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軍
摘要:提到環境,新時期的人們最先想到的便是霧霾,2016年年底出現的23個城市共同出現霧霾紅色預警的現象,使人們再次看到了治霾任務的艱巨性和長期性。霧霾作為一種空氣污染物,它體現出的是環境污染后的結果,而非自然災害。作為嚴重影響人們身體健康和國家利益的霾,它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們犧牲了環境謀發展,在過于保護經濟利益的情況下,經濟與環境的天平開始嚴重失衡,霾只是最直接和影響最廣的一種環境污染,土壤污染、水資源污染、垃圾圍城等環境污染問題,一樣在逐漸侵蝕著人們的健康生活。對于環境問題我們必須重視,但是也不能因為保護環境而讓人們賴以生存的經濟停滯不前。因此,如何做到經濟與環境的共贏,成為了我們當前必須重點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環境;經濟;發展;共贏
一、前言
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為了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為了中國的經濟發展與騰飛,在技術能力落后、管理水平落后、知識結構落后的情況下,部分省市開始走資源消耗型經濟發展之路,秉著“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理念,開始忽視環境大力發展經濟。環境的污染必然會伴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霧霾的出現、癌癥村的出現,讓人們開始意識到環境報復人類的嚴重后果,開始不斷地付出大代價來治理水污染、空氣污染,然而,環境被污染后想回到原來的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霧霾每年的定期侵襲且覆蓋范圍越來越廣時間越來越長,以及媒體不斷爆出的癌癥村新聞,告訴人們治理環境污染還任重道遠。而對于環境如何與人們賴以生存的經濟和諧共處,本文就從當前我國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說起,進而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二、當前我國經濟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矛盾
(一)以煤為原料的工業仍然占比較大
煤在我國的工業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國的眾多重工業生產都以煤為主要原材料。眾所周知,煤在燃燒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及其他污染物,這些氣體和固體污染物是空氣和水資源的重要污染源。盡管當前環保部門采取了眾多限制令,來限制鋼鐵等重污染企業在每年的一定時期內必須減少或停止生產,同時也在不斷地研發新的替代品來替代煤的主要原材料位置,但企業的減產和停產卻直接與經濟相掛鉤,直接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而新的替代品在短時期內也難以補位及時,這種雙重矛盾,使得經濟與環境之間存在兩難的境地,而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部分以煤為主要原材料的工業企業仍然無視禁令和政策,無視環境污染違規生產和增產。
(二)部分工業企業污染排放無法達標
除了以煤為主要原料進行生產的工業企業會排放大量的空氣和水污染物外,化工企業、生物制造企業、焦化企業等也會因生產而排放出大量的空氣或水污染物。嚴格按照環保標準處理生產廢水對于企業而言需要支付大量的成本費用,而以經濟利益為主要經營目的的企業,常常為了節約成本費用,而偷工減料,偷減廢水處理程序,將還未達標且存在較多重金屬污染物的廢水偷偷地排放至人們的生活用水中,污染水資源。環保部門在相應職責下會對污染較為嚴重的企業提出警告或罰款等措施,但是當地政府為了保護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維護政績,對小而散的污染工業企業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過于維護當地的經濟利益而忽視群眾利益。
(三)農村地區散煤垃圾燃燒現象突出
煤除了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外,還是人們生活與取暖的重要材料。城鎮以及農村地區的經濟條件還不發達,大部分城鎮及農村地區的生活做飯的工具還主要取決于煤爐,人們生活做飯所用的煤含有的雜質程度較高,燃燒所釋放的二氧化硫等空氣污染物十分嚴重。當前,城鎮及農村從煤改氣工程離完成還存在較大的距離,城鎮及農村群眾對環境污染意識也十分缺乏,同時,對于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垃圾、秸稈等生活生產廢品,部分群眾為了圖方便,就地焚燒,部分監管人員或者責任心不足,或者礙于鄉親顏面,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方式進行處理,而部分原定的秸稈可以售賣事項,也由于經濟和銷售渠道問題,在實際生活中無法實施,進而使得農村地區的散煤、垃圾和秸稈等焚燒現象難以杜絕。
(四)汽車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突出
在空氣污染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的污染源便是汽車尾氣。汽車工業的發展和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使得部分有經濟能力的人開始購買私家車,而部分經濟能力較強的人為了個人或家人的出行方便,一家人購買幾輛私家車。私家車數量的迅猛增加,使得汽車尾氣的排放量呈幾何級數的增加。人們走在馬路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整條路上充斥著難聞的汽油燃燒后的氣味。人們購買私家車促進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是人們大量購買私家車卻又給環境施加了較大的壓力。加之,現時代的人們無論是秉著出行便捷,還是炫富需要,并不十分遙遠的路程都需要用私家車代行,給道路環境和空氣環境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五)經濟與社會發展步調缺乏統一性
越來越擁擠的公交車,越來越擁堵的路面情況,還無法覆蓋到許多站點的地鐵,使得人們不斷地抱怨出行的不便。政府部門對于交通等幾大難問題,正在不斷地尋求解決措施,公共交通的建設需要我們給予政府一定的時間,但是環境問題我們每個人都不可以作為旁觀者。經濟在發展,社會和人們的覺悟也需要得到同等程度的發展,對于環保問題人們的思想覺悟還不高,將環保的主要問題都歸結于政府,完全寄期望于政府去解決,政府在某種層面上也缺乏呼吁全社會所有群眾加入環保的行列中,社會的公益組織、環保組織也缺乏用自身行動來鼓勵人們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一致,使得環保問題顯得十分突出。
三、經濟與環境發展共贏的措施分析
(一)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加大戰略新興產業發展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強有力的監督措施才能得以完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較為凸出的領域主要表現在鋼鐵、煤炭等重工業地區,這些地區的生產給環境帶來的壓力,目前已經直接反饋到了空氣污染當中。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需要以市場環境為指導,根據市場情況來決定產量情況。鋼鐵產能過剩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過剩產能還未得到良好消化的情況下,必須嚴格控制新增產量,同時加大對落后產能的監管力度,禁止部分企業為了眼前利益加大產量或違規生產。另外,需要大力倡導和鼓勵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從金融融資和政策等方面鼓勵和支持新興產業的產生和發展,以戰略新興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產業。endprint
(二)加大環保查詢力度,合理設置政績指標
部分企業對于廢水排污工作,在環保部門來檢查時,便嚴格按照標準和程序進行排污,在環保部門不檢查時,便偷減程序排放污水。對于這種缺乏社會責任對不達標污水隨意排放的企業,環保部門應采取“微服私訪”或無預兆的方式不定期對其進行抽檢,對抽檢結果不達標的企業按照程序給予警告或罰款,而對于警告和罰款后仍然不達標的企業,政府部門應該出面對其進行取締或干預。而對于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而忽視環境問題,一方面,政績考核指標應設定為“綠色GDP”模式,讓經濟與環境齊飛;另一方面媒體應加大監督,在轄區內加大環保的宣傳力度,讓人民群眾意識到環保與其自身利益緊密相關,聯合群眾一起監督政府環保行為。
(三)加大環保政策力度,提高群眾環保意識
農村群眾對于環保的意識并不十分強烈,主要源于他們生活的環境始終處在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的環繞中,環境問題還未涉及到其切身利益。對于農村群眾為了圖方便燃燒散煤、處理垃圾和秸稈等問題,政府部門一方面可以進鄉與群眾進行溝通,政府出面為群眾修葺沼氣池等生活用具,解決群眾的生活做飯問題;另一方面加大對鄉村環境的走訪和對村干部的問責力度,發現有群眾焚燒秸稈或垃圾等現象,直接問責村干部,讓村干部真正擔當其監督與檢查農村環境問題的重任。
(四)加強環保汽車推廣,宣傳正確價值觀念
在“綠色”理念和汽車限購令的推動下,環保汽車開始問世,政府為了鼓勵汽車企業加大環保汽車的研發力度,在政策方面也給予了一定的鼓勵和優惠。但是環保汽車相比燃油汽車而言,還沒有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一方面在于環保汽車在某些方面的性能沒有燃油汽車優秀;另一方面在于人們的價值觀念存在偏差,對于汽車有些認為是代步的工具,而有些人認為是身份的象征,環保汽車在部分人的思想中被認為是廉價低質的,是普通人的代步工具。因此,政府及媒體需要正確引導價值觀念,以政策推崇和鼓勵人們對環保汽車的消費。
(五)推進社會共同發展,環保問題人人有責
環保組織和社會公益組織應以更多的實際行動來推動環保行動。比如,人們只需要通過身份證就可以辦理環保自行車使用權;推動環保軟件研發,人們在下載相關環保軟件后,在綠色出行達到一定指標后,可以在指定超市兌換相關生活用品,或者居民可以在社區內享受更好的社區服務,或者可以免次乘坐公交或地鐵等;聯合社會力量加大綠色出行交通的覆蓋點等。對于綠色出行,當前“膜拜自行車”已經迎合環保的要求問世了,且得到了大力的推廣,人們在騎上膜拜自行車時,既有一種環保的自豪感,也有一種潮流的前衛感,同時還解決了個人的出行問題。因此,環保問題要將每一個人納入范圍,來共同推動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四、結語
過去過于保護經濟利益而忽視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已經變成了人們刻不容緩亟需解決的環境問題。而當前經濟與環境仍然還是一對矛盾體,重工業中所運用的主要原料仍然還是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農村地區的環保意識還十分薄弱,監管難度也較大,社會的環保行為還沒有跟上環保的急切要求等,這些突出的問題,都使得我們需要全力尋求經濟與環境的共贏平衡點,這樣才能使經濟與環境這對矛盾體能夠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佚名.霧霾,濃的化不開?[EB/OL].央視網,2016-12-20.
[2]佚名.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如何實現和諧共存?[EB/OL].南海網,2013-12-11.
[3]胡恒平,劉荔彬.提高經濟與環境質量內在一致性[N].中國環境報,2017-02-15.
[4]陳玲俠.水資源利用與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04).
(作者單位: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宣傳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