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桂影
古箏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器樂藝術。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當代,古箏也必然受到多種文化的共同影響,流行文化正是其一,對古箏創作、演奏和形制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鑒于此,本文從流行文化的含義談起,就流行文化下的古箏藝術新發展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期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
一、流行文化的含義
所謂流行文化,是指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一般由某一個行業內具有權威性的人物發起,使其倡導的事物、行為和觀念等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可,整個推廣速度是十分迅速的,涉及生活的各個領域。具體來說,流行文化具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是入時性,給人以新奇、時髦的感受;其次是個性化,流行文化往往是較為主觀的,重在突出個人特點;再次是消費性,流行文化會帶動多方面的消費,便于人們去追求和享受這種文化;最后是周期性,流行文化從發展到消失的時間并不固定,甚至在消失一段時期內又會重新流行起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和世界的接觸更加緊密,西方文化也如潮般涌入中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使人們的認知、思想和情感等發生了鮮明的變化,流行文化也因為自身所獨有的特點迅速發展起來,并對多個行業帶來多方面的影響。
二、流行文化下的當代古箏藝術新發展
(一)古箏創作的發展
進入21世紀后,全球文化多元化發展趨勢更加鮮明,中國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全面和深入,特別是受到西方音樂的強烈影響,主要表現在標題、結構和和聲等方面。
1.標題
傳統古箏曲的標題一般都是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數字命名,如《三六》《八板》等,是對樂曲某一方面特點的突出;一種是以唯美和意境色彩的詞匯組成,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但是,在西方音樂影響下,很多作品則效仿了西方音樂的標題名稱。例如,徐曉琳、王建民和李煥之等,都曾創作了古箏幻想曲,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西方音樂標題,表明了創作者將中西兩種音樂融為一體的理念。
2.曲式結構方面
包含古箏在內的中國傳統音樂,一般采用“散—慢—中—快—散”的結構,按照起承轉合的順序向前發展。但是,很多當代創作者有西方留學的經歷,系統掌握了西方作曲技法體系,所以也將西方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用在作品中。例如,葉小綱創作的《林泉》就大膽采用了常見的奏鳴曲式,通過再現使主題得到了強調;王建民創作的《幻想曲》,作品采用了西方音樂的復三部曲式,但是ABA三個部分又分別對應著中國傳統樂曲的“慢—快—慢”結構,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中西融合。
3.和聲
中國傳統音樂追求旋律的線性發展效果,這與西方音樂追求的立體化效果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和聲對中西融合的創作來說一直都是一個難題。但是,很多創作者都以箏定弦的改變為契機,打破五聲音階三音列和弦的傳統,進行了更加靈活的運用,從而讓箏樂的色彩變化更加自然和細膩。由此可以看出,當代創作者理念是十分超前的,并沒有一味地繼承,而是敢于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體現出當代人對這門古老藝術發展做出的貢獻。
(二)古箏演奏的發展
古箏是一門以獨奏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藝術,雖然自身有著豐富的藝術表現力,但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這種獨奏也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與西方音樂、流行音樂相比,如果僅是以獨奏的形式出現,很容易讓觀眾感到審美疲勞。所以,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出現了一批古箏協奏曲作品。古箏不僅與其他民族樂器相融合,也開始和西方樂器一起登臺。例如,何占豪創作的《臨安遺恨》和《西楚霸王》,都是古箏和鋼琴的協奏;而王中山創作的《暗香》,則將古箏和大提琴融為一體,這種與西方樂器的融合,充分表現出當代創作者開放的創作理念以及對古箏這門樂器的深刻認識,結果也是不負眾望的,獲得了良好的音樂表現效果。
在舞臺表演上,傳統古箏演奏,多數都是演奏者身著傳統服飾,在較為安靜的舞臺上演奏,給人以古樸、醇美之感。但是進入當代,在流行文化的影響下,古箏在演奏形式上也發生了鮮明的變化,將原來的以聽覺為主變為視聽結合,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給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審美體驗。以著名的女子十二樂坊為例,這是一個由古箏、琵琶、二胡、竹笛等民族樂器組成的演奏團體,十二位美少女都身著現代服飾,一邊演奏一邊與觀眾進行互動,打破了以往民族器樂或坐或站的傳統。不僅如此,演奏時還經常輔以大量的聲、光、電手段,真正打破了傳統的演奏形式,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審美感受。
客觀地說,造成上述兩方面變化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而流行文化的發展卻是最重要的。當觀眾在流行文化的影響下,有了更加多元而新奇的審美需要時,古箏在演奏形式方面的變化也就不足為奇。
(三)古箏形制的發展
古箏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不僅在外觀形制上有了明顯革新,例如,箏弦從最初的五弦增加到如今二十幾弦,更是在樂曲創作、演奏技術等方面有了極大的豐富和創造。近當代以來,雖然古箏在作曲和演奏方面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形制成為一個瓶頸。特別是五聲調式的局限性和古箏轉調的不便,使其在音樂表現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約。所以在創作和演奏的同時,樂器形制改革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更好地推動了這門樂器的發展和普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形制方面的發展也是得益于流行文化發展的。
具體來說,首先是改編古箏的定弦方式。例如,三木埝創作的《華麗》和《風雨》,就采用了日本箏的定弦方式,雖然在演奏時要更換琴弦和個別琴碼,卻獲得了全新的音樂效果。其次是制作新的古箏。當傳統古箏已經難以適應新的音樂表現需要時,對新型古箏的研制也就成為必然。多聲箏和蝶式箏就是其中優秀的代表。多聲箏的全稱是多聲弦制箏,在外表上與傳統古箏十分接近,由一個傳統21弦古箏在左側加上一個十三弦的演奏區,因此從本質上豐富了古箏的音樂表現力。蝶式箏的主要創新在于部分弦之間增加了半音和變化音,而且裝入了弦鉤,可以用來改變某些音的音高。因為整個古箏看起來更像是蝴蝶的形狀,所以稱為蝶式箏。這種全新古箏形式的出現,充分滿足了作曲家的表現需要,使古箏創作、演奏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
(四)古箏傳播的發展
流行文化一個重要特點就在于廣大民眾對其的認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上下迅速掀起了一股古箏學習熱潮,古箏學習人數僅次于鋼琴,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熱門,從本質上推動了古箏藝術傳播和普及,如各類古箏比賽活動的開展。在專業比賽方面,金鐘獎、文華獎等,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古箏的專業化發展,擴大了民族器樂藝術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在大眾比賽方面,賽事十分豐富,比賽形式也更加靈活,給眾多古箏愛好者提供了豐富的平臺。此外,人們組織了很多社區古箏音樂活動。隨著城市音樂文化活動的發展,社區音樂活動的發展也是如火如荼,在各類器樂中,古箏一直都是主力軍。或進行獨奏表演,或進行伴奏等,它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樂器。
三、結語
古箏文化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幾千年傳承,植根于人民群眾生活之中。其曲調優美、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流派眾多,深得人民群眾的追捧。作為民族器樂藝術的代表,當代古箏藝術的發展成就無疑是令人欣慰的,由此也說明,民族器樂藝術的發展應與時代發展相融合,善于吸收和借鑒新的文化,從中獲得相應的發展助力,而不是將自身局限于某一個范圍內故步自封。當然,一種新文化的影響是有利有弊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有益的一面,流行文化給古箏藝術帶來的負面影響和也是人們需要充分重視的。人們只有秉承開放的胸懷和去偽存精的理念,才能使當代古箏藝術在流行文化的推動下,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
(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