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麗媛 趙凱萍
【摘要】:交往實踐觀是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習近平“一帶一路”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成果,馬克思交往實踐觀強調實踐主體的多極化以及實踐客體和內容的多元化,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有效的方法論,基于馬克思交往實踐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應當遵循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贏、開放包容、市場運作的基本原則,其總體布局和措施應是“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關鍵詞】: 馬克思;交往實踐觀;“一帶一路”戰略
一、馬克思交往實踐觀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基本內涵
(一)馬克思交往實踐觀的基本內容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觀點。在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強調哲學的重要使命就在于指導實踐改造世界。“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馬克思指出了唯心主義哲學和舊唯物主義哲學的根本缺陷就是缺乏實踐的觀點。實踐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既是感性的、現實的物質活動又是受意識支配的活動。以實踐為中介,存在與思維、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實現了具體的和歷史的統一。
交往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把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與變革社會關系的交往實踐一起視為“革命的實踐”。“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他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然而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而且這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取決于自己的生產以及自己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馬恩揭示了交往的豐富內涵,討論了生產與交往、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民族的內部交往和外部交往以及世界交往等問題,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交往實踐觀的確立。馬克思的交往實踐觀“一方面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另一方面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這兩個方面實際上是交往的靜態和動態體現”。
(二)“一帶一路”戰略的基本內涵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絲綢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最初的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后來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開展交流的主要通道。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古絲路促進了中國、波斯、印度、阿拉伯、羅馬和希臘文明的融合并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經濟的發展。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明確提出,中國致力于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愿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二、馬克思交往實踐觀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學依據
(一)馬克思交往實踐觀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光輝著作中馬克思從交往實踐觀出發,系統論述了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問題,創立了嶄新的世界觀。“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升級版和最新路線圖,是中國從全球化的適應者、運動員角色向引領者、裁判員角色實現轉換的重要標志。在此,馬克思的交往世界觀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圖景。
(二)馬克思交往實踐觀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論
馬克思交往實踐觀認為,實踐結構是由“主體一客體”與“主體一主體”雙重關系的統一體,即“主體一客體一主體”結構。“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和深度參與及引領全球化進程的重大戰略行動,順應世界多極化潮流,充分尊重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主體性。
從交往實踐的客體看,全球化社會由多層次交往活動即物質交往、精神交往和語言交往等構成。“一帶一路”是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其內容涵蓋經濟合作、政治安個、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
三、馬克思交往實踐觀視角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路徑
(一)“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基本原則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當今世界和時代的主題詞。習近平“一帶一路”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對新常態下開啟我國經濟發展新空間、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創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權、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家形象,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創新全球治理體系、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總體布局
馬克思交往實踐觀強調交往實踐客體和內容的多元化。“一帶一路”戰略的內容豐富,從經濟、政治到文化,其精髓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人類交往實踐的手段就是一個“交”字,目標就是一個“通”字。透過經濟上的交流、政治上的交往、文化上的交心,實現“通達”、“通心”和“通情”的目的。“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總體布局和措施應是“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作為戰略發起國,我國要同沿線國家充分交流和有效對接其經濟發展戰略,按照求同存異的基本原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商并制定區域合作規劃與具體舉措,共同為區域內國家和地區務實合作和融合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關鍵和優先領域。“一帶一路”是涵蓋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豐富內容的國家大戰略。貿易投資合作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核心和重點內容。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不僅有利于扭轉沿線國家被現有規則體系排斥在外的局面,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貿規則的話語權,而且能促進廣大發展中國家深度參與和融入全球化。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紐帶和重要支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深化金融合作,積極發揮域內多邊金融機構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的橋梁紐帶作用,大力推進區域內投融資體系建設,提高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增強區域經濟的內部凝聚力和國際競爭力。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根本和源頭活水。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可以通過科技、文化、人才、旅游、學術、媒體合作交流等方式,加強沿線國家人民友好往來,增進人民之間的了解和認同,為開展區域合作提供堅實的民意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2]劉武根.習近平“一帶一路”戰略思想初探[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6(01).
[3]周文,方茜.“一帶一路”戰略的政治經濟學思考[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10).
[4]李丹,崔日明.‘一帶一路”戰略與全球經貿格局重構[J]經濟學家,2015(08).
[5]申現杰,肖金成.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形勢與我國“一帶一路,合作戰略[J]一宏觀經濟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