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
【摘要】:“中庸”這一概念始見于《論語》,作為一種辯證的思想方法,滲透在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在其教育觀中,中庸思想主要體現(xiàn)為:學與思的統(tǒng)一;德與智的統(tǒng)一;教與學的統(tǒng)一;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統(tǒng)一。
【關鍵詞】:《論語》;教育觀;中庸;思想方法
《論語·雍也》(下引《論語》只注篇名)首次提出了“中庸”:“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1中庸是孔子所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標準,這一標準不僅是孔子倫理道德觀念的準繩,亦是滲透在其教育觀中的思想精華。
一.學與思的統(tǒng)一
《為政》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楊伯峻先生將“罔”釋為“誣罔”、“殆”釋為“疑惑”。學習與思考本就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密不可分,無論是缺失了哪一方面都會帶來不足。二者只有和諧統(tǒng)一,兼而顧之,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學與思的統(tǒng)一便是一種中和,不缺此,不乏彼,而是保持一種相融相和的狀態(tài)。
《述而》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亦是中庸思想在教育觀念中的體現(xiàn)。程頤說“不待憤悱而發(fā),則知之不能堅固;待其憤悱而發(fā),則沛然矣。”2引導者倘能把握好事物的度,等到學生有了“憤悱”的狀態(tài)時再去引導,不過早、不過晚,抓住關鍵節(jié)點,往往能有醍醐灌頂之作用,對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是對時機恰到好處的把握?!斑^則失中,不及則未至”3便是講的對度的把握。這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能夠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芭e一反三”也是孔子所認可的求學特性之一。除了《述而》篇有提及,《學而》中孔子對子貢說“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1,便是贊揚他能夠舉一反三。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便證明學生勤于思考、能夠將知識融會貫通,為己所用,這正是啟發(fā)式教學的目的所在。
二.德與智的統(tǒng)一
《論語》作為一部集中表現(xiàn)孔子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的著作,無論是專談教育、教學的言論,還是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規(guī)訓,在本質上都是蘊含教育意義的,因為這些至今仍點撥著現(xiàn)代人心智的至理名言無疑不是促使著人向更好的一面發(fā)展。
《雍也》載:“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質彬彬”最初是關于個人修養(yǎng)的論述,后來才被引申至文藝范疇。如果樸實多于文雅,就會粗野;如果文雅多于樸實,則會虛浮。只有樸實與文雅相配得當,才能兼具美好操行與智慧,成為一個君子。要做到文質彬彬,德與智便需配合恰當,不厚此薄彼。
孔子在《陽貨》中也說道:“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孔子要求弟子既要注重品德修養(yǎng),又要重視學習,可見品德與智慧的統(tǒng)一是孔子時常教誨學生的立身標準。這種統(tǒng)一是一種對立中的統(tǒng)一,是矛盾雙方維持事物穩(wěn)定性的相互抗爭與聯(lián)系,既不偏左也不偏右,而是以中庸為支點處在平衡杠桿上。
三.教與學的統(tǒng)一
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并不只是單向傳授,而是與學生同進步,坦然承認自己受到了學生的啟發(fā),這是教育工作者值得學習的。
《八佾》載:“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起”為啟發(fā)之意,“凡人病困而愈謂之起,義有滯礙隱蔽,通達之,亦謂之起。”1在授課過程中既傳授知識,又接受學生的啟發(fā),這種互動式教學將教與學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教育作為一種行為,是雙向的、多元化的。從“教”這一動作而言,老師是主體,讓學生通過他的教授來學習知識,但同時老師也要善于向學生學習。因為學生提出的問題、思考問題的方式往往會讓老師跳出常規(guī)思維,以一種全新或獨特的視角來發(fā)現(xiàn)、探索問題,從而帶來對知識的新解。所謂“溫故而知新”,可以說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時會扮演著幫老師“溫故”的角色。向學生“學”的過程反過來又促進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對于教與學的有機把握是中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的體現(xiàn)。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1是孔子對自我的反省??鬃右笞约阂荒馨阉娝勀浽谛睦铮芘W習而不厭倦,三能教導別人而不疲倦?!皩W”、“誨”并舉表明了他作為一名“傳道受業(yè)解惑”的老師明白教學相長的深刻意義?!皩W而不厭”既是對老師的要求,也是老師對學生的示范,學生以此獲得“知學好學樂學”的動力,再經(jīng)反向傳導,便能促進老師的教。4無疑,孔子是將中庸思想運用于個人與學生的互動中,使教與學有了更緊密的聯(lián)系。
四.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統(tǒng)一
《衛(wèi)靈公》首次提出了“有教無類”,楊伯峻先生釋為“人人我都教育,沒有(貧富、地域等等)差別?!?孔子的弟子中既有華夏人,亦有華夷人;既有貴族,亦有平民;既有鄉(xiāng)間童子,亦有四野鄙夫。5其有教無類的思想在當時社會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并且被付諸于教學實踐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1。這正是孔子作為一位教育家會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的重要原因。
在有教無類的同時,孔子又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在《為政》中,孟懿子問孝、孟武伯問孝、子游問孝、子夏問孝,孔子給出了全然不同的回答。并沒有因為是同一個問題而將回答固定化、標準化,也并未將學生“類別化”、“標簽化”,而是依據(jù)他們各自的不同情況提出了不同要求。在《先進》中,子路與冉有問“聞斯行諸”,孔子對子路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對冉有的回答卻是“聞斯行之。”公西華對此感到疑惑,孔子向他解釋“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有性格懦弱,遇事退縮,因此孔子鼓勵他大膽去做;而子路性格急躁,好勇過人,因此孔子對他加以約束。朱熹謂“孔子教人,各因其材”3,正是如此。
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有機統(tǒng)一,是以中庸思想作為中心軸的?!抖Y記·中庸》云:“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抓住對立的兩方面而使之和諧統(tǒng)一,是中庸作為一種思維形態(tài)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蘊含辯證法的因素??鬃釉诮虒W過程中既不限制求學者的年齡、職業(yè)、個性,一視同仁,又針對學生各自的特性揚其長、補其短,不僅整個教學過程是中庸思想的體現(xiàn),教學目標也是促使學生向“中庸”這種狀態(tài)靠近。從孔子對子路、冉有的回答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孔子既反對做事冒進、過頭,也不贊成畏畏縮縮,只有二者中和方才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宋)程頤,程顥.《二程遺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朱東根.論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09.
[5].楊柱.孔子教育思想對當代素質教育的啟示[J].孔子研究,2007(1):51.
[6].(漢)鄭玄注.《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