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曼
【摘要】:河套地區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大規模的開發,具體的開發措施主要包括修繕塞道,便利交通;移民實邊,發展農牧;軍事屯田,移民墾辟等方面。兩漢時期所實施的這一系列開發河套的措施,對于漢王朝和河套地區而言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
【關鍵詞】:兩漢時期;河套開發;經濟效益
河套之名始于明代,因為黃河在這里流了半個回環,故稱“河套”,套內之地則稱“河南”,本文所論河套地區概念引自何丙勛《河套圖考》序:“河以套名,主形勝也。河流自西而東,至靈州西界之橫城,折而北,謂之出套。北折而東,東復折而南,至府谷之黃甫川,入內地迂回二千余里,環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曰河套。”現在的河套地區位于北緯37度線以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包括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屬寧夏、內蒙古、陜西三省區。而在漢代分屬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和西河郡的河西部分,統屬朔方刺史部。自漢武帝反擊匈奴,占領河套開始,為緩解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而造成的糧餉運輸極為困難的窘境,西漢中央作出開發河套的重大決策,并在不斷完善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縱觀中國封建社會歷史,這是第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由政府全面深入、不遺余力地介入一個地區的經濟開發,雖然這當中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和消極影響,但總體上可稱的上是一次中央政府開發邊疆的典范。
一、對河套地區的經濟開發
經濟開發首先服務于軍事目的,因此河套地區的經濟開發始終帶有明顯的軍事性質,總是隨著邊防線的前進或后退,引起居民成分和農牧業結構的變化。
(一)修繕塞道,以利交通
交通便利是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前提,漢朝北逐匈奴,穿過陰山,出入河套的主要塞道有三條,一是朔方雞鹿塞道屬朔方郡轄窳渾縣(縣城遺址在今巴盟杭錦后旗太陽廟保爾浩特古城子),雞鹿塞是一座正方形小石城,為貫通陰山南北要沖,同時是河套西北隅重要軍事堡壘,控扼塞道咽喉之地,控制好這里對防御匈奴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是五原高闕塞道,位于今包頭平原上,是安置歸附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地區也是民族大遷徙的一道閘門,兩漢時期竭力控制,主要為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入塞,并于漢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漢使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余里,筑城鄣列亭至廬朐”止于烏拉特中旗北部與路博德在居延海所筑城障銜接,成為陰山以北大漠南沿的一道防線。昆都侖河谷附近今存有二十三處遺址,多為漢代修筑。三是云中定襄塞道,位于今呼和浩特平原,塞道經呼和浩特北十公里處的蜈蚣壩又稱白道嶺,古稱白道川,為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通往漠北的要隘,控扼交通塞內外的要沖。
(二)移民實邊,發展農牧
漢匈長期對峙,人民不敢在塞下耕牧,邊地空虛,以致北部邊防局勢危殆。漢文帝時,賈誼、晁錯等人曾分別上奏備邊之事,晁錯上奏所言切實詳盡,且上奏次數最多,文帝采納,景武之世,沿用不改。其中心內容為能使徙邊之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而不會“行者深怨,有背叛之心”,重蹈秦之覆轍。“募民相徙以實塞下”的政策,是西漢初期“守邊備塞,勸農力本”兩大基本國策相結合的一項政策。
從具體實施來看,大規模的移民有三次,分別是:元朔二年(前127年)夏,政府“募民徙朔方十萬口”。元狩二年(前121年)秋,“于是漢已得渾邪王,則隴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關東貧民處所奪匈奴河南、新秦中以實之,而減北地以西戍卒半。”元狩四年(前119年)冬,“有司言關東貧民徙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這一次規模最大,河套地區移入恐不下三、四十萬人。此后小規模的遷民經常進行,如元狩五年(前118年),漢“徙天下奸猾吏民于邊”。根據《漢書·地理志》西漢元始二年(2年)數據統計,至西漢末河套共有縣九十,戶三十萬兩千七百八十九,口一百四十六萬兩千四百六十七(其中北地、上郡、西河三郡有部分地盤不在河套范圍以內)。終西漢一代,河套徙民估計約百萬人。而與河套同步開發的河西地區才有二十八萬人,僅及河套的五分之一。
東漢實行以犯罪刑徒實邊制度,有不少人發配到河套地區。如明帝永平八年(65年),“詔三公募郡國中都官死罪系囚,減罪一等,勿笞,詣度遼將軍營,屯朔方、五原三邊縣;妻子自隨,便占著邊縣;父母同產欲相代者,恣聽之。凡徙者,賜弓弩衣糧。”九年(66年),又詔“郡國死罪囚減罪,與妻子詣五原、朔方占著,所在死者皆賜妻父若男同產一人復終身。”對于徙邊人民,政府有較妥善的安置,遷徙途中及初到邊地,“衣食皆仰給于縣官。數歲,貸與產業,使者分部護,冠蓋相望,費以億計。”
(三)軍事屯田,移民墾辟
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是后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今甘肅永登縣),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蠶食,地接匈奴以北。”這是文獻記載中的西漢第一次大規模軍事屯田。第二次大規模屯田在元鼎六年(前111年),《史記·平準書》載,武帝命“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河套是這次屯田的重點,六十萬人中河套大約應占四十萬,這又是兩漢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屯田活動。天漢元年(前100年),武帝“發謫戍屯五原”。這是徙邊罪犯軍事屯田的記錄。朔方、五原二郡的北部,漢代稱為北假,北假地處黃河后套,河道縱橫,土壤肥沃,也是漢代河套軍事屯田的重要地區。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曾一度詔罷北假田官,至王莽始建國三年(11年),“遣尚書大夫趙并使勞北邊,還言五原、北假膏壤殖谷,異時常置田官,乃以并為田禾將軍,發戍卒屯田北假,以助軍糧”。說明這里早就有軍事屯田,只是到了西漢末國力衰落,北假屯田才時斷時續。
二、對河套地區經濟開發的影響
對于漢王朝而言,首先,軍隊屯田和移民實邊大大加強了邊塞軍事力量,戍卒、征兵、田卒相互配合有效地阻扼了匈奴的入侵,維護了邊疆的穩定和國家的統一。其次,開發河套的經濟效益也十分顯著,西漢對匈奴用兵和戍守西北邊郡,耗用軍資糧草數額巨大,國家財政和內地人民均不堪其負。西北屯田省去了內地轉輸的勞費,基本解決了戍邊士卒糧餉的問題。另外,對于河套地區本身來說,西漢時期鹽鐵官營,河套地區移民缺耕牛、籽種、農具耕犁等有政府下發,加之農業人口遷移于此,河套地區迅速完成原始農業向傳統農業的轉變。西漢大力發展農業而不廢畜牧業,由此農牧業交錯分布,對于河套地區草原文明與農業文明的沖突和聯系起到了緩沖和橋梁的作用。河套地區出現歷史上的第一次繁榮。
但是,對河套地區的開發耗資巨大,僅移民、屯田就花費無數,也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鬻爵”政策的實行,“匈奴數侵盜北邊,屯戍者多,邊粟不足給食當食者,于是募民能輸及轉粟于邊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長”用以緩解國家財政虧空,開支困難。另外,就河套地區本身而言,西漢時對河套地區的農業開發,造成的自然植被破壞,為后世生態環境的惡化留下隱患。
參考文獻:
[1](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
[2](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3](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3.
[4] 王天順.河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錢穆.秦漢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6] 林幹.匈奴史[M].北京: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
[7] 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