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俊
摘要:信貸資產證券化是資產證券化在發展中形成的的經典種類,目前已成為商業銀行提高資金流動性與安全性水平的重要工具,因此文章主要以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概念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展開,以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政策支持以及對商業銀行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以期達到完善商業銀行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產支持證券;信貸資產證券化
一、信貸資產證券化概念
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誕生的信貸資產證券化,其最初目的就是為解決市場經濟環境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問題而提出的一項金融創新,目前國際上較統一的將信貸資產證券化定義為企業單位或金融機構將其流動性低但未來能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通過一定的結構重組,并用企業單位或金融機構的信用為支持發行債券并向籌資人籌集資金的過程。在國際上信貸資產證券化主要指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在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主要指的是建設銀行、民生銀行、中國銀行等商業銀行的企業貸款的證券化。
二、信貸資產證券化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Greenbaum和Thakor(1987)、Hess和 Smith(1988)均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不僅增加了金融市場上融資工具種類的選擇,還能夠有效降低商業銀行的融資風險,提高了銀行的融資效率,并增加了商業銀行流動性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Hugh Thomas(2004)運用數學建模的方法驗證了信貸資產證券化對商業銀行的資產流動性管理效果很好。Raupach和Pritsker(2007)認為商業銀行的內部風險主要受信貸資產證券化基礎資產的質量影響,并且信貸資產質量的好壞決定了商業銀行內部風險轉移的多少。Nikolova、Sergeev & Omelianenko(2014)資產證券化對于商業銀行來說不僅能夠降低銀行風險,還能通過后續的服務獲得一定的收益。
(二) 國內研究現狀
李曜(2001)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分析了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成本收益,認為還需要完善信貸資產證券化在會計、法律、監管等方面的內容才能更好的解決商業銀行的壞賬。葉德磊(2006)認為資產證券化能夠有效解決商業銀行存貸資產期限錯配的矛盾,還具有能降低資產信用風險、增強資產流動性和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等作用。李景欣(2008)認為我國在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法律環境、制度環境以及經濟環境等方面的支持與鼓勵對于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意義重大。張小東(2015)商業銀行在信貸資產證券化交易中既作為原始權益人擁有信貸資產,又作為機構投資者承擔部分風險,因此信貸資產的風險沒有真正分散,而是在整個銀行的系統內轉移。
三、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政策支持
我國最早對資產證券化探索的案例是20世紀90年代初在海南三亞對房地產的開發,由于過程中缺乏政府的指導與推動,且缺乏信用評級與信用增級的運用,故資產證券化在我國的首次運作并沒有那么成功,隨后經調整在1996~1998年間的珠海大道、中集集團和中遠集團的離岸證券化的開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且2004年國內商業銀行第一個資產證券化項目在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與寧波工行的不良債券證券化業務的開展以及同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積極探索并開發資產證券化品種”才正式拉開了我國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的序幕。
2005年4月20日,銀監會出臺《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該辦法中主要對信貸資產證券化最基本的問題進行了規范,并就交易中涉及的發起機構、受托機構、貸款服務機構、資金保管機構以及投資人的權利和義務做了規定,從而規范了資產支持證券的發行和交易,是保證信貸資產證券化正常運作、維持市場穩定、保護投資人利益的重要舉措。同年5月,財政部頒布了《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會計處理規定》,為信貸資產證券化在會計核算以及相關報表的數據處理方面指明了方法,同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資產支持證券信息披露規則》,就受托機構在資產支持證券發行前后的信息披露內容、時間做了規范要求,同年11月銀監會相繼發布了《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證券化監督管理辦法》,就2005年出臺的諸多政策來看,相關的法律法規對資產證券化基本的操作規范做了具體要求,因此2005年也被稱作“中國資產證券化元年”。
2006年2月,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信貸資產證券化有關稅收政策問題通知》,就交易各方在印花稅以及所得稅等方面的稅收政策做了指導,同年8月銀監會頒布《關于信貸投資公司開展集合資金信托業務創新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該通知使得不同的特殊目的信托公司都能向持有人發行受益憑證。由于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資產證券化業務被叫停,通過國家的調整與改革,在2012年重啟了信貸資產證券化工作,并將試點規模確定為500億元,初步起了一定的成效,國務院常務會議在2013年8月出臺《關于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該決定進一步擴大了信貸資產證券化的試點規模,也使得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發行量大幅度增長,2014年11月中國銀監會下發了《關于備案登記工作流程的通知》,這意味著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發行資格開始實施備案制,即直接在產品發行前進行備案登記即可。2015年1月,銀監會下發《關于中信銀行等27家銀行開辦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資格的批復》,該文件的下發標志著信貸資產證券化備案制在我國的實質性啟動,同年5月,國務院新增5000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規模,同年11月資產證券化交易商協會在北京成立,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持續推動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中債資信在2017年1月25日發布的《銀行間市場信貸資產支持證券2016年市場運行報告》表示,資產證券化的發起機構范圍不斷擴大,并預計未來入池的消費貸款類型和微小企業貸款也會不斷擴大,且2017年4月8日至9日在北京舉辦的中國資產證券化行業年會也就如何更好的運用資產證券化才能有助于經濟發展做了詳細探討。endprint
正是由于國家頒布的這些法律法規的支持,保證了信貸資產證券化操作的安全性與規范性,因此隨著銀行業信貸資產證券化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將吸引到更多的投資者,從而提高銀行的市場競爭力。
四、信貸資產證券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產生的影響
信貸資產證券化作為我國商業銀行一種全新的金融產品,在我國金融市場取得了效果顯著的成就,對商業銀行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一)增強商業銀行的資產流動性
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多數是流動性不強的企業或個人貸款,通過資產池的組建能將這些資產轉變成證券發行出去吸收投資者投資,提高了資金的流動性水平與使用效率。
(二)增加商業銀行收入來源
信貸資產證券化在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管理技能、營銷網點的選擇以及收付系統的設計等方面有獨特的優勢,且商業銀行能夠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咨詢服務與售后服務來提高收入水平,除此之外,商業銀行擁有的信息優勢與良好的信用等資源能創造更多的盈利機會并拓寬金融服務的范圍,從而增加收入來源。
(三)降低資產與負債的錯配比率
商業銀行主要的資金來源是吸收存款,資金主要的去向是放貸,銀行通過存貸款利差獲得主要收入來源,且存貸期限與數量在一般情況下應當是匹配的,如果銀行用持有的短期負債來支撐長期貸款,就會出現資產與負債錯配的現象,而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把缺乏流動性的貸款轉化成流動的證券吸收投資者投資,解決了資產與負債的錯配問題。
(四)有效分散了信貸風險
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通過盤活銀行的信貸資產,把集中于銀行的信貸風險分散到認購證券化產品的投資者身上,降低了風險資產的比重的同時也分散了銀行貸款的信貸風險,保證了銀行發展的穩健性。
(五)豐富了參與主體
國家在業務審批方面的制度改革增加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證券化業務的機會,且相關政策的出臺也規范了信用評級機構的操作,提高了評估公司評級工作的透明度,因此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投資。
五、結語
雖然近幾年我國的證券市場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在我國商業銀行的運用還不夠成熟,因此在借鑒國外信貸資產證券化發展的成功經驗的同時也要結合我國國情,并考慮金融市場與投資者理念的差異,積極探索開發出更多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新品種,并擴大發行規模,以此來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崔晨.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4.
[2]趙鳳雙.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5.
[3]劉毅榮,祖欣.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回顧與展望[J].金融市場研究,2015(06).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會計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