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瑞麗
中共北碚區委黨校
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成因分析及機制構建
——以北碚區為例
姬瑞麗
中共北碚區委黨校
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是新常態下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北碚區既有政策優勢又有現實基礎,應當深刻分析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成因,探索集聚機制。
高新技術產業;產業集聚;機制
有效的產業集聚是以區域性要素為基礎,在非區域性要素與區域性要素的相互匹配作用中產生。
1.區域內資源要素稟賦包括生產要素和區位要素。其中生產要素又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早期的產業集聚主要原因是自然資源稟賦。但在高新技術產業集聚中,自然資源影響日漸式微,而社會資源具有更大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人力資本密集:高新技術人力資源要素在區域里的沉淀、積累、發展與更新是產業能否成功地集聚的主要因素。同時,密集的人力資本又能夠吸引更多的物質要素向其運動,使得集聚區的企業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進一步提升產業集聚質量和水平。
知識溢出環境:知識溢出是技術在產業間轉移和擴散的一種特定形式,它與產業集聚互相強化,表現為累積循環因果關系。高新技術產業知識溢出的過程分為自愿溢出和非自愿溢出,可以通過產品模仿、合作創新、技術轉讓、人力資本流動、企業家創業、非正式溝通等形式實現。
區域創新文化: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需要創新的區域文化的支持。如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專業忠誠而非企業忠誠、講求合作、重視非正式交流等,這些文化與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征相匹配。
2.區位要素指的是具體產業相關的或必須的自然區位、交通區位、經濟區位。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的區位選擇高度傾向于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產業基礎及相關配套、科學研究實力雄厚、人才集聚、信息密集、有完善的科學研究服務設施并有相關產業高度集聚的地區。
1.金融支持: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實質是人力和資本在一個地理區域內高度集中,特別是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范圍內不斷匯聚。金融發展主要是指各類金融資產和金融機構的不斷增加,金融發展能推動金融市場效率的提高。研究表明,金融市場效率越高的地區,其產業集聚的規模和效果越明顯。
2.政府行為:產業集聚的形成包括市場驅動和政府推動兩種形式,但是就高新技術產業集聚而言,政府在公共品供給、制度供給、市場環境的維護和經濟指導等方面,政府的行為和政策會對產業集聚產生重要影響。
水土高新技術產業園是兩江新區重要的功能區之一和打造萬億級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兩江新區總體發展規劃,水土高新園定位為“水土高新城”,位于兩江新區高新技術產業帶,以“兩高三心”(即高新技術產業區、高端人群居住區;數據處理中心、醫藥服務中心、電子信息軟件研發中心)為發展目標。
1.產業集聚。以水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依托,北碚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并呈現出一定集聚態勢,初步形成大數據及云計算服務、光電顯示、半導體集成電路、生物制藥及數字化醫療設備、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制造五大主導產業聚集區。2016年,水土高新園實現規上工業產值240.7億元,同比增長112.3%。其中光電顯示產業166.34億元、機器人產業7.54億元、醫藥產業16.98億元、其他產業17.89億元。2017年預計實現規上工業產值340億元,同比增長41.25%。預計到2020年形成850億元的工業產值和200億元的服務業收入,區域人口達到約40萬人。
2.要素集聚。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建成兩江新區第一個國家級科技創新示范平臺。機器人、智能終端、新材料研發等10余家中小科技創新型企業入駐兩江新區科技創新創業中心,兩江微型企業創業園啟用。兩江機器人產業園已集聚嘉騰、聚研、海普洛、華中數控等機器人企業。
堅持立足產業集聚人才、引領產業培育人才、做強產業留住人才,實現人才與產業深度整合。一是借助區內科研院所眾多的優勢,建立有效的人才供給機制;二是依托創新平臺,有選擇性地引才招才,對掌握產業核心技術的頂尖人才開辟綠色通道,帶動同領域人才團組式落戶,形成了“雁陣型產業人才集群”。三是培育政府內部具有相關專業基礎的人才隊伍。
企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體,中小企業數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區域經濟的活躍程度和發展潛力,而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衍生更是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的重要成長動力。一是針對現已形成產業鏈的關鍵環節、薄弱環節,引進和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以核心企業為引領帶動,通過技術產品轉移、知識信息外溢、分支機構延伸等方式,促進科技創新企業衍生式發展,形成產業集聚網絡。二是依托轄區內西南大學、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等科研院,鼓勵建立完善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以及技術轉移孵化器,努力吸引風險投資的參與,加快大學科技型衍生企業的產生。三是培育企業家社會資本,通過組建創客空間、行業協會等形式,通過各種形式的交流合作,聚合具有創業精神并具備創新技術的企業家人才。
一是圍繞科研核心培育新型科技研發轉化實體和創新聯盟,引進高水平的專業知識產權、設計策劃、成果轉化等服務機構,形成科技成果轉化創新集群。二是強化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以中科院作為權威研發機構核心,聯合科研院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形成共性技術研發與推廣的基本組織架構。三是整合轄區企業、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組織等支撐機構,依托兩江新區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合作網絡。
一是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以大數據及云計算服務、光電顯示、半導體照明、數字化醫療設備及生物制藥、機器人五大主導產業為重心,重點支持重大(技術攻關、產業化)項目、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充分發揮財政投入“杠桿效應”,針對不同的科技項目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加快科技信貸專營機構建設,推動銀行在碚設立科技銀行、科技小貸公司等科技金融服務機構。二是政府作為制度的供給者,應不斷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通過建構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孵化載體,推進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的形成,逐步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帶。
[1]汪芳.高技術產業區域集聚模式及動因[J].商業時代,2008
[2]龐文.大學衍生企業的能力:內涵、結構及其演進[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