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維 張銘
【摘要】:依靠數字化和大數據技術的有力支撐,改變了現代化美術館的發展走向。本文根據數字化美術館建設經驗,對大數據時代下數字美術館面臨的挑戰進行總結,并從通過數據采集,提升美術館職能、提高用戶的豐富性體驗、加強美術館與公眾的溝通、為數字美術館提供技術支持四方面,論述了大數據時代下數字美術館的創新發展策略。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數字美術館;數據采集
前言:大數據時代為美術館發展帶來重大改變,這種變化和挑戰要求美術館管理人員要接受新時代的發展思維,對新型信息傳播方式進行有效理解和掌握。一方面,美術館應重新審視與公眾之間的關系,了解人們在需求上有哪些重大改變;另一方面,要樹立文化信息傳播的自由性理念,以實現數字資源的全面開放,順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新潮。
一、數字美術館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一)真實與虛擬的沖擊
數字技術的持續升級,讓很多人對美術館發展產生了深深的擔憂,觀眾們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來代替實體美術館中的體驗,擔心實體美術館會隨之覆滅。但從整體來說,這種擔憂也存在消極一面,美術藝術屬于一種造型藝術,它與電影、音樂等完全不同,對“物質感”的追求強烈,這并不是一般虛擬技術可以替代的。觀眾通過數字媒體接受到的內容,大多是關于作品的圖像和文字信息,而美術館作為一個體驗場所,需要真實作品去吸引觀眾。另外,大部分數字美術館空間分布相對獨立,基本上均位于美術館中央位置,并沒有進入其他展廳,即使運用了很多技術設備將作品進行延伸,但距離作品實際展示還存在一定距離。
(二)分享與擁有的沖擊
當實體美術作品遇到互聯網之后,便成為了一個復制品,以圖片的形式在網絡上進行傳播,此時的互聯網好像一臺復印機,只是負責對各種各樣的復制品進行分享。這里,如果將美術館中的藏品比作現實生活中的人,將作品比喻成個人信息,站在法律角度來說,公民個人信息不容侵犯,而互聯網將作品信息公開,是否應該規劃出一個公開尺度呢。總的來說,數字美術館將分享與擁有進行了有效劃分,實體美術館擁有作品原作和圖片版權。但是,美術館屬于一種權威機構,其公信力就在于原作的所有權上,這對數字美術館的影響十分嚴重[1]。
(三)數據孤島的產生
長期以來,大數據一直存在,由于人們對數據理解程度不同,對數據后臺的搭建產生極大影響,讓很多數據后臺成為了“數據孤島”,這種情況在數字美術館中也普遍存在。大數據建設過程中,以數據倉庫為基礎,這對數字美術館建設提出了要求,即在數據庫建設時,必須打造一個“開源”數據庫。傳統數據庫只提供查詢、響應等基本功能,而開源數據庫需要實時為應用程序提供數據支持,保證對美術館活動行為進行記錄,提高了美術館的擴展性。在數字美術館內容和媒體搭建中,除了數字交互設備安裝之外,還會建立網站、公眾號等社交媒體,最后將所有數據錄入美術館數據庫中,但由于社交媒體具有實時性,對數據庫的實施需求存在著巨大挑戰。
二、大數據時代下數字美術館新的發展策略
(一)通過數據收集,提升美術館職能
隨著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在美術館數字展示中可將移動終端作為載體,為觀眾提供館中作品信息、語音講解等服務項目,同時對用戶數據進行收集。從大數據發展形勢來看,室內數據收集系統可通過免費無線網或藍牙裝置來實現,使用戶數據收集變得更加廣泛。另外,可以通過手機定位系統,反映出管內游客的實際情況。例如,某美術館為實現數字化建設,在館內安裝了實時監測記錄系統,可以清楚的看到人流量聚集地,通過對人流量分析,檢測到館中那個位置相對擁擠,實現展廳流量的有效調節。還可以透過該系統,了解游客對館中哪些作品感興趣,為數字美術館未來發展建設提供有力依據。另外,該美術館注重對信息管理應用平臺的開發,利用你收集到的觀眾喜好,推送其他相關產品信息,做到成功吸引觀眾眼球。
(二)提高用戶的豐富性體驗
首先,數字美術館可以通過全息投影、互動展示等交互數字體驗形式,將觀眾帶入展廳,并在室內建立起全面的交互系統,實現物理空間體驗感的放大和補充。另外,數字美術館可以為觀眾提供在線展覽、虛擬漫游線上互動等多功能的網絡參觀平臺,為觀眾提供多元化的欣賞空間。其次,大數據時代下的新媒體注重社區性傳播方式的發展,更注重與同觀眾進行互動交流。例如,很多數字美術館將藏品以及藝術畫冊等數字化資料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供所有觀眾欣賞和查閱,為他們提供更優質服務。美術館從文化資源轉變到數字生態系統,主要是為了給觀眾提供豐富性體驗,讓美術作品信息貫穿于整個網絡,拉近了人民群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2]。
(三)加強美術館與公眾的溝通
數字美術館主要通過第三方社交媒體平臺,利用全新方式實現與觀眾的零距離溝通,并將其影響力擴大,最終影響到用戶思想。這種互動方式的轉變,讓用戶的多元化需求被激發,使其成為戰略決策、融資機制以及未來規劃和營銷策略制定的基本準則。例如,在很多數字美術館策展制度中引入“焦點小組”,其成員可以對來自網站、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站中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如果有大量觀眾暗示對美術館某次展覽活動不感興趣,則該展覽活動計劃可能會被更改、取消或者進行規模縮小。從上述例子中來看,在未來數字美術館策展人在策劃方案的制定中,除了要注重展覽的藝術價值以外,還需要對社會中流行話題保持一定關注度。大數據時代下,龐大的數據資料正在持續的產生和捕捉過程中,能否對這些數據進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是數字美術館面臨的首要問題。作為數字美術館,應注重普及民眾社交媒體的參與度,從而實現與公眾交流方式的有效改變。
(四)為數字美術館提供新的技術支持
第一,加強數據資源平臺的整合,建立集成數據分析系統、挖掘數據系統、信息整合系統、交叉參考系統等智能數據倉庫系統。第二,數字美術館信息分析部門應建立一套智能化觀眾信息資源系統,將數據分析結果作為數字美術館的經營基礎,包括發展策略的制定和營銷目標參數,提高美術館商業智能。第三,建立以藏品為中心的實時監測檢驗平臺,對展廳中美術作品、文物等的館藏環境進行檢測,還要保證配電檢測、區域定位等信息進行全方位跟蹤,分析空氣濕度等因素是否能對展品造成影響,一旦超出正常范圍值,應立即報警。第四,對展示數據進行智能商務應用,將傳感數據大量存儲到數據庫中,建立離線訪問功能。第五,建立績效指標評價系統,對關鍵數據進行分析和計算,對流程績效實施量化衡量,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工作人員的績效考核標準。
總結:綜上所述,目前數字美術館發展過程中,自然存在真實與虛擬相沖擊、存在數據孤島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數字美術館應追求新的觀眾參與方式,通過匹配和吸收觀眾參與方式的多種數據源,實現數據的量化檢測。另外,數字化美術館在發展中也可以激發群眾以往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實踐進行不斷完善,使其進化出新形態、新規則。
參考文獻:
[1]薛小芬.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美術館觀眾服務模式的構建[J]. 美術觀察,2017,(02):127.
[2]陳斯婷. 視覺識別系統設計在數字媒體影響下的成就——以美術館視覺識別系統設計為例[J]. 藝術評鑒,2017,(05):170-172.
作者簡介:牟維(1981—),男 ,山東濟南人,群文館員,主要研究方向是場館運行及場館服務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