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楊朱學說中,最為重要的是“貴己重生”的人生哲學,其實質在于提倡個體的生命價值與尊嚴,體現了戰國時代主體意識的初步覺醒,對之后中國社會以及中國社會思想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楊朱;貴己;重生;個體生命
楊朱是先秦時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學派思想在春秋末戰國前期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據《孟子·滕文公》載:“ 圣王不作,諸侯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學本身并無鴻篇巨制傳世,其思想散見于《孟子》、《莊子》、《淮南子》、《呂氏春秋》 等,而《列子》雖被疑為偽撰, 固然雜糅有魏晉的恣情放縱思想, 但《列子·楊朱》篇仍留有不少楊朱一派的思想。楊朱的哲學思想從這些古籍資料可略見其貌。
楊朱的思想與儒道墨等諸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按其學說宗旨,屬于道家,但與老子、莊子有別,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總體上看,楊朱不承認鬼神的存在,反對傳統的君權和束縛個性自由的禮法等級制度,形成了“貴己”、“為我”、“重生”、“輕物”的獨特觀點 ,這些思想理論皆是從個體生命的角度出發,突出強調人的個體意識,他對生命價值的認識極其深刻,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制高點。其對于個體生命價值的關注與關懷,在當時來說具有獨樹一幟的先見性,對后世亦有重大意義。
楊朱的思想學說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他對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給予了高度重視。“貴己”、“重生”作為楊朱思想體系的核心,體現了他對個體生命價值的珍視態度。他認為生命是最珍貴的,認為“我”的個體生命是絕對不可能用任何代價作交換的。
楊朱對于“生命”現象的認識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貴己重生”既是他重視個體生命價值的體現,也是他對生命認識的主旨。楊朱學說認為,己身最寶貴的莫過于生命,而人生短促,所以應萬分珍重, 從性而游盡享人生之樂,這樣的生命才是完整的。“生命”有著廣泛的意義:不僅是形體的生滅, 還包括了從性自然的境界意義。人生的根本目的是要“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既要保全自己的生命不死,也要保全自己的真實自然的性情,不因追求身外之物而有損于自己的身體,一旦違背真性,即使形體不死,也不是他所謂的真正意義上的生了。楊朱哲學關于人生的態度十分明確 ,就是為己、為我。反映出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和人生理念。主張人生在世,要拋卻“物”的羈絆,為“我”而活,不要成為外“物”的殉葬品 。生命是人的唯一,是一切外物附著的核心和根本所在,“貴己”的具體原則就“輕物重生”,而這種實踐的最終目的是“為我”、“利己”。楊朱所說的“我”、“己”,既不是受功名利祿 、聲色犬馬所累的“我”,也不是尋求害人利己的“我” ,而是“重己”“輕物” 的“我”。如此一來,他既從生理上肯定了“我”的存在,又從精神上確立了“我”的品格價值,“我”不再是徒具神形的皮囊,也不是飄然于身體以外無法安生立命的精神符號,而是立身于真實世俗世界中形神兼具的血肉之軀。楊朱的“貴己重生” ,所貴的是人的自身生命不受傷害 ,所重的是人的自身生命的性情不違背自然的規律,二者共同構成了楊朱的“ 生命”的概念。
在哲學史上,楊朱第一個站在生命的一面突出了生命與外物的矛盾,這使他成為莊子的先驅。它所表達出的這種對個體命運的強烈關注、對個人生活價值和權利尊嚴的重視 ,以及對專制制度情揭露和對個人全面、自由發展創造最大限度寬松與寬容空間的向往,在當時獨樹一幟 ,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作為為一種在混亂與無序之中誕生的學說,楊朱的“貴己為我”主張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身逢動蕩與轉型、暫時失去統一價值規范和行為指引的人們的精神需求,給那些心靈蒙受重重陰影和痛楚創傷的人們以撫慰。
而且這種學說在整個中國傳統社會思想史上,也有著非凡的意義。他所提出的“不以物累形”的養生觀點,對于后來養生思想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他“生者異”、“死者同”的生死觀雖然透露著“為欲盡一生之歡 ,窮當年之樂”的消極態度,但他對于生命本身的唯一性和平等性的認識 ,不僅在當時看來有著很高的價值,即是今天,從人權的角度看來也仍然閃耀著燦爛的光輝。楊朱哲學立足于生命的唯一性 ,在本質上捍衛了生命的崇高和尊嚴,這是非常可貴的。可以說,楊朱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上關注個體生命的先驅。中國傳統思想史在關注個人方面由此開始,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有極端重視生命的個人享樂主義;如具有明顯魏、晉時代思想氣息的《列子·楊朱》所宣傳的“從心而動,從性而游”的思想;有魚與熊掌兼得的完美主義,如中國歷史上生活于官場,卻又能潔身自好的士大夫們的思想;也產生了以關愛生命為基點的人文主義,如從先秦至今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思想。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類的生命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威脅,楊朱對于個體生命的關懷,使我們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中個體論的思想,并對生命的存在給予正確的認識。現代文明的發展,離不開人權平等,離不開尊重個體生命,這既關乎著個人價值取向,也關乎著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而楊朱哲學對個體生命的關懷,給了很好的我們啟示。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楊伯峻.孟子譯注: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孫開泰.先秦諸子精神[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4]章雙棣.呂氏春秋注[M].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6.
[5]《韓非子》校注組.韓非子校注[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6]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 中華書局, 1979.
[7]郭慶藩.莊子集釋[C].北京: 中華書局, 1961.
[8]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9]錢穆.先秦諸子系年[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0]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作者簡介:王雅琪(1992.1—),女,河南鄭州,西北大學文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唐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