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升+林琳
摘要:在回顧文獻研究、界定技術創新概念的基礎上,闡述了技術創新對生鮮蔬菜流通發展的影響。結果表明,物流技術(冷鏈物流技術)和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創新將有利于驅動生鮮蔬菜現代流通體系的構建;技術創新通過降低流通損耗率、提高流通速度、減少流通成本以及保障質量安全等方面提高了生鮮蔬菜的流通效率。
關鍵詞:技術創新;流通;生鮮蔬菜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5-295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5.04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documentary study and the defini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fresh vegetable circulation was elabor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novation of logistics technology such as cold-chain logistics 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k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internet would benefi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rculation system of fresh vegetables. Besides, by reducing the cost and loss rate of circulation, improving the circulation speed, and ensuring the circulation quality,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creased the efficiency of fresh vegetables circulation.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irculation; fresh vegetables
農產品流通連接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將農產品從田間地頭送至餐桌,保證了農產品的穩定均衡供應。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環節,它一方面對農戶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則影響著居民的消費。
國務院在《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中指出,隨著流通方式的加快發展,流通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但目前中國流通產業仍處于粗放發展階段,信息化和標準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的問題突出。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統籌規劃農產品市場流通網絡布局,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生鮮蔬菜是城鄉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并且隨著飲食觀念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生鮮蔬菜消費的數量和質量要求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生鮮蔬菜的流通在農產品流通體系中具有顯著的特殊性。基于生鮮蔬菜不耐儲存和易腐性的特點,要求流通體系的構建能夠提供有效的解決措施。尤其是目前大城市消費的生鮮蔬菜主要來源于外地[1],要經過多次批發過程才能到達零售環節,因而對流通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蔬菜流通產業仍處于粗放發展階段。常溫物流和自然物流是生鮮蔬菜流通中的運輸方式,約70%的生鮮蔬菜使用敞篷式汽車進行運輸,約30%的生鮮蔬菜采用封閉式箱式汽車運輸,而其中使用保溫廂式冷藏車進行運輸的蔬菜占比不到10%[2]。由于運輸方式的缺陷,導致生鮮蔬菜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率高達25%~30%[3];每年損失高達8 000萬t,損耗金額超過1 000億元,如果流通損耗降低3%~5%,可減少損耗200萬t[4];流通成本常常占據蔬菜零售價格的1/3到2/3,個別情況下甚至達到90%[5]。而發達國家生鮮蔬菜流通損耗率基本低于5%,美國更將損耗率控制在1%~2%[6]。
來自于流通過程的技術創新對于生鮮蔬菜流通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生產蔬菜流通技術的開發和提高,將會有效地降低生鮮蔬菜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率,提高流通效率。完善和優化生鮮蔬菜現代流通體系對于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文獻回顧
隨著由專業化和分工水平提高帶來的經濟增長,生產與消費開始出現分離,流通則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的紐帶內生演化出來[7]。流通不僅是產業鏈的核心環節,也是其中最具發展潛力的環節,能夠最快地整合產業鏈;轉變現有流通產業的發展方式,一方面將會優化整合產業鏈,另一方面能夠帶動流通產業的飛躍發展[3]。
發達國家在農產品物流方面的技術先進性主要體現在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信息化程度較高(包括物流主體的信息化、交易形式的信息化和物流設施的信息化)、加工比例高、冷鏈物流發達[8]。中國與美國、日本和法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在農產品流通規模與效益水平、流通組織與經營方式現代化、流通設施與技術現代化、流通體制現代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9]。落后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是造成中國農產品流通困局的主要原因[10]。提高流通部門的技術水平,加快流通技術創新不僅對促進居民消費率具有顯著的作用,而且將有效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11,12]。
現階段,應積極引導綠色流通向低碳流通轉型和升級,其中通過關鍵技術的創新和改造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和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是重要環節[13]。對于生鮮農產品而言,新鮮度顯著影響到生鮮農產品的需求,流通時間也嚴重影響著供應鏈的整體利潤[14];物質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是生鮮農產品流通系統中的主要因素,對流通效率的提高具有關鍵的影響[15];需要從體制改革、物流技術裝備現代化、流通技術標準化建設、城市配送模式升級等方面進行流通模式的創新[16]。endprint
2 技術創新的概念界定
熊彼德在1912年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最早提出創新的概念,認為創新是生產函數的建立,是對生產條件和生產要素新的組合。在熊彼德所構建的創新理論框架中,創新的形式包括:①產品創新,即生產出的新的產品;②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即采用新的生產方法和工藝;③市場創新,即開拓新的市場;④原料創新,即開辟新的原材料供應渠道;⑤組織管理創新,即采用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在熊彼德的創新理論中,對技術創新的界定較為嚴格地限定在技術行為的范疇,所指的是產品創新(即技術上有創新的新產品)和生產技術創新(即生產工藝、方法和設備的創新)[17]。
在熊彼德提出的技術創新理論基礎上,包括舒瓦茨、曼斯菲爾德、索洛、弗里曼、諾斯、林恩等在內的諸多學者圍繞該理論,針對其概念和內涵的確定開展了長期的研究,將技術創新理論不斷推進發展,并形成了新古典學派、新熊彼德學派、制度創新學派和國家創新系統學派等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流派和學者在對技術創新概念和內涵的界定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如索洛認為技術創新是技術安排和技術組合的變化,技術創新成立的兩個條件是新思想的來源及其實現和發展;弗里曼認為技術創新是新產品、新工藝、新系統以及新服務等的市場化過程;林恩將技術創新定義為技術潛力轉化為商業化產品的過程;曼斯菲爾德將技術創新定義為由新發明首次應用所帶來的新產品、新工藝和新制度等,并最終能夠進入市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技術創新既包括新產品和新工藝,也包括對舊產品和工藝的改造;而在羅默的內生增長模型中,技術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對技術創新的理解不應過于狹隘。本研究將技術創新界定為:新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和實現,以及由此帶來的技術要素變革,并且這種變革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可,是包括了生產工藝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等一系列活動的動態過程。針對生鮮蔬菜流通,技術創新指的是能夠提高生鮮蔬菜流通效率和效益的各項技術、標準的升級、改造和規范化,以及流通組織模式的優化。
3 技術創新對生鮮蔬菜流通發展的影響
3.1 技術創新驅動生鮮蔬菜現代流通體系的構建
技術體系是生鮮蔬菜現代流通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創新是推動生鮮蔬菜現代流通體系構建的重要驅動因素。就現階段而言,物流技術和信息技術是生鮮蔬菜流通技術創新的主要動力。
3.1.1 物流技術 物流技術創新對生鮮蔬菜流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溫控與品控兩個方面。
生鮮蔬菜在包裝箱內會升溫高達40 ℃左右,如果沒有較好的溫控措施,生鮮蔬菜在流通過程中將會因高溫而發生較高的損耗。溫控主要是針對生鮮蔬菜易腐性的特點,通過控制生鮮蔬菜流通過程的溫度,保證蔬菜不受外部溫度變化的影響,從而降低損耗。中國生鮮蔬菜的冷藏運輸率為15%,冷鏈流通率僅為5%;而歐美發達國家生鮮蔬菜的冷鏈流通率均超過95%。隨著冷鏈物流技術越來越多的在生鮮蔬菜流通中被應用,來自于冷鏈物流技術的創新(如基于納米光催化效應的新型冷鏈空氣凈化設備、新型風道均勻布風系統以及新型功能性保鮮包裝等)將推動構建采后預冷、產地冷藏、冷藏運輸、銷地冷藏、銷售冷柜全過程無縫銜接冷鏈物流系統的建立。
溫控技術能夠有效保證生鮮蔬菜在經過長時間的流通之后仍然能保持較好的品質。但對于生鮮蔬菜而言,在流通過程中除了需要控制溫度外,還需要控制由于擠壓、震蕩等原因造成的損耗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從技術創新角度所尋求的解決途徑主要集中在裝卸和包裝環節,通過使用改良的裝卸技術、包裝模具減少流通過程中的擠壓和碰撞以達到品控的目的。如日本采用抗壓瓦楞紙箱進行生鮮農產品包裝,有效減少了生鮮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
3.1.2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生鮮蔬菜流通體系未來發展的關鍵取向。目前,以物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成為生鮮蔬菜流通技術創新的關鍵環節。
物聯網是互聯網功能的延展,基于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技術和編碼技術等信息傳感設備所構建的物與物、人與物以及人與人的連接和交互的系統。物聯網是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射頻識別(RFID)、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傳感(RS)、數據交換(EDI)、信息處理、二維碼以及條碼等技術在物聯網中的應用,豐富了物聯網技術體系,而物聯網技術在生鮮蔬菜流通系統中的使用則有效實現對產品動態信息的采集、傳輸、控制和處理。
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在“十二五”期間得到迅猛發展,如天貓、京東等主流電商均開設了農產品生鮮專區。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在生鮮蔬菜流通中的應用不僅減少了流通環節、提高了流通速度、降低了流通成本,同時也滿足了部分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群體)日趨快節奏和便利化的購買習慣。借助電子商務平臺構建了新的流通渠道,并且不再拘泥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寬交易渠道,擴大交易范圍。
3.2 技術創新提高生鮮蔬菜流通效率
流通效率的概念相對較為寬泛,基于不同的主體,所關注的流通效率也存在著差異。如從社會的角度,其所關注的流通效率評價指標較其他主體更為全面;流通主體相較于生產者和消費者,更關注的是利潤的提高、成本的降低、損耗的控制;而消費者與其他主體相比,更關注的是流通的質量安全效率。寇榮等[18]從不同主體的角度對農產品流通效率的評價指標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總結,本研究在借鑒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生鮮蔬菜的易損耗和易腐性特點,從損耗率、流通速度、成本效率和質量安全效率4個方面,分析了技術創新對流通效率的影響。
3.2.1 有利于降低生鮮蔬菜的流通損耗 從損耗率的角度來看,如何有效降低損耗率是生鮮蔬菜流通中的重點和難點。生鮮蔬菜的流通過程中,如果事先未經預冷處理,其流通損耗率約為20%,而經過預冷處理后的損耗率僅為5%[19]。在冷鏈物流、標準化載具、保鮮技術等流通技術方面的創新,則能夠有效降低生鮮蔬菜在流通中的重量損耗和質量損耗,從而降低生鮮蔬菜的流通損耗率。尤其是構建從“生產到零售”的全程冷鏈物流對于降低生鮮蔬菜的流通損耗率具有重要的意義。endprint
3.2.2 有利于提高生鮮蔬菜的流通速度 從流通速度的角度來看,基于生鮮蔬菜的特性,流通時間越長,發生腐爛變質的概率越高,產品的品質下降越快,因而要求流通具有相對較快的速度,盡可能縮短流通時間。以組織管理創新為代表的流通技術創新優化生鮮蔬菜的流通模式,從而顯著提高生鮮蔬菜的流通速度,減少生鮮蔬菜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時間(尤其對于空間流轉范圍較大的跨區域流通的生鮮蔬菜更為重要);同時也加快了流通主體的周轉速度,提高了流通主體的銷售收入。
3.2.3 有利于降低生鮮蔬菜的流通成本 從成本效率的角度來看,技術創新通過降低生鮮蔬菜的流通成本,從而提高流通主體的利潤。技術創新降低流通成本的路徑一方面來自于具體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成本節約,如隨著自動化裝卸技術對人工裝卸的替代,減輕了人工成本日趨上升所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通過組織管理創新,降低生鮮蔬菜流通的交易費用,從而降低生鮮蔬菜的流通成本。
3.2.4 有利于保障生鮮蔬菜流通的質量安全 從質量安全效率的角度來看,保障生鮮蔬菜的質量安全關鍵在于2個方面的有效控制:①對生鮮蔬菜生產中可能存在農藥殘留的檢測;②減少生鮮蔬菜在流通過程出現的腐爛變質。
通過流通技術創新,能夠顯著解決上述問題,從而提高生鮮蔬菜流通的質量安全效率。具體體現在3個方面:①諸如冷鏈物流和保鮮技術等流通技術創新,發揮保質、保鮮的功能,避免生鮮蔬菜在流通過程發生腐爛變質,保障了生鮮蔬菜在運輸過程中的質量安全;②以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如農藥殘留速測儀、移動檢測車)為代表的流通技術創新,將質量安全不達標的生鮮蔬菜杜絕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超市等銷售平臺之外,保證了進場生鮮蔬菜的質量安全,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的產品;③以質量追溯體系為代表的流通技術創新,為消費者提供了質量信息的查詢平臺,將消費者納入至生鮮蔬菜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中,較為有效地解決了導致生鮮蔬菜質量不安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從消費者監管的環節為生鮮蔬菜質量安全提供保障。
4 結論與對策建議
本研究圍繞技術創新對生鮮蔬菜流通發展的影響展開。在界定技術創新概念的基礎上,論證了技術創新對生鮮蔬菜流通發展的影響。結果表明,物流技術(冷鏈物流技術)和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創新有利于驅動生鮮蔬菜現代流通體系的構建;技術創新通過降低流通損耗率、提高流通速度、減少流通成本以及保障質量安全等方面來提高生鮮蔬菜的流通效率。為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4.1 制定流通法規和標準
發達國家在農產品流通方面制定了分類、細致和規范的流通法規和標準;中國目前在此方面則有比較明顯的欠缺,在流通法規和標準的制定方面顯得較為粗放,而完善的流通法規和標準是農產品流通發展的良好環境。針對生鮮蔬菜的流通,建議有序出臺對應的流通法規和標準對其進行規范,尤其要盡快出臺地方法規和標準,將生鮮蔬菜流通體系建設納入法制化的路徑。同時,由于流通的標準化與生產的標準化密切相關,在推進流通標準化的過程中,也應將生產標準化一并納入體系。
4.2 搭建流通信息平臺,優化流通模式
垂直化的流通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流通業發展對信息傳遞快速性和準確性的要求。要在一體化思想的指導下,將處于垂直化分工、相對封閉結構狀態的生鮮蔬菜流通體系轉向扁平化、開放化和網絡化的結構狀態。要深入應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搭建生鮮蔬菜流通信息平臺,提高生鮮蔬菜流通信息化程度;鼓勵“農超對接”等組織形式創新。通過結構狀態的優化,簡化生鮮蔬菜的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加快流通速度,從而提高生鮮蔬菜的流通效率和生鮮蔬菜產業鏈的整體效率。
4.3 構建生鮮蔬菜冷鏈物流體系
就生鮮蔬菜而言,冷鏈是最具針對性的運輸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彌補生鮮蔬菜易損耗和易腐性的缺點。要構建完善的全過程生鮮蔬菜流通冷鏈物流體系,借助冷鏈物流降低生鮮蔬菜的流通損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①強化對生鮮蔬菜流通基礎設施(包括冷庫、冷藏車、加工設施、物流設施、存儲設施等)的建設投入;②根據主導對象(生產加工企業、大型零售終端、批發市場等)的不同,有差異的構建生鮮蔬菜冷鏈物流體系;③制定和完善冷鏈物流行業規范;④積極構建包括生產環節、運輸環節和批發零售環節無縫對接的全過程冷鏈物流體系;④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建設;⑤培養冷鏈物流人才隊伍。
4.4 培育技術創新主體
流通技術(尤其是大型、成套的流通技術)創新具有一定的成本壁壘,要求有較強的資金支持。就生鮮蔬菜流通而言,進行技術創新所依靠的主要是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超市等具有較大經營規模的流通主體。且從降低成本、增加銷售收入、加快流通速度的角度來說,這些主體也有較強的意愿開展流通技術創新。對生鮮蔬菜流通技術創新主體的培育應納入發展規劃,組織相關主體赴國外學習先進的流通技術,對其流通技術創新予以一定的補貼或獎勵。
參考文獻:
[1] 周應恒,盧凌霄.生鮮蔬菜供應鏈效率研究——以南京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08(1):69-72.
[2] 儲霞玲,黃修杰,蘇柱華.我國蔬菜流通損耗的尋優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6(8):175-178.
[3] 李瀅棠,喬 忠.果蔬供應鏈保鮮成本控制協同決策方法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4(10):35-38.
[4] 范若虹.流通“暴利”背后:房租油價成為剛性成本[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5/17/c_121425694.htm,2011-05-17.
[5] 陳 倬,趙 萌.果蔬供應鏈的風險分析及其控制措施[J].價格月刊,2011(12):42-46.
[6] 張現軫,何 文,李京曉.流通、生產與消費:基于三部門封閉經濟系統的均衡分析[J].財貿經濟,2014(8):94-103.
[7] 上創利,趙德海,仲 深.基于產業鏈整合視角的流通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3):175-183.
[8] 張 維.借鑒國外經驗發展中國農產品物流[J].世界農業,2015(8):204-209.
[9] 涂洪波.中美日法農產品流通現代化關鍵指標之比較[J].中國流通經濟,2013(1):22-27.
[10] 張曉林,羅永泰.基于全產業鏈的農產品流通困局與流通體系建設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12):16-22.
[11] 丁 寧.流通創新與中國居民消費率提升[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7-13.
[12] 丁 寧.流通創新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5(11):16-24.
[13] 洪 濤.促進綠色流通向低碳流通的轉型升級[J].中國流通經濟,2011(7):12-17.
[14] 韓曙光,夏 鵬.基于變質庫存理論的生鮮農產品訂貨策略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2):532-536.
[15] 楊寶宏,郭紅蓮,魏國辰.提高生鮮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探討——深圳“布吉模式”的啟示[J].物流技術,2009(2):28-38.
[16] 吳小莉.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演變動力機制及創新策略[J].農業經濟,2015(11):131-132.
[17] 樓高翔.供應鏈技術創新協同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
[18] 寇 榮,譚向勇.論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分析框架[J].中國流通經濟,2008(5):12-15.
[19] 李玉鳳,鄒 孟.海南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熱帶農業,2010(42):20-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