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磊+汪亮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當前金融市場已經在市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可是縱觀當前金融市場的發展可以看出,部分消費者對于金融還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主要是因為金融監管機制存在一定的不足,導致消費者權益得不到合法的保護。基于此,文章重點圍繞消費者探究了金融監管機制的優化模式,希望能夠增強消費者對金融市場有效運行的信心,從而保證金融市場穩定長遠發展。
關鍵詞:金融消費者;金融監管體系;消費者權益
隨著社會發展及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現在人們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非常強烈,尤其是在面對風險系數高的金融市場時。新形勢下,金融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制定的監管機制大多是用來提升市場穩定性的,因為過度關注金融產品的穩定性能,忽視了市場的真實需求,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消費者的利益受損風險。基于此,金融監管機構需要通過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斷完善金融監管系統的運行模式,從法律角度不斷加強金融市場的監管工作,通過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有效提升行政工作的運行效率,不斷提升監管體系的金融消費處理工作水平,有效提升消費者對金融市場運行的積極影響,保障金融市場的長遠穩定運行,提升監管工作水平。
一、致使金融市場消費者權益保護失利的原因
(一)信息不對稱導致金融監管難度增加
由于金融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導致消費者自身對產品價值的甄別能力受到影響。引發此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市場中消費者與供給者之間并不是平等交易的關系,因為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技術內涵及專業化運作特征很高,為信息不對稱性構筑了基礎,讓很多消費者無法掌握產品最真實的信息。再者,由于受到時間和相關金融知識的影響,大部分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之前沒有及時觀察產品的價值變化,在金融產品發生虧損之后也沒有及時查詢原因。
(二)市場不規范增加金融產品監管成本
當前,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過程中涉及到的消費者保護原則中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威脅著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其他傳統消費活動不同,金融消費市場有明顯的特殊性,如果按照一般消費者合法權益保障規則進行制定,無法有效調整金融市場消費活動中的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在目前的金融技術與實踐工作中,金融產品的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與服務價值評估依據主要是金融機構獲取的相關數據。為了最大化的提升金融機構的經濟利益,我們應該不斷提升金融產品及其服務信息的準確性,如果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隱藏部分真實的信息就會影響金融產品及其服務信息的質量,這樣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還影響了金融機構的自身信用值。現有的金融服務法規并沒有明確規定隱藏信息的處罰問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監管機構收集信息以及加強監管功能的資金投入。
(三)金融消費糾紛處理機制的缺位問題
目前金融市場現有的糾紛處理機制完全適應不了實際的需求,一旦在消費過程中出現雙方糾紛問題根本無法及時的進行處理,只要是關于金融消費爭議的時間很難在一般的仲裁機構或司法機關有效協調。盡管我國在中國銀行、各地保險行業以及中國證券等協會的引領下,創辦了不少金融消費者爭議的調解單位,還在金融消費爭議的調解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因為現在的金融消費糾紛調解機構大都是行業內部的調解行為,調解金融消費糾紛的主體就是不同的行業協會,銀行行業協會等是不同種類金融機構聯合起來共同創辦的,它的主要職責就是幫助不同行業的不同參與者調解糾紛,工作重心就是全面維護行業的利益。由此不難發現,行業協會為中心的金融消費糾紛調解機制是否能夠公平、公正、公開的處理金融機構和消費者之間糾紛有待人們的進一步考察。
二、消費者視角下金融市場監管機制的優化模式
(一)改善信息披露機制
針對于上文中提到的在金融市場發展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相關機構要創建行之有效的信息披露監管機制,并進行全面的改善和規范,強化商業金融機構對外信息披露的內容和質量要求,將金融機構的業務以透明化形式展現,這樣才能有效控制監管機構的金融市場交易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讓不同金融產品的購銷交易信息更加透明化,便于市場監督工作的落實,從而達成公平交易。對金融監管機構而言, 應該要求金融機構及時上交有關的日常運營現狀信息,有利于監管單位及時了解并掌握各項金融機構的運營風險,這樣才能找出引發商業性金融機構運營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完善策略,進而推動金融系統的健康平穩發展,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此外,還應該科學調節金融信息的披露和保護隱私之間的關系,金融的隱私權應該得到合法的保護,它是金融消費者的自身資源,能夠給信息掌控人員帶來較大的經濟收益。金融監管機構需要在金融系統信用平臺之上完成各項操作,推動金融信息之間的共享,在市場價格的作用下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采用授信以及征信數據的方法控制金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非法使用。同時,立法機構還應該和金融監管機構合作,共同優化金融隱私權的保護工作,科學劃分金融消費者的各項信息,結合不同現狀落實消費者的信息共享。
(二)深入優化產品監管體制功能
消費者是為企業創造利益的主要動力,不管是在開展任何的活動時都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進行思考,充分保證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保護。金融市場應對產品監管體系不斷完善,創建事前干預機制來維護消費者權益,同時確保消費者購買金融產品的安全性。金融機構應該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干預銷售行為,不斷完善金融機構的內部監管體系,加強金融產品以及服務信息的備案稽核制度,定期完成金融產品及服務的糾正工作。金融監管部門還需要有針對性的提出積極默認條款要求,針對那些影響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金融產品以及服務購買行為默認冷靜期,嚴禁出現金融機構亂用消極默認條款的現象,消極默認條款會給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大力倡導金融機構采用積極默認方式提升客戶對權利和責任的關注度,從而減少大部分消費者因為關注能力較弱而引發的金融產品及服務風險問題。
(三)對內部消費糾紛處理機制不斷完善
任何交易活動在開展中都免不了會遇到消費糾紛事件,如何妥善的進行處理是產品提供方重點考慮的問題。金融市場應針對消費糾紛這一問題創建相應的化解機制。金融機構應依法對金融交易信息披露機制進行完善,對產品與服務交易行為進行有序的規范,不斷完善內部糾紛處理機制。由于從業人員自身素質較低而引起的各類金融消費爭議問題,金融機構應該不斷強化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不斷加強從業人員的綜合技能,從而有效提升從業人員的金融消費糾紛水平。再者,金融機構應該在監管機構的監管下進一步優化金融爭議的處理模式,最終形成爭議投訴、受理、化解糾紛等服務一條龍的模式。金融機構還應該落實相應的規定,利用金融機構的內部爭議機制化解各項金融爭議,盡量滿足金融機構的內部爭議化解需求,從根本上解決消費者的自身問題,管理控制金融消費者的負面情緒,減少其負面影響。
三、結語
總而言之,當今社會的繁盛發展為我國金融市場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為了能夠保證金融機構與消費者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需要對市場監管機制不斷完善和優化。這就需要金融機構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對各項工作進行思考,在確保消費者權益不受到損害的情況開展各項金融交易活動,這樣才能夠提升消費者對金融市場的信任度,為金融市場的穩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劉丹丹.我國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監管協調機制現狀及對策建議[J].華北金融,2015(12).
[2]宋晨晨,葉蜀君.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主體設置研究[J]. 生產力研究,2015(03).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指導老師:汪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