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昱
摘 要:環境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結合的產物,它作為一門新興的技術是在二戰之后被發展起來的,它是20世紀工業與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環境藝術是一個統一體,它將審美藝術和實用性等統一在一起,有機地結合起來,它作為一個比較大的范疇,綜合性強,而且應用也廣泛,不僅在商業中、工業中的應用極為廣泛,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的。本文將環境藝術空間設計帶入室內設計之中,將空間環境對室內設計的影響作為研究主題進行論述。
關鍵詞:環境藝術;辦公空間;舒適;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J5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8-0121-02
一、緒 論
1.室內設計的概述
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人們待的時間最久的地方應該是室內。因此現在的室內設計也可以稱之為室內環境設計,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也是與人們關系最為密切的。室內設計的風格和特點,往往能反映出業主的物質需求和精神訴求,不同的業主對室內設計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設計者必須充分考慮業主的要求,從設計理念到材料的選擇,從施工工藝到室內的裝飾,無不一一用心構思,必須與當前的社會潮流和社會文化結合再一起,充分考慮精神生活的基礎上運用哲學和美學的提點進行室內設計[1]。
室內設計對于建筑物的室內環境來說,其相應的標準、地理位置,以及使用性能都是有嚴格要求的,需要運用建筑的美學原理和技術手段,創造出和諧舒適的、功能完善的、能夠滿足使用者物質和精神方面需求的室內環境。當然,這些設計的基礎都應具備使用價值。既能兼備完美的外觀,又能展現出相應的功能使用價值。綜上所述,要準確地滿足人們的精神方面和物質方面的室內設計是作為室內設計的真正目的。以人為本,為人們創造出符合人們生活的美好的室內環境氛圍。如今,每個人都講求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個性。當代人不再僅僅滿足于吃飽穿暖,而是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2]。他們追求個性發展和綠色發展,不被外界所束縛。他們已經打破傳統的枷鎖和束縛,在更為廣闊的空間里自由的發展。由此,室內設計的要求從表面的華麗上升到了個性和人性化的高度。現在的室內設計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表觀的東西,也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設計,更為重要的是一種人心的掌控。設計的理論是死的,但是人是活的,僅僅靠理論設計出來的東西不會讓觀者感動[3]。而設計的精妙之處在于發現和感動,只有各種各樣的體驗感悟才能做出一個精美感動的設計。要想做出一個讓人感動的設計,關鍵在于把握好每一個細節。
2.室內設計的發展現狀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人們有了自己的住所后就會對居住環境進行裝飾。中國的室內設計自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的非常迅速,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不再僅僅是吃飽穿暖,人們有了更高層次上的需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世貿組織的加入,人們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消費意識和消費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室內設計開始被人們所重視。隨著各種文化的不斷發展和交融,人們對居住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需求逐漸成為主流,審美的水平也不斷的提高,隨之而來的室內設計也在迅速地發展著。但我國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不管是在政治、經濟還是在文化和藝術等方面,其在全世界的開放程度是前無古人的[4]。在今天,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主流方向是多元化的,在這種多元化的趨勢下,室內設計將面向更好的發展前景。
二、室內設計的基本概況
1.觀點
室內設計,其作為根本的內容就是以人為本。面向人群各異的受用個體,都應有不同的設計風格和表達方式,以滿足不同的人的心理需求,充分考慮到人們的視覺體驗和行為心理等因素,給人以舒適的享受。室內設計的另一個基本點是藝術與科技相結合,亦是指在室內設計的氛圍中要考慮其藝術性與科學性,以及兩者之間互相配合所起到的作用[5]。藝術性,是指在功能使用的基礎上著重藝術的效果。充分發揮建筑美學的原理。將藝術融入到生活當中,展現在室內的空間之中。科學性,是指一些新型材料,它們具備實用性和技術性,具有優質的功能性,在使用方面科學安全。藝術與科學相互配合,兩者搭配在一起,并一同呈現出來,對于不同的室內環境的要求都應當有所側重。但這兩者都應當完美地表現出來[6]。總而言之,要將實用性與藝術性相平衡與體現。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就像是圖畫中的點線面元素,只有每一個元素都在其位司其職,把所有的元素融合貫通,運用設計技巧進行有機的結合,才能做出有創意、有品位、有價值、有吸引力的設計,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打動讀者。我們要善于把握時代的潮流,走在時代的最前沿,才能跟得上觀眾的腳步領略觀眾的思維,做到換位思考,從讀者的角度來審視整個設計,才能使設計更富表現力。
2.步驟
室內設計一般可以分為四個大的步驟:設計準備階段、方案設計階段、施工圖設計階段、設計施工階段[7]。
三、室內設計的內容
1.采光與照明
光是一種較為明顯的感官刺激。光照的視覺效應也是無處不在的。注重不同的視覺效應,會給人們的設計帶來不一樣的效果。例如在室內,室內空間的光照效果不是單一的光源作用形成的,而是它與周圍的環境相互影響,彼此映襯中產生的[8]。在炎熱的夏天,清爽一點的燈光,如綠色藍色等等會給人一種心理上的涼爽的感覺,如果在炎熱的夏天還開著紅色或者是黃色這種與火焰的顏色相近的燈光,不僅會給人造成一種心理上的燥熱感,也會使人心情煩躁。因此在色溫的控制要考慮對物體色彩的影響,適當的光色可提高色彩的鮮艷度,而不當的光色會減弱甚至使原有的色彩混濁[9]。在室內設計中,如果對光色的把握欠妥,即使材質的色彩和肌理設計得很好,也會影響整體色彩的感覺。
顏色不僅僅可以營造氣氛,而且它還可以豐富立體構成的內涵。例如在創造實踐中,充分體現出“光”,這個光指的是外界帶來的自然光,大多建筑師均是采用這一點來完成自己的設計,從而襯托出設計的空間感,以及設計的神圣感。這與許多教堂所采取的自然光的原理是不盡相同的,自然光透過彩色玻璃窗戶帶來的氣氛使得整個教堂的空間感顯得無比莊嚴神圣。光,對于好的建筑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設計來源,他們對于光有著四個階層部分的認識:照明、空間、藝術、精神,四個階層[10]。照明光是最為基本的屬性。空間光能夠體現出整個建筑的空間氛圍。藝術光是運用光線的魅力展示出建筑的美。精神層面的光有著莊嚴神圣的特質,使人們在精神上有所抒發,感受光帶來的精神需求,體現出光的神圣[11]。endprint
2.色彩與氣氛
顏色對于人們來說最為直觀的是直接的視覺感受。專家表明,在暖紅色調的環境氛圍中,人們常常是激動的,心跳會隨之加快跳動的頻率,情緒也會隨著心里的暗示有所變化。相反,當人們處在冷藍色調的氛圍當中,心跳的頻率就會隨之降低,人們就會根據心理的暗示變得沉默安靜。這也就是說,顏色對于人們的心理是有著不可估量的控制作用[12]。
關于顏色,我們可以將它大致分為冷色調和暖色調兩個色系。紅橙黃色的光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任何物體被照射都有一種暖和的感覺。而藍紫綠色的光給人一種寒冷的感覺,例如在冷飲的包裝上一般會使用冷色調,因為冷色調可以在視覺上給人一種食物清涼的感覺,如果換成了暖色調的包裝,相信購買的人將會少很多。再比如冬天把窗簾換成暖色調,就會增加室內溫暖的感覺。以上這些冷暖的感覺并不是來自物理上的真正的溫度,而是與我們的視覺和心理作用有關系。除此之外,冷色與暖色還會帶來一些其它的感受,例如:重量感的濕度感等等[13]。在人們的意識里,暖色可以給人帶來溫暖的感受,而冷色可以帶給人們冰冷的氛圍。暖色也會有逼近的壓迫感,冷色會有空曠感。然而這些色彩感覺都只是利用人們的心理作用從而產生的主觀想法。客觀來講,這些感受均屬于心理的錯覺,而不是真正的溫度或者是空間的變化。
除去冷暖系統有明顯的心理差異,色彩差異也能引起物理印象的錯覺。顏色的重量感主要取決于色彩的明暗程度,暗點的顏色會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相反的明亮的顏色會給人一種輕快的感覺。純度和明亮度的變化,還會給人一種色彩的軟硬的感覺[14]。色彩本身不會感知也沒有靈魂,它們只是自然界中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卻能給人們不一樣的感受,因為人們在大千世界里面積累了許多的視覺經驗。顏色本身是不具有任何感情的,都是人的心理在主導,賦予了它們各種各樣的含義,這些東西沒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完全依賴于人們的經驗和想象。
四、結 語
人類對自然界長期以來的探索與思考模式,不經意間改變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緊跟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環境藝術的研究領域不斷的發展延伸,這些都在影響著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感受已然成為了人們會去追求的方面。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交叉性的藝術學科,它包括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等等。它是把建筑美學、設計學、技術學、藝術學與工藝學五者相結合而成的整體的藝術性學科。環境的“藝術設計”,正如董雅教授所說的:“它是以理性為基礎的,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一個過程。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功能、技術、藝術三種因素,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終究是一種不可分割的整體的思考[15]。
參考文獻:
[1] 侯偉佳.淺析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符號[J].中國輕工教育,2011(2).
[2] 宋景堂.談談文化的屬性[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2(10).
[3] 劉海英,余小荔,郭立.廢渣陶藝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前景和意義探討[J].江蘇陶瓷,2009(5).
[4] 石玉慶.城市環境藝術意象探析[J].美術大觀,2010(10).
[5] 楊瑞卿,李春靜.高職院校園林專業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0(8).
[6] 徐釗.材料在裝飾藝術中的美感屬性和內在氣質[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7] 叢鑫,段淵古.繪畫對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內在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2(13).
[8] 陳賢生.對區域性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1(5).
[9] 張建濤,蘇陽.利用自然資源的建筑技術表現——簡析英國建筑師理查德·羅杰斯的建筑設計理論與實踐[J].建筑師,2011(2).
[10] 趙鵬.心靈的作品——論塞尚的繪畫藝術[J].藝術探索,2010(2).
[11] Richard Register.Ecocity Berkeley: 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1987.
[12] Dale Fodness.Measuring tourist motiv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
[13] Air Architecture:Yves Klein. 2004
[14] Leo Srole,et al.Mental Health in the Metropolis: The Midtown Manhattan Study. 1963.
[15] Helga Olkowski,Bill Olkowski,Tom Javits,the Farallones Institute Staff.The ntegral Urban House,1979.
[責任編輯:東方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