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忱
智能制造搶占競爭制高點
智能制造是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熱詞,備受關注。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發展智能制造將成為世界各國重塑制造業競爭優勢的共識。
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發展中國家積極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我國制造業面臨著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近日,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和山東省財政廳聯合制定了《山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7-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山東實施智能制造具備什么有利條件?山東企業通過實施智能制造,綜合效益提升如何?山東制造業如何實現“彎道超車”?到2022年,制造業的發展目標是什么?
山東省近期出臺了《山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7-2022年)》,將采取專項支持、試點示范、強化基礎等措施,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展現的就是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新舊動能不斷迭代更替的過程。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以智能制造為核心,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動幾乎所有領域發生了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特征的集群性技術革命,正在掀起新一輪工業革命。從歷史的長河來看,發展智能制造是新時期、新階段制造業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主任張新文在接受采訪中曾經多次提到,要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加速融合,生產裝備、電子軟件等領域的智能制造水平不斷提升,將智能制造納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內容。要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作為統領經濟發展的重大工程,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加快建設制造業強省。
40.6%的工業企業具備實施條件
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黨組成員、正廳級副主任王信介紹,目前,山東省制造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39286家,占全國13.6%,位居第二位,產業基礎雄厚。其中,2016年山東高端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062.7億元,智能裝備制造企業超過2300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8000億元,居全國第二名。據測算,山東有40.6%的工業企業具備實施智能制造的條件,智能制造發展空間廣闊。
山東是裝備工業大省,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三,具有智能制造裝備優勢和較強的研發制造能力,在智能制造裝備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定優勢。如高檔數控機床、焊接機器人、紡織印染設備、食品加工自動生產線、機械加工智能生產線等智能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既為發展智能制造提供了裝備支撐,同時又拉動了裝備工業優化升級、創新發展。
王信說:“自2015年以來,山東獲得國家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27個,名列各省市區前列;在工業和信息化部評選的109項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中,我省有15項,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所以說,我們已經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智能制造新模式,為深入開展智能制造奠定了堅實基礎。”
山東智能制造走在前列
智能制造是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煥發新動能的最佳途徑,也可以說是一把‘金鑰匙。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用這把金鑰匙為山東制造業插上騰飛的翅膀,打造制造業強省。
濟南二機床自主研發的大型快速高效數控全自動汽車沖壓生產線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并出口美國。智能生產排程項目,實現設備、生產和信息的互聯,降低排程的難度和強度,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庫存率,縮短了產品交貨期。
邁赫機器人公司“柔性化汽車車身總成焊接機器人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生產的涂裝機器人、焊接機器人、搬運機器人已在北汽、濰柴、通有五菱、長安汽車等多家企業應用,市場認可度和知名度也越來越高。
青島森麒麟通過實施智能制造,其年產500萬條高性能半鋼子午線輪胎生產線,用工僅230人,相對于相同規模傳統輪胎企業減少用工500人以上;年節省人力成本3000萬元以上,占地面積減少50%,減少60%以上非計劃停機,消除25%以上非生產性能耗,庫存成本減少70%以上,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與人均生產值,人均產值在全球輪胎制造行業位居前列。
濰柴動力通過實施智能制造使企業的訂單交付率由68.1%提升至99%,每年節約用電20%左右,試車車間節約柴油消耗成本2000萬元,企業運營成本降低20%以上,研發效率提升25%,試車返工率由3.8%降至1.2%,綜合效益顯著提升。
魯西化工、東岳集團、康平納等企業,通過實施智能制造綜合效益都得到顯著提高。這些企業的成功經驗充分證明,智能制造是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煥發新動能的最佳途徑。
山東提出,將聚焦智能制造關鍵環節,大力發展數控機床及智能化成套裝備、智能傳感及信息技術裝備、機器人及核心部件、增材制造及激光制造技術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和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等6類關鍵技術裝備,加快建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開發工業軟件、構建工業互聯網和信息安全系統、研發關鍵功能部件及系統,增強基礎支撐能力。
開展“1+N”帶動提升行動
目前山東省在11個行業領域有15家企業的智能制造項目被列為國家級試點示范項目。
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裝備產業處處長王桂強說:“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重點任務中,下一步我們將開展‘1+N帶動提升行動。‘1代表我省被列為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的企業。‘N代表同行業與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企業。‘1+N帶動提升行動就是,在基礎條件成熟的重點行業,依托國家智能制造示范項目企業,與同行業企業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結對子,開展對標輔導,推廣智能制造典型經驗和整體解決方案,帶動全行業智能化水平整體提升”。
啟動“1+N”帶動提升行動,開展智能工廠(車間)示范、網絡協同制造示范、個性化定制示范、眾包眾創平臺示范、遠程運維服務示范、智能制造基地和園區示范六大示范行動,系統推進新模式推廣應用。endprint
同時,山東還圈定了汽車及零部件、機械設備、紡織服裝、輪胎、食品加工、家用電器、化工、建材、鋼鐵及有色金屬、醫藥十大重點領域,創新應用智能制造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新模式,加快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建設和智能化轉型。針對每個領域,明確了智能技術研發及應用方向、重點發展的智能裝備產品和推進生產線、車間、工廠智能化升級的路線圖。
2016年7月、2017年5月,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的同志們先后在泰安康平納和山東威達機械章丘工廠組織了紡織印染和機械加工行業智能制造現場會,開展“1+N”帶動提升行動,通過參觀現場,介紹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
康平納集團公司通過染色工藝、裝備、系統三大創新,研制出“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創建了筒子紗數字化自動高效染色生產線,建設的筒子紗染色智能工廠,生產工藝數據自動采集率達到95%以上、主機設備數控化率達到92%,生產效率提高28%,噸紗節水60%、節電45%、節汽58%、節約用工80%以上。現場會上,康平納與如意集團和東方地毯簽訂了智能制造項目合作協議,在當前環境壓力較大的背景下,發揮了重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22年山東數字智能化國內領先
根據《規劃》到2022年,山東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將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條件、基礎好的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轉型。
到2022年,我省傳統產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要達到72%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7%以上,萬人機器人數量將達到200臺以上,我省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國內領先;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實施前后企業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研制周期縮短20%,生產效率提高20%,能源利用率提高13%,產品不良品率要大幅度降低。這些具體指標的設置,是經過專家精心測算出來的,不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對照目標加快發展,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既可以達到,又能體現出智能制造發展的質量效益。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美、德、日等國紛紛提出通過發展智能制造來重振制造業,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力圖通過推行“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發展工業互聯網,奪回全球制造業第一寶座。德國也于2013年正式實施以智能制造為主體的“工業4.0”戰略,極力鞏固其制造業領先地位。英法日等國也實施了相似的發展戰略。我國在2015年及時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目的是搶占制造業制高點。要想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強國的跨越,必須掌握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統籌規劃,加快發展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正在不斷驅動新興產業快速成長,使傳統產業實現生產制造與市場多樣化需求之間的動態匹配,增加產出、減少消耗、提高品質,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新興產業培育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供了雙向動力。可以說,抓住了智能制造就抓住了新舊動能轉換的“牛鼻子”。 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是加快全省工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舉措之一。而智能制造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正是實現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的關鍵切入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