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鑫玲
鄉鎮文化干部隊伍是做好基層宣傳文化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強鄉鎮文化隊伍建設,對于推動“文化惠縣”、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祁門縣位于黃山西麓,與江西毗鄰,是安徽的南大門,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自古以來文風昌盛,人文薈萃,明萬歷年間,鄭之珍編撰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被稱為“戲曲活化石”。明、清時期,儺舞、游太陽在祁門廣為流傳,采茶撲蝶舞、姐妹看燈、打蓮湘、十番鑼鼓、舞龍燈等民間舞蹈、器樂應運而生,盛行城鄉,民間文藝和戲曲創作活動興盛。“徽州目連戲”、“祁門儺舞”、“祁門紅茶制作技藝”、“徽州祠祭”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該縣積極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圍繞文化繁榮先行區建設目標,大力加強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了全縣1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11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的目標,縣、鄉、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建成并將進一步完善,有線電視“村村通”、數字電影放映、廣播“村村響”等農村文化惠民工程扎實推進。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當前,祁門縣正扎實推進“文化惠縣”工程,全力打造文化名牌,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著力挖掘和培養本土文化人才資源,打造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努力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保障。
祁門縣鄉鎮文化干部隊伍基本狀況:目前,該縣共有18個鄉(鎮),鄉鎮文化干部35人,其中大專文化以上31人,占88.57%,實現了全縣所有鄉鎮文化干部配備全落實。但在該縣鄉鎮文化干部隊伍中存在的不足有:文化干部不能專職專用,有的身兼數職,從事鄉鎮計劃生育、民政、統計、團干等工作,難以集中精力抓好群眾文化工作;文化干部工作積極性不強,專業技術水平不高,從事鄉村文化工作不能獨擋一面。
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是文化改革發展的基礎力量。當前,建立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道德品行高、作風端正的文化干部隊伍,不僅是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迫切需要,關系到“文化惠縣”的推進落實問題。針對該縣鄉鎮文化干部隊伍建設存在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并加以建設。
1、著力加強鄉鎮文化干部政治理論學習。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加強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加強文化隊伍思想建設是干好文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該縣每年由人社部門組織的公共文化科目培訓就做得很好,如近年來所學的《職業道德教育讀本》,引領專技人員從思想、道德上如何做好本職工作,起到一定的學習教育作用。不僅如此,該縣文化行政部門每年年初還“以會代訓”,邀請縣委黨校老師對基層文化干部進行宣傳文化思想教育,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力提升文化干部思想道德水準。
2、著力加強文化隊伍群眾文化專業科目學習。近年來,隨著鄉鎮綜合文化站、電子閱覽室、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農民文化樂園等文化陣地的不斷夯實,基層文化干部編制、崗位也不斷得到落實,祁門縣18個鄉鎮文化站都配備了1名以上專職文化干部,有的鄉鎮達到3人,解決了文化站無人干事的問題。但在大多數鄉鎮,存在新進人員文化層次高,專業技術不強這一現象,致使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常常處于被動局面,只在重大節慶日或是上面有任務時,才勉強開展一點大眾性群眾文化活動,缺泛主動性,更缺少農民群眾參與、互動。針對這一難題,縣文化行政部門主動作為,每年都要安排為期一周的鄉鎮文化干部專業技術培訓班。授課老師分別為文化館、文藝科、圖書館有資質有豐富經驗的工作人員,培訓內容主要從如何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如何發揮電子閱覽室、農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效益及如何開展圖書借閱,如何提升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免費開放中的服務水平等方面進行講解。近年來,該縣文化部門還借此機會邀請了黃山市文化委文藝科專技人員對全縣基層文化干部進行了群眾文藝知識講座,讓參訓人員受益匪淺,讓鄉鎮文化干部信心倍增。
3、著力加強文化干部隊伍的社會實踐。有了理論、業務知識,沒有社會實踐經驗也是很難以組織好群眾性文化活動。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祁門縣各地農民群眾積極崇尚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大家紛紛遠離牌桌、麻將桌,少了家長里短,積極奔向文化廣場、文化站多功能活動廳、電子閱覽室、農家書屋,跳跳舞、唱唱戲、查查資料、看看書,一個個向著新型農民靠近。如何將農民這種積極性轉化為展示才華的一個動力,需要我們文化干部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活動,為百姓提供“大顯伸手”的平臺。前兩年祁門縣就組織了由18個鄉鎮參與的“農村文藝匯演”,通過文藝的形式展示了各鄉鎮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和廣大農民群眾良好的精神風貌。此次節目全由鄉鎮自編、自導、自演,演員為當地土生土長百姓群眾。為此,祁門縣文化部門想點子、出主意,發揮基層文化輔導員的特長,組織一批優秀文化輔導員對邊遠弱鄉鎮進行一對一文化扶持。如:縣文藝科、文化館專技人員就多次深入革命老區祁紅鄉指導該鄉“情景劇《不再孤單》”節目的編排,通過“傳、幫、帶”的形式,讓鄉鎮文化干部親身體會,實際操作中深入領會;新安鎮文化站則是發揮當地學校舞蹈教師文化輔導員的優勢,編排出了黃梅歌舞《皖贛邊界黨旗紅》等特色節目,受到觀眾一致好評。通過活動平臺的搭建,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開展,有效地調動了鄉鎮文化干部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實踐中摸索、總結、提煉,以便更好地服務于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讓更多的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4、著力加強基層文化干部的交流與學習。廣場舞是一項大眾性的健身文體活動,但在前些年,人們大多只能在縣城感受到,可現在不論是鄉鎮、村,甚至村民小組,處處都興起了廣場舞熱。地處祁門縣箬坑鄉的文化干部,以前每次到縣城來看到時興的廣場舞,總想著帶點經驗回去傳授給當地鄉村群眾,讓農民群眾農閑時也能跳上一曲,豐富空閑時間文化生活,但苦于沒有系統學習。后來他們找到縣文廣新局,通過與縣城社區取得聯系,直接帶著當地廣場舞愛好者每天晚上自費乘車前來縣城跟著舞蹈老師后面學跳,不出半個月,箬坑鄉的廣場舞愛好者跳得有模有樣。不僅如此,祁門縣文化部門多方聯動,組織各鄉鎮文化站人員進行相互交流學習,通過相互幫帶、現場觀摩、網上“視頻學”等形式,實現了全縣18個鄉鎮廣場舞隊伍全覆蓋。2014年7月,縣文化主管部門還通過廣場舞大賽的形式,提倡全民健身,引領城鄉群眾開展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并在該縣體育館成功舉辦了由全縣18支代表隊參加的首屆廣場舞大賽。另外,為使更多的文化工作者更好的掌握攝影知識及技巧,祁門縣文化館與該縣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攝影培訓班,對全縣鄉鎮文化干部進行攝影知識及室外采風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