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賢
摘 要:工業與民用建筑在城鎮及鄉村分布廣泛,墻體裂縫問題隨處可見,嚴重影響工程的外觀質量或安全使用,因此,如何防治工民建施工中墻體的裂縫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工民建施工中墻體裂縫的防治對策進行探究,以供同仁參考借鑒。
關鍵詞:工民建;施工;墻體裂縫;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TU7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5-0103-01
1 填充墻體裂縫防治
1.1 原因分析
(1)設計原因:在工民建工程的設計階段,由于各專業設計人員配合不當,土建設計人員在設計時忽略了部分管道的預留洞,在施工過程中墻體砌好后再由施工方鑿洞,使墻面局部受到沖擊力,遭受損害,使墻體產生裂縫隱患。(2)材料原因:墻面抹灰所用材料不合格,如抹面砂漿所用砂子為粉砂,含泥量高,或使用的水泥安定性不合格,使墻體抹灰面產生裂縫。(3)溫度變化產生的裂縫:這主要是填充墻和鋼筋混凝土的線熱膨脹系數不一樣,溫度變化時兩種材料的收縮量也不一樣,這就造成了在兩種材料結處產生裂縫。(4)墻自身收縮而產生的裂縫:這種裂縫一般在柱邊和梁底出現。原因有兩點:一是砌筑時的砂漿具有流動性,在重力作用下,墻體會不斷沉實引起裂縫。二是墻體的砌筑砂漿凝結硬化時會產生收縮使墻體與混凝土柱或梁之間產生裂縫。(5)填充墻體在粉刷抹灰時,由于施工工藝不當產生的裂縫:基層沒有澆水充分潤濕,抹灰層與砌塊粘接不牢靠或砂漿的水分會過早被砌體吸走而失去凝結硬化條件,抹灰層達不到預期的強度,從而引起空鼓、開裂。(6)結構基礎不均勻沉降產生的裂縫:當結構基礎因地基承載能力不均勻而產生不均勻沉降,使承受墻體的基礎梁變形,影響到墻體,使墻體產生裂縫。(7)因墻體局部受力不均勻產生裂縫:如:在門窗洞口處的裂縫,大多是由于洞口處承擔過梁的墻體與沒有承擔過梁的墻體受力存在差異而產生的裂縫。
1.2 預防措施
(1)各專業在施工前認真審閱圖紙,發現有遺漏的管道或預留洞口問題及時與建設單位聯系由設計單位確認解決。在施工過程中各專業施工隊伍要相互配合,根據設計和實際需要,合理設置預留洞或埋設套管,防止墻體砌筑后再進行開洞,破壞墻體。(2)外墻面裝飾砂漿稠度要適宜,根據實驗數據確定合理稠度。砂漿所用砂子要嚴格控制含泥量,防止使用含泥量高的粉砂。使用的水泥必須經過進場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填充墻砌體選用吸水率較小,材料強度較高的砌塊或磚。(3)設計應技術和經濟相結合優先選用與框架結構混凝土的線熱膨脹系數相一致或相近的墻體砌材。(4)填充墻砌筑前將框架的梁柱清洗干凈。根據砌塊的模數間隔約40厘米~60厘米,鋪設拉結筋,長度不小于1米,以增加砌體與框架的連接。依據層高應分次砌筑,每次砌筑高度均不超過1.5米,時間間隔不小于24小時,砌筑砂漿嚴格按配合比計量攪拌,灰縫要飽滿密實。最后頂斜磚砌筑應推遲1個周之后進行。墻體抹灰時在填充墻與梁、柱的接合處釘鋼絲網,其寬度不宜小于300mm。(5)一般在頂砌二個星期之后,砌體填充墻已基本趨于穩定時才抹灰,有利于防止裂縫產生。抹灰前對墻體進行灑水濕潤,灑水要均勻得當,能使砂漿和墻體充分粘接即可,每次使用的砂漿稠度應基本一致。(6)在結構基礎地基施工時,其地質類型和狀況必須符合設計要求,按規范要求對地基承載力進行檢測,檢測合格后施工基礎及基礎梁,防止因地基不均勻沉降使墻體產生裂縫。(7)門窗洞口過梁或窗臺板,必須按規范或設計要求設置與墻體的搭接長度,防止墻體局部受力集中,使墻體產生裂縫。
2 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現澆墻板裂縫防治
2.1 原因分析
(1)材料原因:粗、細骨料級配不良或含泥量高,骨料級配不良會造成混凝土的和易性差,容易產生離析現象,而采用含泥量大的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收縮性較大,抗拉強度低,容易收縮而產生裂縫。(2)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原因: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沒有按現場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造成混凝土塌落度、水灰比與設計配合比存在較大差異。水灰比對混凝土強度影響較大,所以水、水泥、外摻混合材料、外加劑的計量,直接影響混凝土的強度,再,泵送混凝土需流動性強,但坍落度過大,易產生離析現象,此時,混凝土脫水干縮時,局部就會產生表面裂縫。(3)混凝土澆筑時操作不當原因:因混凝土澆筑時過度振搗,造成混凝土分層離析,分層混凝土之間含水量存在差異,易形成凝縮裂縫。模板在澆筑混凝土之前灑水不夠,過于干燥,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縮,產生裂縫。(4)預埋管線原因:現代建筑消費者要求的提高,各種管線的暗埋比較多。但由于管線過多,使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面降低,從而造成現澆墻板在混凝土成型后應力不均,呈現一些細小的不規則裂縫。(5)鋼筋保護層原因:在混凝土澆筑之前對鋼筋保護層沒有認真檢查,造成局部鋼筋保護層不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當鋼筋保護層太小只有少許稀漿時會在有鋼筋部位產生裂縫。(6)混凝土模板或其支撐系統原因:施工單位為了經濟效益,片面追求利潤和降低成本,配備的模板質量不可靠或模板支撐系統不牢,墻板受荷載影響造成變形,也可能造成墻板的裂縫。模板套數不足,為了趕工期,當混凝土強度未達到拆模要求就進行拆模造成墻板裂縫。(7)混凝土養護不當原因:混凝土澆筑后沒有及時養護或養護方式與實際情況不適應會使混凝土產生裂縫。混凝土終凝后要及時養護,如果過遲養護,由于受風吹日曬,混凝土板表面水分蒸發過快,水泥缺乏必要的水化水,而產生急劇的體積收縮,此時混凝土早期強度低,不能抵抗這種應力而產生開裂。再,由于混凝土固化時產生水化熱,使混凝土內外溫度產生溫差,當達到臨界值時混凝土表面會產生裂縫,所以要根據結構形式和現場具體環境條件采取適宜的養護方式,可防止混凝土墻體的裂縫產生。(8)成品保護不當原因:混凝土強度未達到要求,即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尤其是重物沖撞,也容易使墻板面出現不規則裂縫。
2.2 預防措施
(1)嚴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質量。粗、細骨料篩分和含泥量必須符合規范要求,材料進場復建合格后再進行使用。水泥品種、標號、各種性能指標經復檢符合規范要求后方可使用。(2)混凝土配合比在拌制之前,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調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并嚴格準確計量,控制好混凝土水灰比及坍落度。(3)在混凝土澆筑前,應先將基層和模板澆水濕潤,避免過多吸收水分,在振搗過程中規范操作,振搗器振搗間距、距離模板的距離及其振搗時間要適宜,使混凝土在振搗密實的同時防止過振。(4)預埋管線時,可在管線表面設置寬600的鋼筋網片,并控制管線間距在40毫米以上,避免了因管線過多造成的混凝土表面裂縫。(5)混凝土澆筑前對鋼筋保護層進行詳細檢查,當發現鋼筋保護層不符合規范要求時,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措施保證鋼筋保護層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防止混凝土表面裂縫產生。(6)在混凝土澆筑時多留置一組同條件養護的混凝土試件,掌握混凝土實際強度,承重模板和支撐系統根據結構特點在強度符合規范要求后進行拆除,不受力模板在保證混凝土不損棱角的情況下制定科學的拆模時間。(7)嚴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進行分層澆筑,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水化熱。 根據環境溫度采取適宜的養護方法,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并使混凝土內外溫差降低,防止產生溫差裂縫。可在混凝土表面灑水后覆蓋塑料薄膜養護,并定時觀察,及時補水,始終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8)加強混凝土成品保護,在混凝土強度未達到規范要求的強度的情況下禁止進入下道工序,采取可靠防護措施防止其他工序作業時對混凝土墻體進行沖擊和碰撞。
3 結語
房屋建筑墻面裂縫是建筑行業的通病,產生的原因復雜多樣、控制難度較大,只要采取全過程控制的方法,施工中加強管理,嚴格遵守相關規范和操作規程,就能大大減少墻體裂縫的產生。
參考文獻
[1]謝焱.針對工民建施工技術的常見問題探討[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2,(10):9.
[2]李強.工民建施工技術淺析[J].民營科技,2012,(9):2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