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文人畫的概況及其產生背景。
文人畫也稱"士夫畫",是中國畫的一種,泛指具有深厚文化修養的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其所體現的審美追求與民間畫家、宮廷畫家的繪畫都有明顯的不同。中國文人畫始自唐朝畫家王維,其多才多藝,能書擅畫,“始用渲淡,一變勾斫”開水墨之畫風,確立了中國文人畫家的水墨觀念,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被稱為“南宗畫之祖”。文人畫家的畫到了北宋時期蘇軾稱“士夫畫”,明董其昌開始提出“文人之畫”并推王維為創始者。文人畫具有重主觀意念、重表現、重寫意及文學性、抒情性的美學思想。它特有的 “ 雅 ” 與工匠畫和院體畫所區別,在畫壇獨樹一幟。
唐代的科舉取士使得一些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占重要地位,繪畫逐漸向文學化發展。文人畫正式產生于北宋,成熟于元代,極盛于明清。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有一個比較長的演變過程。文人畫的產生與封建時代“士”階層有著密切的關系,甚至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菜邕皆有畫名,到了魏晉時期更出現了曹不興、衛協、顧愷之這些杰出的畫家。北宋時期文人畫是一支新生的力量,它的出現改變了中國傳統繪畫的面貌。文人畫在北宋產生的原因一方面因為宋代的科舉制度,使得一大批中下層的知識分子踏入仕途,他們的美學思想與審美趣味成為文人畫主要精神所在,他們不主張院畫那種嚴謹華麗風格,而要求發揮個性繪畫,傳統上被視為技巧的藝術,在北宋初期受到士大夫的鄙視;另一方面,中國的繪畫向精準、細密、華麗、逼真的方向發展到唐代達到一個高峰,在宋代還在延續,宮廷畫師大多能掌握非常準確精細的技巧,當一種藝術形式發展到頂點時往往要求變革,因此,南北宋時期許多大文人,如蘇軾、黃庭堅、米芾父子等,他們在王維的文人畫派基礎上,以書法入畫,實踐并發展了其水墨技巧。進入到元代,文人畫進入興盛時期,以“元四家”的黃公望、吳鎮、倪贊和王蒙為代表,用"出世成仙"的態度表達一種士大夫階層的孤傲、空虛的情感。趙孟頫更集詩、書、畫、印為一爐,提倡復古,自成一格,形成了完美的文人畫表現形式。明清是文人畫發展鼎盛的時期,涌現了諸多頂極文人畫家,最突出的有明代“吳門畫派”、“浙派”和清代的“四僧"。
二、文人畫在題材方面的特點:
文人畫的題材多為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之類,畫家以自然景物抒發心靈感受。文人畫家在生活上追求淡泊飄逸,在藝術上追求簡淡天真,從而使淡泊的精神成為中國文人畫的一個主要特征。文人畫家多仕途坎坷對現實社會政治的不滿,他們往往為了回避社會矛盾而將目光轉向自然景物,借繪畫抒發情感,寫胸中郁悶之氣,導致了原先以“成教化,助人倫”的人物畫題材出現急劇衰落的局面,隨之而起的是將花木草蟲以人格化表現即山水花鳥題材。花木草石在畫家的筆下超越了普通的植物脫離了原有的意義,而成為人格的象征和隱喻。文人畫家以比興入畫,放情山水,寄意花鳥,他們眼中的梅、蘭、竹、菊、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為高潔志士;;蘭,空谷幽放,孤芳自賞,香雅怡情;竹,清雅澹泊,高風亮節是為謙謙君子;菊,凌霜飄逸,特立獨行,不趨炎勢,是為世外隱士;山水、漁隱則不問世事,淡漠名利。客觀物象通過藝術家的再創造,成為創作主體表達某種意象的符號,表達其自身的清高文雅,恣情而為,大大開拓了傳統的審美視野,也促進了中國山水、花鳥的高度發展。
三、文人畫的藝術風格
1、文人畫在繪畫風格方面極力推崇“神似”反對“形似”,追求畫面空靈、蕭疏簡淡。宋代蘇軾作為文人畫理論的先驅者,談到“形似”與“寫意”的關系,說:“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
形似原是中國繪畫的主要理論,中國畫和其他民族的繪畫一樣, 在它產生和發展的早期, 曾經以追求畫得像為目的.古人叫做“形似”,但太拘泥于客觀對象的形,“情”將得不到淋漓盡致地表現。到了東晉畫家顧愷之在“形似”的基礎上, 進一步地提出了“傳神”的觀點、顧愷之的“以形寫神論”是最早在繪畫理論中對“形”與“神”的辯證關系做出理論探討的。文人畫深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影響,儒、道、佛的美學觀念構成了其獨特的審美思想,繪畫以能表現“禪境”和“道”為最高宗旨,在禪境的影響下,表現心靈、抒發心胸,成為文人畫的主要藝術傾向。專注內心,崇尚淡靜,超越世外,大多數文人畫家均以深遠閑淡、靜穆作為繪畫創作最終追求的意境,審美興趣的重心從外在事物向內在心靈遷移,畫家追求的是和自然景物發生一種情感上的共鳴,表面是在寫景, 其實是畫文人處變不驚、自得其樂的超脫心胸。這正是元代畫家倪云林提出“逸筆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娛耳””的理由.“逸”是指飄逸塵世之外, 超凡脫俗的心胸,文人的一種生活態度。近代大師齊白石也說“不似為欺世,太似則媚俗, 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意思是說, 畫畫與客觀對象不像是欺騙世人的行為, 太象就媚俗了,就是迎合了俗人的口味,而真正美妙的繪畫應當在像與不像之間。文人畫家在形神關系中更加推崇“神似”。
2、文人畫更注重筆墨。自南齊謝赫的“骨法用筆”理論總結出中國畫以線造型的特點以來,用筆一直處于繪畫的重要地位,文人畫更注重筆墨,講究墨色運用,關注墨的干濕濃淡、運筆的疾徐輕重以及渾厚蒼潤的微妙變化。文人畫家認為,繪畫的美不僅在于描繪自然而且在于繪畫的線條色彩和筆墨本身。線條的流動轉折變化、點線的疏密粗細所形成的特有的節奏和韻律,墨色本身的濃淡干濕所塑造的形體及傳達出的情感、構成了重要的審美境界。點、線和筆畫間組合不但是構成藝術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具有獨立審美價值。它能在這形式結構中傳達出多種主觀的精神境界-----畫家創作過程中特有的心態、氣質和個性。
3注重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文人畫強調畫家的文化素質和畫外功夫,注重畫品和人品的內在聯系:博學、多才、技能高深,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書、畫、印融為一體,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詩》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由于文學、詩歌、圖章等其它藝術形式的介入,文人畫就有了更為強烈的文化氣息。使中國繪畫達到了一個有文化氣質的、形式更為臻善臻美的藝術高度。書畫結合由來已久,因為兩者的工具相同,運筆用墨有許多相通之處,畫法與書法相通,能書者大抵能畫。故古今書畫兼長者多,畫中筆法與書無以異也。趙子昂論畫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引書法入繪畫,重視筆墨情趣,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詩跋、書法、印章同繪畫相互補充,異跡同趣,組成了有機統一的藝術整體這是文人畫一個明顯的審美傾向。
中國文人畫起自于文人階層,文人自身的修養和的審美格調,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推動了中國畫的發展。文人畫強調自我表現,主張在寫實的基礎上提煉與升華對于藝術家的個性解放起到過積極意義,它深化了繪畫的藝術內涵;豐富了繪畫的藝術形式;提升了繪畫文化品味,帶來了深遠的意義。而明清以來,許多畫家不重視畫家應有的諸如寫生能力、傅色技巧等,而僅僅把筆墨技法當作標準,過分強調主觀,為藝術而藝術從而形成了程式化的表現,使得繪畫作品越來越缺乏生命力,這也是不可取的。
作者簡介:靳向紅,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