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茹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有效改善,逐漸豐富化、多樣化,對精神方面的追求也隨之提升。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使得文博事業也逐漸發展起來。與其他事業相比,我國文博事業起步較晚,發展速度較為緩慢。文博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致使文博資源的利用率大幅度降低,文博的開發與利用亟需強化。鑒于此,本文簡要地分析文博事業的特點,闡述了文博事業的有效開展路徑,旨在促進文博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發展進程和人民生活質量都與經濟穩步發展有直接的聯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珍貴文物,意義深遠。文物博物館事業,關系到文化傳承、歷史延續,影響著社會的穩定發展和文明的進步,體現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和國家形象等。只有在充分利用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的引導作用,才能實現文化產業的持久、有效發展,這也是目前我國文博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文博事業的特點
文博事業的特點主要有:人自身的特性、服務性、公益性、教育性及民生性等。廣大人民群眾是文博事業的主導者,也是最終受益者,只有以人為本,才能夠通過發展文博事業,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發揮文博事業對大眾的重要引導作用。文博事業作為一項公共文化服務,主要包含人的本性、民族性和國家性等特性。政治文化思想來源于生活,具有個體性,思想的完美碰撞能激發文博事業的新活力,促使文博事業生活化、民族化。文博事業本質上是服務事業,所以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文博事業是以群眾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其本質具有公益性,保障公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及文化訴求。通過融入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文博事業的文化內涵得到進一步豐富,從而不斷提升民族凝聚力。文博事業的管理應當以民生為基礎,不斷對其進行改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諸多文化博物館為人民群眾免費開放,使其走進博物館,了解民族文化。隨著文博服務不斷深入基層,文博事業的關注度逐漸提升,服務于民的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二、關于文博事業的發展意見
(一)不斷提高收藏品的品位
知識經濟時代,作為文博事業傳播宣揚主要手段的文物展覽,已成為人們接觸歷史知識,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熟悉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鑒于此,提升文物收藏價值和創造高品位文化博物館,是促進文博事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對收藏品進行展示的過程中,應當深入挖掘收藏品的主題,使其不斷升華,從而更深刻揭示文化內涵,引起傳統文化和現代群眾的精神共鳴。人們可以借鑒廣告的名人效應,讓收藏品展覽跨越空間、時間,實現現代精英與古代名流之間的文化碰撞,為人們提供精神的追求。
(二)創建大旅游行銷策略
旅游產業和文博事業兩者之間存在內部差異,但兩者也是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關系。因此,突破旅游產業和文博事業之間的溝通屏障,實現兩者合作共贏,已勢在必行。在旅游業發展進程中,要加強游客管理,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注重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文博事業和旅游產業的發展不能建立在摧毀傳統文化發展傳承紐帶的基礎上,要以保護文化傳承為前提,其后再追求更高層次的經濟效益。就目前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而言,旅游行業逐漸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這也體現出文博事業與社會的完美結合。因此,文博事業應面向社會,促進公眾積極參與對文物的保護,擴展旅游行業與文博事業的協同合作。在文博事業發展的同時,應有效地利用兩者共同發展的利益目標,促進旅游行業的繁榮發展。
(三)進行資源的優化與整合
隨著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諸多城市不只有一個博物館,由于博物館的數量較多,且資源的分配情況不合理,大多數文化博物館存在嚴重的資源分配不均問題,這使得館中收藏品豐富度并不能達到理想狀態。文博事業的發展不僅需要將國家、社會等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并且需要創新發展理念,開拓思維,加強各個博物館之間的聯系、溝通,實現物質資源與非物質資源的信息共享,實現互利共贏的最終價值。只有對資源進行優化和整合,才能促進文化博物館的高效發展,不斷提升博物館在社會中的地位,從而充分發揮文博事業的公益價值、教育價值及服務價值。博物館依賴于文物藏品資源,不可否認,每個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品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應有效利用現有的資源,對其進行優化和整合,通過分類匯總藏品資源,最大程度地發揮文物收藏品資源的價值,實現文博事業服務于民、得益于社會的最終目的。
三、結語
總之,文博事業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蓬勃發展。文博事業的發展肩負著傳承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承載著服務及引導民眾的重要責任。隨著人們對精神的訴求日益提高,對民族文化凝聚力也更為關注,傳統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文博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就顯得更為重要。所以,政府、社會及民眾應重視發展文博事業,順應時代需求,結合新時代觀念創新資源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文博事業可持續、健康發展體系,充分展現文博事業在文化領域的魅力,最終達到社會經濟發展的總目標。
(鹽山縣文化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