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對等理論及高職英語翻譯教學分析
張 莉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在語言學上,“對等理論”主要指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所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該理論的提出對英語翻譯的理論指導產生了質變的影響,將英語翻譯從注重語言形式轉變成側重內容含義的表達。對等理論對翻譯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是高校英語教學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理論知識。
對等理論;高職英語;翻譯教學
英語翻譯是高職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但由于高校英語教學在翻譯教學方面一直較為死板,教師不能正確對待英語翻譯這項能力,使得高校英語教學始終缺乏靈活性和內涵性。因此,正確認識英語翻譯教學、將對等理論應用到英語教學中,是對現階段英語教學問題的一種解決方式。
作為現代高校普遍開設的一門語言課程,英語教學一直是高校教學非常重視的版塊。然而,現階段的高校英語教學通常沿襲中學的英語教學方式,甚至已經落后于中學的教學課堂,仍采用偏傳統、古板的教學,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非文化意識的培養[1]。
尤其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由于學生本身的英語基礎就較為薄弱,又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很多學生只能在單詞的詞匯量和語法上徘徊,而忽視了詞匯的實際應用。這就導致高職英語教學下教育出來的學生只具有應對應試教育的素質,而無法達到應用英語的要求。
對等理論在語言學范疇一般指的是美國翻譯家奈達在1964年提出的“功能對等”的翻譯理論。所謂功能對等理論,是指從實際的語境和語意出發,不強調單詞和語法的字面意思,側重原文的詞句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從而追求兩種語言轉換時能夠達到更貼切原文的文化內涵的效果。這是一種更深層文化的對等翻譯,在對等理論下的英語翻譯,語言形式的表達是次要的,更注重的是語言所傳達的信息和更深一層的內涵。奈達將其稱為“the closestnatural equivalence”,即“最自然親切的對等”[2]。
在實際應用到英語翻譯教學中時,對等理論有以下幾個要求:
1、詞匯對等。即兩種語言轉換必須找到最準確的詞匯。事實上,由于兩種語言構成的差異,導致要完全找出相符的詞匯是非常困難的,這時就需要靈活利用詞語表達形式來構成想要表達的意思。尤其在某些專有名詞的表達上,例如“中國”,在日常使用時,直接使用“China”就能代指,但在行政意義上,就需要規范翻譯為“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翻譯成中文時也需要隨之翻譯成“中華人民共和國”。
2、句法對等。即在詞匯對等翻譯的基礎上,需要注意詞匯的狀態,例如,量詞是單數還是負數;動詞是正在進行時還是過去時;人稱和句式的對等。這需要在翻譯時精確掌握句子中所用到的詞匯的性能,尤其在中文和英文中,定狀補語在句式中的位置并不統一,需要尤其予以注意。
3、篇幅對等。語言翻譯中,篇幅的對等涉及到譯者對原文語境的掌控。這不僅需要熟讀全文且理解單句或單個詞匯,還需要對整篇文章的創作背景、文化語境、起承轉合有所了解,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就不能將句子原本想要表達的涵義翻譯出來。
4、文體對等。這是在準確將原文想要表達的意義翻譯出來后的一種更高級的翻譯方法,即將原文的體裁用同樣的體裁形式翻譯出來。例如,將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用同樣的文體翻譯成中文,或將中文的古詩詞同樣翻譯成英文詩句。這不僅需要譯者有極好的文化涵養,更需要譯者積極發揮創造力,將詩文的意義翻譯出來的同時,還能準確符合體裁句式、韻腳等要求。
綜上所述,對等理論是一種層層遞進式的、高級的語言翻譯理論。
奈達認為,真正成功的翻譯,更重要的是要熟知兩種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詞語只有作用在相應的文化背景中才具有意義。因此,在高職英語的翻譯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對英語和漢語的詞匯、語言形式制定出教學計劃,更需要注重講解兩種語言的本質上的差異,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思維方式表達兩種語言的文化內涵[3]。
1、需要加強對非母語的文化差異的講解
英語和漢語,從本質上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這是由兩種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決定的。因此,在進行語言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從兩者的文化背景差異出發,切身體會到兩者語言截然不同的風格形式。這就需要讓學生了解包括英語國家人民的生活習慣、思維模式、文化風俗等環境背景,教師可以靠影視劇等途徑出發,讓學生自發融入文化,以最快的速度進入狀態。
2、需要構建語境,引導學生習慣不同的表達方式
掌握一種語言,不僅需要多聽多看,更需要合適的交流環境。這點可以借鑒中學的互動式課堂,由教師構建交流環境,讓學生親身體驗兩種語言的不同表達方式。例如通過創建英語角、邀請英語國家的嘉賓等方式,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和漢語的詞匯、句式、語境、文化等用法,結合實際應用講解,學生能夠更快地掌握兩種語言轉換的辦法。
3、總結、歸納與實際應用
對于兩國文化的了解、實際語境的應用體會過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發地對如何將對等理論應用到英語翻譯中這一內容作出總結、歸納,并且得出通用的翻譯辦法。以下有幾種歸納出來,可以作為建議使用的辦法:
①在原文基礎上增加或省略詞匯的翻譯辦法。例如:I’m looking forward to the holiday.在翻譯時,更貼切的翻譯應為:我期待著假期的到來。這其中“的到來”在漢語中時作為補語對句子完整性作出補充說明。
②將復雜的句子進行單一句義拆分或將多個短句組合成復合含義。這是為了在翻譯時能讓轉換出來的漢語更符合句子深層的內涵,并且讀上去更容易讀懂、更有美感和意境。
③為了句子含義的準確表達,將原文的句式、句型、語態作出轉換。
高職英語教學的本意在于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因此,提高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結合實際,幫助學生發現翻譯英語的規律和辦法,從而真正培養出應用型人才。
[1]司書晶.從功能對等理論看英語教學中習語的翻譯策略[J/OL].英語廣場,2017,(04):30-32.
[2]葛玉清.淺析功能對等理論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J].決策探索(下半月 ),2017,(01):66-67.
[3]胡陽.功能對等理論下習語的英漢翻譯[J].商,2014,(1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