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繁楊+馬夢君+張敬鋒
摘要:全能殺蟲平臺是湖北百米生物實業有限公司開發的生物防控系統,該系統通過平臺誘蛾、寄生蜂寄生害蟲卵及寄生蜂攜帶專性昆蟲病毒定向感染害蟲卵,依據卵面傳毒原理實現幼蟲染病流行的三位一體技術控制蟲害的發生。2015年全能殺蟲平臺在湖北省咸寧地區茶園進行防治茶毛蟲(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的示范,開創性地解決了利用生物技術防控茶園茶毛蟲的技術難題,示范茶園平臺誘蛾效果顯著,卵塊寄生率高達80.0%,卵粒寄生率達36.0%,病毒流行造成幼蟲蟲口減退率達58.6%,防控后蟲口密度低至50~240頭/hm2;示范區茶園茶葉產量相比化防區茶園無顯著差異。
關鍵詞:全能殺蟲平臺;生物防控系統;茶毛蟲(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中圖分類號:S4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5-2870-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5.018
Abstract: Almighty insecticidal platform is a biological control system developed by Hubei Baimi Bio-industrial Co. Ltd, which can achieve oriented infection of pest eggs through the platform trapping moth, pest eggs parasitism and obligate insect virus carrier of parasitic wasp. Based on the virus transmission principle of eggs surface, the platform can realize the larvae infected popular three-in-one technology and control of pest occurrence. In 2015, the demonstration control of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by almighty insecticidal platform in Hubei Xianning tea garden showed that the platform creatively solv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blem of tea garden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by biological technology. The moth trapping effect in demonstration tea garden was significant, the egg-masses parasitic rate was as high as 80.0%, the eggs parasitic rate was 36.0%, and the larvae reduction rate caused by virus epidemic was 58.6%. Afte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insect density was as low as 50-240 insects per hectar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a production between the demonstration and chemical control tea garden.
Key words: almighty insecticidal platform; biological control system;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茶毛蟲(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是茶園中食葉性一類害蟲,發生比較普遍。茶毛蟲行群集生活,密度大時,常造成茶叢禿頂而導致茶葉減產,茶毛蟲幼蟲體表密布毒毛,且毒毛會隨風飄散,接觸皮膚后奇癢難忍,大齡幼蟲期常常就是采茶期,嚴重影響除草、采茶等農事操作。適于藥劑防治的低齡幼蟲期生活在茶叢中下層,蟲體隱蔽,致使防治效果不理想。
全能殺蟲平臺包括生物殺蟲平臺和毒·蜂殺蟲卡(以下簡稱“生物導彈”)兩個應用產品,一是通過生物殺蟲平臺配合茶毛蟲性誘芯誘集大量雄性成蟲,減少雌雄成蟲交配機率來降低雌性成蟲在寄主作物上的落卵量,達到減少幼蟲蟲口密度的目的;二是通過生物導彈寄生蜂直接寄生害蟲卵來達到消滅害蟲卵,從而減少幼蟲蟲口密度的目的;三是通過寄生蜂攜帶昆蟲病毒,在害蟲卵期實現接種病毒,幼蟲通過取食等活動相互感染病毒,在害蟲種群中誘發病毒流行病,從而達到控制害蟲種群的目的。
全能殺蟲平臺技術曾成功應用于防控松毛蟲、玉米螟等害蟲[1,2],應用防控茶園茶毛蟲尚屬空白,基于茶毛蟲自身的群集習性和初孵化幼蟲喜食卵殼的習性,加之成熟的茶毛蟲信息素可工廠化生產[3-5]、具備茶毛蟲專性寄生蜂及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等外部條件,湖北百米生物實業有限公司在湖北省咸寧地區開展了200 hm2的綠色防控示范,使用全能殺蟲平臺技術防控茶毛蟲。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生物殺蟲平臺1 000臺,生物導彈18 000枚,每枚生物導彈可釋放1 500頭有效寄生蜂,攜帶1億PIB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試驗材料均購自湖北百米生物實業有限公司。
1.2 試驗方法endprint
試驗地選在咸寧市茶毛蟲常發茶園,涵蓋咸寧市農業科學院茶葉基地及赤壁市新店、砂子嶺茶場,面積200 hm2。試驗地茶園茶毛蟲成蟲期投放全能生物殺蟲平臺,成蟲產卵初期投放生物導彈,試驗區試驗期內不施用農藥,在試驗區外500 m處,選擇另一塊與試驗區茶葉生長發育及茶毛蟲發生情況大致相同的3 335 m2茶園作為對照區,對照區不采用藥劑防治。
1.2.1 生物殺蟲平臺投放方法 選擇茶毛蟲成蟲羽化前期投放全能生物殺蟲平臺,每0.2 hm2設置1個平臺,按棋盤式均勻擺放,每5 d補充1次平臺水量,并在水中加放0.3%洗衣粉。
1.2.2 生物導彈投放方法 根據生物殺蟲平臺監測茶毛蟲成蟲羽化情況,在成蟲產卵初期(即連續2 d誘捕到茶毛蟲成蟲時)投放生物導彈,每667 m2投放6枚,棋盤式均勻投放,將生物導彈載體卡片掛在茶樹下部枝條上,懸掛于茶叢陰涼處,避免陽光直射。
1.2.3 試驗時間 試驗選擇在第一代茶毛蟲成蟲高峰期和第二代卵期間開展,即從2015年5月25日至6月20日。
1.2.4 效果調查方法 生物殺蟲平臺誘蛾量調查:在試驗區選取3個調查區域,每區域隨機選擇5個平臺,試驗期間每天記錄誘蛾量,并清除當天誘捕的茶毛蟲成蟲。
寄生率調查:生物導彈殺蟲卡投放7 d后,從試驗區和對照區茶園隨機搜尋卵塊帶回室內培養箱中,溫度保持在(28.0±2.0)℃,相對濕度保持(60.0±5.0)%。參照艾洪木等[6]卵期調查的方法,統計卵粒總數、寄生率,茶毛蟲幼蟲孵化頭數及未被寄生率等。
卵粒寄生率=被寄生卵粒/卵粒總數×100%
卵塊寄生率=被寄生卵塊數/卵塊總數×100%
病毒致死率調查:在試驗區茶園用紅繩標記10處卵塊,每3 d觀察1次卵塊孵化情況,孵化后繼續觀察記錄茶毛蟲幼蟲存活數量,統計幼蟲感染病毒后死亡率。
病毒致死率=病毒致死幼蟲數/孵化幼蟲總數×100%
茶園蟲口密度調查:防效穩定后,在試驗區選擇3個調查點,對照區茶園選擇1個調查點,每調查點累計調查面積2 000 m2,采用平行線取樣法,各調查點選取15~20行進行詳查,查清各行蟲群數,并對發現的蟲群進行計數,統計出每平方米蟲口數量。
蟲口密度(頭/m2)=蟲群數×各蟲群平均蟲口數/2 000 m2
2 結果與分析
2.1 平臺誘蛾情況
6月4日為誘蛾高峰,即為茶毛蟲成蟲羽化高峰(圖1)。誘蛾高峰期,單個觀察點平均達到109頭,3個調查點累計誘殺165頭。試驗期間,3個調查點累計誘殺1 063頭(表1)。
2.2 寄生率
2015年5月30日在生態茶園投放生物導彈殺蟲卡,投放次日開始出蜂,6月7日自咸寧市農業科學院試驗茶園標記的5個茶毛蟲卵塊帶回觀察,發現寄生蜂對茶毛蟲卵粒平均寄生率為35.3%,而同期從對照區茶園標記的5個茶毛蟲卵塊卵粒寄生率僅為3.7%,示范區茶園寄生蜂對茶毛蟲卵粒寄生率高出對照區茶園31.6%。采集卵塊的卵塊寄生率均為100%(表2)。
2015年5月30日前在咸寧市農業科學院試驗茶園隨機標記10處茶毛蟲卵塊,跟蹤記錄調查茶毛蟲被寄生及卵塊孵化情況,發現80.0%的卵塊被寄生,但同時也有70.0%的卵塊孵化出茶毛蟲幼蟲,說明絕大部分同一塊茶毛蟲卵塊中卵粒均是部分寄生,使用卵粒寄生率衡量生物導彈防控效果更為妥當,其防效為31.6%(表3)。
2.3 病毒感染致死率
5月30日在咸寧市農業科學院茶園標記10處卵塊,實地觀察茶毛蟲卵塊出蜂及茶毛蟲幼蟲孵化情況。發現5處卵塊有茶毛蟲幼蟲孵化,用紅繩標記,14 d后觀察記錄幼蟲死亡率情況。對照區茶園同期標記的卵塊孵化出茶毛蟲幼蟲,觀察記錄因病毒致死情況(表4)。
試驗區由于病毒致死幼蟲為58.6%,顯著高于對照區幼蟲自然死亡率3.0%,由于生物導彈攜帶病毒感染幼蟲致死達到57.3%防效。生物導彈通過寄生蜂、病毒對卵和幼蟲的雙向控制效果累計達88.9%,防效顯著(表4)。
2.4 防控后效果
6月20日在試驗區的咸寧市農業科學院茶場、新店茶場、砂子嶺茶場及對照區茶園的調查結果顯示,試驗區和對照區蟲群密度差別較小,但每蟲群殘蟲數差別大,試驗區同對照區相比,實際防效達93.0%(表5)。
3 討論
全能生物殺蟲平臺從誘集成蟲、卵寄生到寄生蜂接種病毒,自成一套防控體系。從在咸寧地區茶園應用百米生物產品防控茶毛蟲的效果看,完全可以解決茶毛蟲防控問題,為加工制作有機茶提供了技術保障。
全能生物殺蟲平臺應用于防控茶毛蟲時,應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1)投放殺蟲平臺的時機。殺蟲平臺是用來殺滅雄蟲,降低雌蟲交配率從而降低雌性成蟲的有效產卵量,因此,一定要選擇在茶毛蟲成蟲羽化前投放,最佳時間是成蟲羽化前1~3 d進行投放。各地各年份氣候條件不同,茶毛蟲成蟲羽化時間隨之不同,投放之前,需要進行實地調查,準確預測成蟲羽化時間。
2)投放生物導彈的時機。生物導彈須在成蟲產卵始期投放。由于寄生蜂對害蟲卵的新鮮度有一定的選擇性,害蟲卵越新鮮,寄生率越高,因此,投放生物導彈需要在茶毛蟲產卵始期進行投放,盡量做到蜂卵在田間吻合。生物導彈投放后,出蜂時間會持續5~7 d,有的地區茶毛蟲發生量較大,根據實際情況可調整生物導彈投放量,并進行多次投放。投放的生物導彈卵卡要求在1~2 d內孵化。
3)投放生物導彈的位置。生物導彈在室外主要受到氣溫和雨水的影響較大,投放的適宜氣溫是20~35℃,因此,生物導彈要掛在茶園茶叢下陰涼處,避免太陽直射產生高溫,另外還可以避免雨水的沖刷。
參考文獻:
[1] 彭昌家,白體坤,丁 攀,等.南充市應用生物導彈防治玉米螟效果和效益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28):146-150.
[2] 薛 敏,翟 鳴.“生物導彈”防治云南松毛蟲試驗[J].貴州林業科技,2006,34(2):35-37.
[3] 趙豐華,彭 萍,任紅樓,等.茶園茶毛蟲性信息素應用研究[J].中國茶葉,2011(12):17-18.
[4] 羅宗秀,蔡曉明,邊 磊,等.茶樹害蟲性信息素研究與應用進展[J].茶葉科學,2016,36(3):229-236.
[5] 馬愛社,王小麗,孫 琦,等.茶園蟲害生態綜合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3):192-193,230.
[6] 艾洪木,趙士熙.茶毛蟲的種群生命表[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2000,29(3):329-3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