列入“滬城八景”,稱“江皋霽雪”,成為申城名勝。
大境閣的人文資源也頗為可觀。據記載,近代以來,文人墨客云集于此,留下諸多佳話。如晚清至民初,大境閣三層樓曾是名畫家吳逃禪、華墨龍、任伯年、朱屺瞻等作畫、會友之所。1917年,昆曲名師陳風鳴、丁蘭生及票友郁炳生等在二樓成立“平聲曲社”,昆曲家莫舒齋亦在此開辦昆曲學習班。1952年,應云衛執導、史湘云主演的昆劇《桃花扇》,就是在大境閣組團后公演的。
在頹敗了數十年之后,1992年開始,南市區人民政府耗資900萬元,花了三年時間,動遷全部31戶居民、9個單位,將這段古城墻和大境閣按原樣修復,向游客開放。大境閣二樓有“上海老城廂史跡展覽”,以圖片、圖表、實物、模型、燈箱、置景等多種形式,訴說上海老城廂700多年間方方面面的變遷及今日、未來。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