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毛澤東指出:“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以下就來談談我對現階段中國國情的一些看法。
所謂國情,是歷史文化傳統、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國際關系等各個方面的總和,通俗來講也是指一個國家某個時期的基本情況也即是國家的基本國情。基本國情主要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社會性質及其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中國的基本國情即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上對中國國情所作的總體性、根本性判斷。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中國實際出發,首先要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當前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必須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與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有機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
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6.]]這一時期的主要矛盾,是貫穿于這個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本質。而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在一定歷史時期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動綱領,是總攬全局的根本指導方針。黨的十三大在科學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同時,正式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吧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黨的基本路線高度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基本途徑和根本保證、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方針,既緊緊抓住了中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又體現了運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全面推動歷史進步,實現民富國強、民族振興的要求。當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第三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階段的重要戰略。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已經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十七大,十八大的召開又將我國的經濟發展向著小康社會的終極目標進行了進一步的推進與發展。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綜合國力邁上了新臺階,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與此同時,中國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問題,三個“世所罕見”:“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很不平衡。我們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肩負任務的艱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見,我們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所面臨矛盾和問題的規模和復雜性世所罕見,我們在前進中所面對的困難和風險也世所罕見。”[[[]胡錦濤.胡錦濤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12-18.]]即表示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并沒有根本改變,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再者,不管是從人口數量和質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民生活水平,資源占有情況以及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角度分析,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然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一事實不容置疑。總之,中國社會還具有“三個沒有變”的基本特點,具體來講即是: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這一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是對中國基本國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學認識,是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
對我國進行基本定位,有利于把握發展方向,當代中國處于這樣一個歷史時期: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當代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時期;當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當代中國處于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辨明當代中國的歷史方位,緊緊抓住和切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贏得主動、贏得優勢,必須敏銳的發現機遇,緊緊地抓住和用好機遇。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但我國發展仍然具備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一是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于中國發展,國際形勢依然紛繁復雜,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使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變化;二是中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國正處于四化持續推進階段,具有經濟體量大、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政策工具多等鮮明特點,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釋放社會生產力,改革紅利巨大,社會大局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提供了廣闊空間;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更加成熟,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廣闊,理論制度也不斷更新完善,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國偉大復興提供道路選擇和行動指南。
根據發展的歷史方位和把握重要發展戰略時期,我黨明確提出了“三個前所未有”科學論斷:“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習近平.習近平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7周年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8-1.]]“三個前所未有”的科學論斷,指明了中國在世界歷史和民族復興中的歷史方位,體現了黨中央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和快速發展的國內形勢的深刻把握。它指明中國正行走在民族振興的正確道路上,只要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夢圓之時指日可待;它又明確指出當前中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夢”的實現仍然需要克服各種負面因素;它告訴我們,中國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人民需要保持高度的冷靜和理性,以更加自信、審慎的態度,做好應對復雜局勢的智識準備和心理準備,以迎接新的挑戰。
中國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機遇新挑戰、新課題新矛盾、新要求新期待,都提出了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任務。遠行始于足下,登高立足要穩。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越走越寬廣,基礎性和前提性的問題還是前面所說的,腳踏著中國的大地,遵循著基本的國情。如果對中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缺乏清醒的認識,就會一廂情愿,搞新的教條,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或者看不到改革開放對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大作用,企圖在一個空想的、沒有現實根據的土壤上搞社會主義。這兩方面中國都有過不少教訓。
分析之后,大國背后問題自然也大,但瑕不掩瑜,諸多問題依舊掩飾不了中國高速的經濟發展勢頭和崛起的必然信心。我們應當相信,更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泱泱大國會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要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內涵和過程性特征的統一認識和把握,則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及各方面方針和政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自覺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充分認識現階段的中國國情,抓住機遇、解放思想、拼搏進取,努力培養創新精神,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奉獻自己發一份力。同時要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并為之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6.
[3]胡錦濤.胡錦濤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12-18.
[4]習近平.習近平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7周年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