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紅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給建筑行業帶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建筑工程項目的市場得到不斷的拓展和擴大。土木工程項目混凝土施工結構關系到工程的項目的整體質量,社會公眾對土木工程建筑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備受建筑行業的高度關注。文章針對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結構施工環節相關的施工技術做相關的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土木工程 混凝土結構 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TU7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6(c)-0049-02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在追求優質生活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建筑結構質量的關注,建筑行業雖然在較長的發展時間下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土木工程項目混凝土結構的施工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1],所以,建筑行業必須深入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制定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問題。
1 土木工程項目混凝土結構質量問題概述
1.1 裂縫問題
土木工程項目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為確保建筑結構有較強的應壓力,所以,通過混凝土技術運用了大量的鋼筋施工材料。同時受施工材料不達標原因的影響,加之在施工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澆筑問題,致使混凝土結構的應壓力強度不足,進而產生裂縫。除此之外對于在施工過程中對于外界環境因素沒有充分重視,溫度的幅度變化也是產生裂縫的直接原因之一。
1.2 腐蝕問題
已完成的混凝土結構中常包含大量鋼筋等施工材料,需要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對鋼筋材料進行較強的保護工作,通過在材料外層涂抹保護層將鋼筋材料與氧氣進行一定程度的隔絕。但是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作業人員對保護層工作落實不到位,致使鋼筋材料不同程度的受到腐蝕的影響,進而引起質量問題[2]。
2 土木工程項目混凝土結構施工影響因素概述
2.1 施工材料因素
在進行土木工程施工作業時,在材料選擇中除了基地供應的商品混凝土材料,現場還要攪拌一些特定比例的材料。進行攪拌作業時,對應用的材料應按照相關的比例標準要求,配置混凝土材料時對水泥的配置應選用堿含量在0.6%的水泥,并添加相關礦粉摻合料、低堿活性集料等多種配料。以此為基礎對混凝土進行試配,按照混凝土配合比例、堿含量以及強度等報告要求對混凝土材料中的砂石、外加劑以及水進行科學的計算,根據混凝土的配置過程中堿集料的反應現狀進行檢查,例如:對水泥、砂石和添加劑進行攪拌作業時,要嚴格檢查所應用材料是否符合質量標準要求,并在其儲存過程中注重其相關事項的處理,如水泥的標號選擇應在0.6%以下;砂石作為混凝土機構材料的主要骨料,在應用時應選擇顆粒較大的砂石,并將其運用到無筋或者少筋結構中;細骨料在運用時要合理進行含水比重的控制,在混凝土適配結束后,對配置的材料進行質量檢查,確保符合相關的質量要求后,再根據結構的相關大小需求量,所以,適配的比例為參考依據開展施工混凝土材料的配比和使用。
2.2 攪拌因素
攪拌環節是將按照比例配置好的施工材料進行高效融合的重要施工環節,在開展攪拌作業前期準備工作中,相關施工人員對開展攪拌作業的相關的設備進行檢查,以確保攪拌作業的順利進行,例如:對固定性較好的攪拌機設備在加水后通電進行空車試轉、攪拌筒的濕度監測等,便于工作人員對出現的不利因素進行有效的排除,有效地避免了開展攪拌作業過程中因設備故障原因造成的停工現象發生。開展攪拌作業時,施工人員應充分控制好溫度、堿含量、原材料數量等因素,相關水電《混凝土施工規范文字說明》對溫度有明確的要求,進行攪拌施工作業時,水泥溫度控制在60 ℃最佳,最高不應超過65 ℃,冬季作業時砼或砂漿出罐溫度不低于10 ℃,入模溫度不低于5 ℃;通常情況下不同性能的混凝土配合比各有差異,以C25為例,其比例配比為水泥:砂∶石∶水=1∶1.40∶2.85∶0.47,重量比材料用量:水泥為415 kg/m3;砂子為583 kg/m3;石子為1 184 kg/m3;水為195 kg,如果在攪拌過程中攪拌材料不符合相關的質量要求,應再次開展攪拌作業,確保質量達標后方可投入使用[3]。
2.3 澆筑因素
澆筑是混凝土結構成模過程,關系到混凝土結構的使用性能。在開展澆筑作業時,應按照施工前期準備工作流程要求對澆筑工具以及設備進行檢查,例如:輸送泵、泵管等,確保在澆筑時通暢無阻。施工方應建立相配套的項目施工應急方案應對出現不良因素時可以有效地控制解決,避免延誤工期。開展澆筑作業時應對相關的澆筑施工混凝土材料進行質量檢查,例如:禁止向攪拌好的施工材料隨意加水,或者澆筑作業時應按照相關的澆筑工藝準確地進行,防止出現澆筑施工操作不當的現象,在上一層混凝土澆筑件凝固前,下一層的混凝凝土澆筑件應準時完成,以此實現澆筑件的密實度和連續性[4]。
3 土木工程項目提高混凝土結構施工相關策略概述
3.1 施工方案科學化
確保有效地解決混凝土結構出現的裂縫等問題,需要從混凝土結構變化的相關規律以及材料因素入手,才有助于實現制定的解決方案切實可行,與此同時開展混凝土施工防范工作時應依據科學的固定原理,對后期在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影響的因素進行有效的設計,確保其設計充分符合混凝土結構施工材料水泥處理標準要求。在后期進行相關的施工組織處理工作環節時,還應加強對施工技術的應用,進而實現混凝土施工活動可以依據外界溫度因素進行優化,最大程度地控制混凝土結構施工中的所有因素。
3.2 水泥材料控制合理化
對混凝土施工材料所需要的水泥原材料進行變化情況的分析,充分實現熱量釋放的需要。確保水泥材料在控制過程中將熱量因素進行最大限度的釋放,進而實現混凝土材料所形成的混凝土結構在應用到工程建筑結構時具有較強的凝聚力。水泥材料的控制數量應實現數量和熱量的相協調,達到一種輔助性物資的作用,在后期的生產活動中能夠實現對內部熱量的合理控制,進而可以達到最大限度地釋放熱量的目的[5]。endprint
對水劑物質等開展相關技術處理時,通過參考混凝土材料進行攪拌時所具有的溫度變化特點,將混凝土材料在澆筑階段的工作流程進行深入的分析,確保對澆筑工藝和溫度因素的合理協調,進而提高建筑質量水平。
3.3 約束力最大化降低
約束力的控制要結合混凝土的結構特點,首先對溫度應力因素進行分析,確保溫度應力因素全面控制在可控制范圍內。接下來對混凝土的內部約束力進行控制應建立在混凝土結構的溫度應力分析之上,將混凝土后續的溫度應力調整工作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以此為前提開展蓄水法,有效地開展對溫度因素的約束力控制。
3.4 增強抗裂性能
抗裂問題的處理究其根源必須與出現裂縫原因緊密聯系進行深入的分析。在施工過程中對所應用的混凝土施工工藝的優缺點進行整合,除此之外,將施工工藝中主要采用添加劑進行自縮值的控制,進而實現對添加劑自縮值控制工作符合相關的技術標準要求。現階段中混凝土工程還采用了有機纖維,所以,對采用的有機纖維也應加強質量控制,進而確保施工材料的高質量[6]。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土木工程項目混凝土結構的施工過程中,相關建筑單位必須重視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確保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的標準準確施工,才有助于工程項目質量的提高。所以,施工管理人員應全面混入地對混凝土結構施工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制定科學化的方案,從施工全過程入手,進而確保建筑工程的質量,推動建筑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孫浩然.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應用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6(2):259.
[2] 馬俊斌.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研究[J].江西建材,2016(18):102.
[3] 王翔.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應用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4):189-190.
[4] 程宇.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J].門窗,2017(1):88.
[5] 李家保.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術[J].安徽建筑,2016(5):178-179.
[6] 金星星.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質量控制[J].科技風,2015(3):1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