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才+譚嘯峰+石磊
摘 要:在透水性較大的地質條件下進行地下車站施工,圍護結構特別是接縫處的施工質量難以控制,在基坑開挖中易出現涌水涌砂現象。本文以廣州某地鐵車站施工為例,介紹了地鐵車站深基坑開挖中出現涌水涌砂事故的分析和處理方法。
關鍵詞:地鐵車站;地連墻接縫;涌水涌砂事故
中圖分類號:U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5-0104-02
1 工程概況
江埔站為地下兩層島式站臺車站,總長度為240.7m,標準段寬度為19.7m,基坑深約16.69m。圍護支撐結構采用地下連續墻+內支撐系統,連續墻厚度800mm,墻體采用C30P6水下鋼筋混凝土結構,按設計分成幅,每幅長度為6~7.5m,標準幅長度為6m,地下連續墻深度為17~21m,采用沖擊鉆機沖擊成槽,方錘掃孔。支撐系統共設置3道,其中第一道為混凝土支撐,第二、三道為鋼支撐,端頭處采用三道混凝土支撐。
江埔站端頭主要地層有<1>素填土、<4-2B>淤泥質黏土、<3-2>中粗砂、<3-3>礫砂、<3-4>卵石、<6>全風化砂礫巖、<7-1>強風化砂礫巖、<8-1>中風化砂礫巖。其中砂卵石地層滲透系數達120m/d,水力補給來自流溪河水。地下水位埋深為1.45~3.00m,地下水具承壓性。
2 涌水事故經過及原因分析
江埔站小里程左線盾構井土方開挖至第三道混凝土支撐下3m時,位于C10與B10幅地連墻接縫處出現涌水、涌砂。涌水通道直徑約10cm,涌水量較大,約每小時100m3,且攜帶大量泥沙噴涌而出。現場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4臺抽水泵,3臺汽車吊,5輛小型汽車,2輛貨車,70套棉被,50位工人堵漏和堆碼沙袋反壓。
經過現場初步分析判斷,涌水涌砂的主要原因是地下連續墻接縫施工質量問題造成(如圖1)。該車站地連墻采用兩期施工,一期地連墻B10施工時由于地質條件較差,沖擊鉆成槽時端部擴孔,鋼筋籠下放后雖然采用沙袋回填的工藝防止混凝土繞流,但由于部分沙袋大小不均,在回填時無法密實,一期連續墻澆筑施工時,局部混凝土繞過端頭鋼板,包裹住回填沙袋。二期轉角地連墻C10施工時,由于轉角處空間限制,方錘掃孔不徹底,對底部被混凝土包裹住的沙袋無法有效清除,C10幅地連墻澆筑后形成了質量隱患。當基坑開挖過程中,開挖抓斗將混凝土包裹沙袋拔出時,形成接縫涌水通道(如圖2)。
3 涌水處理方案及現場實施
通過對涌水事故的原因分析,以及現場涌水涌砂量較大,地層水力補給充分,泥沙持續噴涌將會導致地面甚至基坑塌陷,必須立即采用堵水止水措施,具體實施方案如下:(1)立即對涌水部位用沙包進行反壓,反壓高度到第三道混凝土支撐底部,同時埋設引流管,最后用噴射混凝土封閉。(2)對涌水地連墻外側注雙液漿止水,漏水基本止住后再施工三根旋噴樁加固,旋噴樁深度到基底以下。(3)由于涌砂會造成地連墻外側地面以下空洞,在地面打探孔找到空洞位置后,對空洞進行混凝土填實處理,以免發生地面塌陷。(4)加強對基坑周邊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管線、地面及基坑本身的監測,每天監測三次。并加強對地面50米范圍內觀察,發現異常立即分析處理。
3.1 涌水處堵漏處理
B10/C10接縫處涌水點被沙袋反壓,水量逐步減少,但由于其后大量土體流失,形成了新的涌水通道,發現B9/C9與幅地連墻接縫處(左線盾構井東南角)也開始出現漏水,同樣采用沙袋反壓。同時在地連墻基坑外側20-30cm鉆孔,采用雙液注漿(水玻璃:模數2.7-3.3;玻美度:稀釋到25玻美度;密度:1.21),共使用水泥45噸,水玻璃40噸,基坑內涌水隨著雙液漿灌注基本得到控制。同步在左線小里程端頭區域內的負一層、負二層存在小的滲漏(濕漬)的其它地連墻接頭進行掛網噴射混凝土。針對連續墻背后地面下發現的空洞,決定用混凝土泵車灌注砂漿進行填筑,共灌注M7.5砂漿120m3,將空洞灌注填實,風險基本得到控制。
為保證后續施工中基坑開挖安全,在C9、B9兩幅地下連續墻接縫處設置6根600mm@300mm雙管旋噴樁,C10、B10兩幅地下連續墻接縫處設置29根600mm@300雙管旋噴樁(雙排),保證所有樁體插入中風化地層0.5m。旋噴樁加固采用P.O 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最終摻量根據試驗確定,水灰比在1.0~1.5范圍內調整,選擇水泥漿水灰比為1.3,即水:水泥=1.3:1(1m3水泥漿所用水與水泥量為水:水泥=780:600)。
3.2 監測數據分析(如表1)
車站進行的監測項目為建構筑物沉降、地下水位、地表沉降、墻體水平位移、墻體深層位移、土體深層位移、支撐軸力。根據監測數據和巡視信息綜合分析,基坑各項監測數據得出基坑變形量較小,變形穩定,未超出報警值。基坑開挖施工對周邊建筑物沒有產生明顯影響。由此表明基坑支護體系的設計及施工均完全滿足規范的相應要求,在基坑施工過程中未發生失穩現象。
3.3 基坑后續開挖措施
基坑土方開挖前應做抽水試驗,以確認地連墻止水效果,如果效果不明顯,應及時在地連墻接頭處施工旋噴樁,旋噴樁應穿過透水層一定深度,且不得少于0.5米。基坑小里程部位在開挖過程中設置臨時排水系統,設置臨時的集水井,加強基坑排水能力。
開挖過程中注意減少對地下連續墻的擾動,同時派專人檢查開挖出來的地下連續墻,發現漏點時及時堵漏。 開挖過程中,對基坑范圍內加強監測,特別是對基坑外側水位孔進行觀測,一旦出現異常,應立即停止開挖,檢查異常情況出現的原因。如涌水量較大或周邊監測水位等出現異常,停止開挖回填反壓,并在基坑外圍重新進行止水加固處理。
4 結語
(1)富水砂卵石地層特別重視接縫處防繞流、二期連續墻刷壁質量控制,但存在質量缺陷時,提前在接頭部位埋設雙液注漿管,一旦出現涌水現象時可及時進行雙液注漿堵漏。(2)開挖中注意對接縫、滲漏點處觀測,根據不同情況進行不同處理方式。滲流無壓力采用聚氨酯封堵;少量漏水且有壓力采用引流掛網噴錨或焊接鋼板可達到預防的目的;大量漏水且壓力較大時采用引流、反壓、壁后注漿封堵,可有效控制險情。(3)加強連續墻傾斜和沉降監測,必要時增加架設支撐防止結構失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