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應剛 李康敏 楊娟 楊玲華
【摘要】:敦煌位于甘肅、青海、新疆的交匯處,人口約20萬,南枕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靠嶙峋蜿蜒的北塞山,東峙峰云相連的三危山,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屬于暖溫帶氣候,年降水量只有40毫升,而蒸發量卻高達2400毫米,祁連山的黨河水流經敦煌這塊土地,這里遍成了沙漠里的綠洲。
關鍵詞; 敦煌;主題游;線路;調查開發
一;古絲綢之路的敦煌
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隨著絲綢之路的出現,地處西河地區的敦煌名聲大噪,聞名海內外。早在西漢漢武帝時,張騫首次開拓絲路,在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它不僅是一條路,更是一種文化,它促進了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了東西文化。而在當時,敦煌是絲綢之路南北兩道的交匯處,既是出西域的前哨關口,更是進入中原的門戶和交通樞紐,還一度成為了貿易中心,敦煌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都達到了一種頂峰狀態。
2016年9月,敦煌首次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博覽會以“推動文化交流,共謀合作發展”為宗旨,以“文明互鑒與文化交流合作”為主題,為各國文化交流和人文交流搭建了一個平臺,推進了人類進步,維護了世界和平,同時,提高了敦煌的知名度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此同時,也促進了敦煌旅游服務業的發展,敦煌的旅游景點眾多,但分布范圍廣,大型的景點舉世聞名,而小型的景點隨景色宜人,但卻無人問津,主要還是因為旅游資源分布不均勻,我們針對這一問題對敦煌西線的路線做了一個特色化的主體型的設計,以下就是對敦煌新型旅游線路的分析:
二;敦煌目前較推崇的旅游線路有:
<1>敦煌一日游(鳴沙山、月牙泉、莫高窟)
<2>敦煌兩日游(陽關、雅丹魔鬼城、鳴沙山、月牙泉、莫高窟)
1、 整體來看,知名性較強的旅游景點都在其中,路線較合理。但是景點較單一,不能夠吸引游客,引起游客的旅游愿望,很多游客都有一種來一次不想來第二次的心理。
2、 從深遠角度來考慮,給敦煌帶來不好的影響,沒有獨特新穎的旅游,并且不能滿足游客的心理需求,刻板影響占據了大部分游客的心理。
目前,多目的地旅游已成為當前一種重要的出行方式,因此,合理設置和安排旅游線路是旅游市場供需雙方共同關注的焦點。但以往的研究仍停留在線路的描述上,未能對其成因進行系統闡釋。在梳理和評述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文章以新疆目的地網絡為例,進行問卷調查,并利用社會網絡視角及分析方法,通過整體網和個體網兩個層面探尋旅游線路形成的內在機理。分析結果表明,敦煌已初步形成以莫高窟為中心的目的地網絡,而以中心度和結構洞為代表的目的地網絡結構特征是多樣化旅游線路形成的關鍵所在。研究結論對現有旅游線路研究在理論、研究方法和實踐方面有重要啟示和指導意義
三;圍繞調查問卷展開的內容
我們旅游線路的市場調查主要以實地考察和發放調查問卷為主,將實地考察所采集的信息加以整理后向市場發放500了調查問卷份,以紙質版和網絡版兩種調查方式同時進行。從實地考察我們發現今年敦煌地區的旅游者在旅游旺季還沒來臨前就比去年增加了10萬人次,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這一政策更是帶動了敦煌國際旅游城市的發展和游客量的猛增。
敦煌旅游的淡旺季非常明顯,分界線也十分清楚,每年5月-10月屬于旅游旺季,11月-3月屬于旅游淡季,今年的游客量從三月份開始增多。主要以青中年游客為主,并且這些游客大部分是高等學歷。我們一共實地調查了敦煌十二個大大小小的旅游景點,雖然敦煌的著名景點都是以歷史文化為主,尤其是以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陽關,玉門關為主要著名旅游景點,幾乎每位游客來到敦煌都會去這幾個景點。但是,通過實地考察我們發現了更多值得開發的旅游線路,像南湖,胡楊林等等。以及大型的舞劇,王潮歌所導演的《又見敦煌》,更是人類歷史上的視覺沖擊,親身體驗古代王朝的生活。并且通過調查了解到游客們更希望旅游景點可以多樣化,帶給他們與眾不同的體驗與感受。
四;我國旅游線路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在產品開發理念上以資源為導向我國大部分旅行社在開發旅游產品時,沒有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而是根據旅游資源來開發旅游產品,只論該地有什么資源,就開發相應的旅游線路。這樣就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盲目的旅游資源開發只會造成開發浪費和保護失當。
二;產品同質化嚴重,造成削價競爭由于旅行社的經濟實力不強,多數旅行社沒有專門設計旅游線路的部門去管理運營,所以缺少了深入進行市場調研,更多的都是單純的模仿、抄襲其他旅行社的旅游線路,導致嚴重雷同。所以造成的局面就是,多家旅行社為了爭奪的現有的客源市場只能夠拼命壓低自己旅行社的報價,導致行業的利潤逐漸低下,導致服務質量日益變差、游客的滿意度越來越低、重游率也低下等問題,嚴重傷害游客的旅游體驗,使旅行社本身遭到游客控訴。
三;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沒有挖掘出來我國眾多的旅游目的地中的文化旅游資源是相當豐富的,但是在旅行社開發旅游線路時,對該線路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沒有充分重視,挖掘太淺,僅僅是表面的淺層次的開發利用,沒有深度,缺乏文化性、知識性。
五;結語
敦煌是世界旅游名城,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與豐厚的旅游資源,吸引世界各地的文人墨客。2017年3月4日項目負責人;潘應剛,項目成員;鄭濤濤、楊娟、楊玲華、李翠翠一行前往敦煌古城實地調研;考察調研信息如下:第一站;敦煌古城,第二站陽關:第三、四站,玉門關、渥洼池:第五站,西晉壁畫墓、白馬塔景區、黨河風情線、敦煌夜市: 我們調研在景點記錄了游客對該景點的反饋。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大部分旅游者希望在舒適不受影響或體力許可的前提下,花較少的時間以及金錢游覽較多的風景,而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問題在于有沒有好的、被大眾認可、可供選擇的旅游線路,并且這一目標的實現將意味著旅游組織著效率的提高,旅游企業成本的降低和競爭能力的增強,所以人們一直在尋求一種更好的旅游線路設計方法。以滿足旅游企業與旅游者雙方共同的要求。本課題的從某種方面講應該有著積極的意義。
作者簡介:潘應剛(1995.03—),男,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甘肅靜寧主要研究:旅游管理;
李康敏(1995.8—),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 ,男,甘肅通渭。研究方向;敦煌壁畫研究;
楊 娟(1995.3—)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 ,女, 甘肅平涼,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
楊玲華(1996.11—)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 ,女,甘肅平涼。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2017年西北師范大學本科生創新能力提升計劃課題研究項目,項目指導老師:王海鵬、許秀玲,項目負責人:潘應剛,項目成員:李康敏、鄭濤濤、楊娟、楊玲華、李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