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
【摘要】:隨著《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頒布與實施,公益文化單位所承擔的法律主體責任要求我們必須著力發展基層文化志愿者隊伍,不斷加強文化志愿者服務管理,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任務和要求為目標,逐步滿足人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建立全民族的文化自信。青島市美術館作為青島市一級公益美術機構,在基層志愿者服務管理中取得了一些有益的實踐經驗與創新,但是也存在著不足和發展瓶頸問題,筆者希望通過總結經驗和提出建議,探索進行基層文化志愿者服務管理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文化志愿服務;青島市美術館;管理
一、青島市美術館文化志愿服務現狀
(一)文化志愿服務的內涵
1、 志愿服務內涵:在對志愿精神的闡釋上,國際社會比較注重從事業性的角度對其進行概括,“志愿精神是一種自愿的、不為報酬和收入而參與推動人類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和完善社區工作的精神,是公眾參與社會生活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會和公民社會組織的精髓”。[] 劉孜勤認為“志愿”的內涵至少包括兩點:自愿和無償。自愿是志愿精神的基本品質,且已成為中國志愿服務的首要原則;無償是志愿精神的另一基本品質,我國主要從精神文明建設的角度,強調其非盈利性和利他性。服務社會、關愛他人是中國志愿精神的根本宗旨。
2、文化志愿服務:是指不以物質報酬為目的,利用自己的時間、文藝技能等自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藝術服務和幫助的行為,同樣具有非盈利性和利他性。
(二)青島市美術館文化志愿服務情況
1、隊伍建設情況:以青島市為中心整合美術教育資源,建立涵蓋初中高等美術教育的文化志愿者團隊。其中,中小學教師約1000余人,省市級美術書法專家200余人,國家級專業100余人;與青島大學美術學院、青島理工大學藝術學院、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青島酒店管理學院等島城藝術院校實現了合作對接,其教師團隊及在校學生約2000余人。
2、活動情況:青島市美術館每年舉辦的展覽多達100余場;自2012年起,青島市美術館先后與近30所中小學,設立了美術館“第二課堂”,簽訂了美術教育基地的協議。每年為師生提供專場展覽近1000場,學術交流活動50場。自美術工坊2014年創辦以來,在青島市美術館舉辦的工坊活動中近1000場,參與人數50000余人次;推行“星計劃”公益課堂,精準扶持特殊服務群體。2017年推出 “直面大師”寫生課堂活動。
二、青島市美術館文化志愿服務管理與創新實踐
(一)依據公眾公共美術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的層次設計構建文化志愿者隊伍構架
青島市美術館建立了以群眾需求為核心,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戰略要求為指導的多梯次立體復合型志愿者隊伍。具有豐富初等教育的中小學美術教師,對普及性文化志愿者服務具有專業優勢;中高等教育的志愿者在普及教育中提出高屋建瓴的推廣普及創意和工作計劃,保證文化志愿者活動和服務的高品質高水準;在?;镜幕A上,不斷提升全社會的美術欣賞、美術技能,美術素養。依托優勢展覽資源占據美術志愿者隊伍中的至高點,將在青院校的師生納入志愿者團隊,為將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儲備和培養人才。
(二)著眼長期規劃,針對不同受益人群提供精細化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建立公共文化服務中美術類公共文化產品提供的長效機制,保證文化志愿者服務的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制定3年的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每期活動持續2個月的時間,持續的有計劃的制定教育和普及的計劃和方案;針對普及教育類、實踐類、學術研究等不同門類,青少年、弱勢群體等不同的受益對象,對零基礎和提升類不同的美術水平,創建了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避免“打一槍就跑”、“一鍋亂燉”等短期效應以及不可持續的活動所造成的文化資源的浪費。
(三)打造文化志愿者品牌,展示文化志愿者工作成果,充分肯定志愿者的社會價值和工作成就
榜樣的力量和品牌的建立具有較強的導向效應,青島市美術館在推廣公教品牌的同時,還建立了志愿者團隊的個性化品牌,如青島大學志愿者以高東方、竇鳳至為核心的“志高翔遠 東方綻彩”、“鳳采鸞章 潤物至深”,以及定居青島的國家級大師劉牧宏“放牧星空 逐夢彩虹”等志愿者品牌;通過展示教學成果的主題展覽,志愿者作品集合展覽等,展示志愿者的個人成就及活動成果。
三、青島市美術館文化志愿服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系統管理
一是缺乏統一的文化志愿者服務機構;二是是未建立志愿者工作機制,規范工作行為,明確責任;三是是未深入實施志愿服務制度化管理,為志愿者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二)缺乏資金保障
青島市美術館的陣地活動和推廣活動都沒有專項的資金予以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活動的數量、規模和時間,可持續發展,在活動的效果和所能產生的規模效益方面處處掣肘。
(三)在資源整合方面仍受限于地域、行業和執行者的水平限制
目前,青島市美術館的文化志愿者團隊建設仍僅限于本地資源,對于外地來做展覽講學的志愿者僅能舉辦短期的一次性的活動,對于活動的長效性難以保障;隊伍成員僅限于美術專業或者與之相關專業,對計算機等擁有互聯網、云計算等專業技能和管理人員未能將他們納入團隊;執行者本身的資源和業務水平也將限制志愿者隊伍建設和服務活動的水平和發展。
(四)活動方式仍僅限于傳統模式
目前,正處于互聯網+的時代,傳播手段和方式日新月異,電子美術館以及培訓推廣公教活動網絡課程等方面目前還是空白,在時間、空間、受益人群、交流互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瓶頸制約。
四、對未來文化志愿服務發展的建議
(一)著眼大局整合資源,進行詳實的頂層設計和推廣,解決志愿者“孤島”問題
目前,文化志愿者服務存在著條框問題,各個志愿者隊伍單兵作戰,應著力打破門類、行業和地區,將基層文化志愿者服務管理借助頂層設計,實現夸空間、專業的優勢資源組合,成為跨界合作、優勢互補。利用新的傳播手段、機制體制在形式內容上突破地域、空間、人員的瓶頸,打開基層文化志愿者服務的新平臺,實現1+1大于2的復合效益。
(二)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基層文化志愿者服務的資金投入
一是用于文化志愿者的學習和培訓,不斷完善志愿者的服務水平。二是用于對優秀文化志愿者項目的獎勵,設立優秀志愿者項目評獎機制,對優秀的文化志愿者項目進行獎勵,用于項目的后續發展和推進。
(三)建立更加完善的評價體系,使志愿者的價值得到肯定與激勵。
將文化志愿者活動納入職稱評定考核體系,是文化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在綜合評定中得到有效體現,強調文化工作者的公益責任;將文化志愿活動納入院校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考核中,增強在校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將志愿者活動經歷納入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考的必要條件;通過媒體的宣傳,打造志愿者服務品牌、設立志愿者表彰等讓社會責任的志愿者活動是我們作為社會人所應承擔的責任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四)制定更加詳實、系統、長效的基層文化志愿者工作計劃
目前,文化志愿者服務工作還存在著不連貫、不系統的突出問題,需要進行有多門類有針對性的長期規劃,精準扶持那些文化貧困地區和弱勢群體,不斷夯實已取得的文化推廣普及成果.
文化志愿者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也是被服務對象,加強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增強文化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是全民參與文化建設,文化成果人民共享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養,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作為公共文化管理機構,如何做好志愿者隊伍建設,加強志愿者服務管理與創新,如何使之高效和長效的運行,推動文化繁榮與發展,將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實踐和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劉孜勤﹒雷鋒精神與中國[M]﹒遼寧教育出版社﹒2011-01-01
[2]李錫潔.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J].文化研究,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