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年
古人云:“無德不成醫”。不論是我國古代醫學家的“大醫精誠篇”,還是西方的“希伯克拉底宣言”,都要求一名合格的醫務人員,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醫學知識和技能,還需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和人格。
千里迢迢,為了援青工作,為了能給更多高原肝膽腸胃病患者帶去福音,從氣候宜人的山東威海到海拔近3000米的海北門源,50多歲的郭剛恒不算年輕,可他自愿提出申請,毅然踏上了高原。
郭剛恒,山東省援青醫療專家組成員、中醫學碩士、山東省脾胃專業委員會委員,門源回族自治縣中醫院副院長。
郭院長的普通一天
6月27日早晨7點30分,離上班還有一個多小時,我在門源縣中醫院門診二樓的一間辦公室見到了已經在接診的郭剛恒。50歲出頭的他,對待求診的患者,總是面帶笑容,和藹可親是他留給更多門源人的印象。
因為青海高原氣候干冷,空氣干燥,第一次見面時,郭剛恒嘴唇干裂。詢問后得知,從去年2月至今,他早晨刷牙都會引起嘴唇出血,這個裂口一直沒有徹底愈合。
簡陋的辦公室里,兩張辦公桌并排,郭剛恒的對面是他的徒弟、助手李赟。見到就診者進來,郭院長總會說:“您好,請坐,您哪里不舒服?”若是家屬或老伴陪同而來,就會示意李赟再找一個凳子,讓家屬坐下來。所以,郭院長就診的辦公桌前一直放著兩個凳子。
得知要采訪,他莞爾一笑,起身示意我先坐下來等一等,“望聞問切”后伏案記錄病歷。辦公桌上還放著一摞前一天未就診完的病歷本。這時,門外已經有三四個患者在等候,后來患者越來越多,不到9點,門口就診的患者已經排起了長隊。
看到郭院長暫時無暇接受采訪,我就和李赟聊了起來。他深有感觸地說:“由于語言差異,我經常給郭院長解釋方言,他是一個極其細心、耐心并具有愛心的人。跟師傅學了近一年,師傅不但醫術高超,高尚的醫德更讓我敬佩,有時一天接診上百人,從第一個到最后一個,看不到他有一絲不樂意。”
一對一的“師徒制”,正是山東第三批援青干部的“創舉”,為了給當地留下長久性的人才,專家在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同時,對徒弟也會悉心教導,幫助他們提高業務。
之后,我又和樓道里候診的病人聊了起來。青石嘴鎮吊溝村村民馬海福說:“我的親戚們說這兒有個山東的醫生看的好,我的胃、肝、膽平時不舒服,趕緊來了。”甘肅臨夏患者馬明龍接過話題說:“我也是一個朋友介紹過來的,聽說這個專家對腸胃病看的特別好。”
門源縣中醫院主管中藥師李萍說:“以前我們平均每天接診80至100個患者,現在因為有了郭院長,每天就診的病患增加到170到200人。”態度好、病看得更好,是所有就診病人和同事對郭剛恒的評價。
患者是醫生最好的老師
畢業于湖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碩士,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20多年的郭剛恒,曾在多家省級醫院進修學習,擔任高校教學任務,且對消化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有高超的醫術。
“門源盡管人煙稀少,但消化道疾病高發。作為一名高年資消化科醫生,門源是一個施展才華的好平臺。不僅能解除一些患者的疾苦,也能提高醫生的業務水平。直接面對患者,比任何書本和大學要好,患者是我們醫務工作者最好的老師。”郭剛恒一番謙遜的話,流露出他對中醫孜孜不倦的追求,對工作兢兢業業的態度,以及對患者的仁愛之心。
在門源縣精準扶貧及萬名醫生下鄉義診活動中,郭剛恒以身作則,帶領全院骨干醫生深入鄉村,為病患送去溫暖。青石嘴鎮鐵邁村有一位40多歲的女性患者,全身浮腫,并停經8年。詢問病史后,他得知,患者8年前因心臟瓣膜病接受手術后出現上述癥狀,雖長期服用利尿藥物,仍全身浮腫。起初,根據中醫理論辨證施治后,未達到理想效果,于是他留下了患者的電話號碼以便與患者保持聯系,同時積極向書本和外地專家請教,最終認為患者全身水腫應該與中醫所認為的“血淤”有關,遂給予清代醫家張錫純的血府逐瘀湯法治療。后來,在復診時患者自述,周身感到從未有過的輕松,小便量增多,浮腫明顯減輕。看到患者開心的笑容,郭剛恒如釋重負。
5月上旬的一個周末,郭剛恒再次深入到離縣城100多公里外的仙米鄉德欠村開展義診活動,原本整個過程非常輕松順利,但就在返程的路上,他聽說在橋灘村有一位少女,因病臥床數年,家人多方尋醫仍束手無策。他馬上提出如果方便就過去看看,通過和患者家屬商議,一行人來到這個貧困的家庭,看到房間里基本沒有什么擺設,床上躺著一位十六七歲、瘦骨嶙峋的女孩。經了解后得知,女孩10歲左右發病,曾在西寧和西安等大醫院就診,診斷為肌營養不良。
與患者充分溝通后,郭剛恒排除了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的可能性,就考慮是否為神經系統或遺傳方面疾病引起的。他明白自己專攻的是消化系統疾病,深感知識面局限而暗暗愧疚,同時也下定決心一定要盡自己所能為小女孩提供最大的幫助。臨走時,他動情地握著孩子干瘦的手,承諾盡快聯系相關醫學專家來為她會診。
回到門源縣城后,他立即安排與正在門源義診的山東援青醫療專家見面,在對孩子的情況經過詳細討論后,幾位專家不顧勞頓,第二天一同去了患者家里。仔細為患者查體后,結合患者以往的相關檢查,專家們一同為孩子制定出了治療方案,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
“因為交通的原因,地處偏遠的老百姓就醫有些不便,作為一名醫生,深感責任重大。應該細致地為患者診治,不能讓患者花了錢,又耽誤了時間。牧區百姓生活不是很富裕,作為一名醫生,應該多為百姓著想……”這是談到一位遠在珠固鄉解放村的病人時,郭剛恒的感想。
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者方能稱為“大醫”。《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指最好的思想境界,“善”的最高層次,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正是“大醫”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大醫精誠,止于至善,是每一位醫者畢生的追求,郭剛恒正在用愛心與耐心換取患者最大的幸福。
對于海北人來說,提起山東人,早已不只是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而是與海北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親人。自山東援青以來,海北各行各業切切實實感受到了落地開花的援青成果,這些成果來自兩地的共同努力,更是凝聚了幾批山東援青干部的心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