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桂林王城景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王城景區文化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的開發現狀,全面剖析了產品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出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要通過模式創新來挖掘其商業價值。這對桂林創建國際旅游勝地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文化旅游產品;王城景區;開發模式
一、研究區域旅游發展現狀
(一)區域概況
桂林市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總面積為2.7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為533.96萬人。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譽,同時也是世界旅游研究中心,是中國面向歐亞、連接東盟的區域性文化旅游重要國際化城市和“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城市。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2016年桂林市入境旅游目的地在全國排名第四,旅游業發展迅速。2012年國務院批復的《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在2020年將桂林建成為世界級旅游城市和國際旅游勝地。這為桂林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本文通過對王城景區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的創新研究,以期為桂林市其他同類旅游景區提供參考。
(二)王城景區文化旅游資源概況
1、歷史概況
靖江王府可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宋少帝景平二年太守顏延之常到獨秀峰南麓巖中讀書作文,留下詩句“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的詩句,這也是桂林山水詩的開山之作;唐建中元年桂林刺史發現獨秀峰下建有宣尼廟,這是桂林興辦教育的最早記載,唐代獨秀峰州學府最大的成就是培養出廣西第一個狀元趙觀文;南宋嘉泰元年,王正功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千古絕句,并刻在讀書巖上;宋元時期,建有鐵牛寺;元太子妥歡鐵木爾被貶謫到桂林,謫居鐵牛寺,在登基后將鐵牛寺更名為萬壽殿。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就藩桂林,并在萬壽殿的基礎上修筑王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明代降將孔有德攻克桂林,擒斬偽靖江王以及世子、將軍等人,被清政府封為定南王,以王城為定南王府。順治九年(1652年)農民起義軍李定國攻占桂林,孔有德兵敗自焚,王府付之一炬,僅僅留有云階玉陛石作。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政府在靖江王舊址上建立廣西貢院,乾隆九年(1744
年),乾隆視察貢院,并題詩四首;1921年孫中山北伐在此建立大本營,1925年冬開辟為中山公園,1944年被日軍飛機炸毀,1947年作為廣西省政府重建。1996年王城景區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廣西師范大學王城校區,僅保留有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的師生。
2、旅游資源概況
王城景區擁有以獨秀峰、月牙池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王城建筑為代表的藩王文化;以清代科舉貢院為代表的科舉文化;以孫中山駐節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南天一柱”“紫袍金帶”為代表的摩崖石刻文化;以靖江王府選址為代表的風水文化;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及銅鼓文化、宗教文化、梅瓶文化、傳奇文化、園林文化等等。多種文化的匯聚體現的是景區歷史文化底蘊的深厚和綜合文化特征,也為景區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基石。同時根據《國家旅游資源的分類、調查與評價》將王城景區的旅游資源分為以下等級,如表1:
表1王城景區旅游資源等級表
來源:桂林王城保護利用與旅游發展規劃
(三)王城景區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與評價
1、王城景區文化旅游產品開發
王城景區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獨特而秀美的自然景觀,受到國內外游客的青睞,得以迅速發展。自靖江王城景區開發建設以來,游客數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2011年游客數量為120萬、2012年為160萬、2013年為240萬人次,景區的收入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據調查,景區當前的旅游收入的50%左右來自特色旅游產品拓片和太歲,而門票收入僅占小部分。這說明,區域特色的旅游產品更加受到游客的歡迎。
2、王城景區文化旅游產開發評價
景區的體驗性旅游產品太歲深受國內外游客的青睞。太歲這一旅游產品體現了中國的福壽文化并和天干地支紀年法、生肖相結合,具有神秘性的特點,能夠吸引游客的注意。同時,和景區的長壽王爺莊簡王——朱佐敬的傳奇故事相結合,迎合了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和對平安、長壽的渴望又能夠體現王府特色。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模仿性。宮廷儺舞表演作為古代王爺的宮廷娛樂活動具有神秘、古樸的特點,體現著嶺南特色的巫文化,給游客帶來視覺沖擊。但是整個表演過程不足10分鐘,表演動作單一,游客也未能參與其中。景區根據清朝廣西科舉貢院的歷史,開發出模擬科舉考試以及金榜題名游客體驗活動,讓游客能夠親身體驗金榜題名的喜悅。王府春秋博物館藏品數量不足,再加上景區面積受限,導游解說不夠深入,降低了游客的體驗性。景區特色旅游產品王府拓片受到國內外游客的喜愛,并為景區創收做出了很大貢獻。景區住宿產品僅有紅樓賓館,主要市場是中低端消費者,沒能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優勢和歷史文化深厚的優勢,不能夠充分體現王府特色。景區現有的旅游產品中尚未有體現王府生活、王府飲食以及王府文藝表演類的旅游產品產品,缺乏國外游客青睞的字畫類旅游紀念品和國內游客喜愛的經典模型和特色工藝品。
景區主要的旅游產品是文物展示和文化展示項目,尚未能夠根據游客特色組織特色的演藝和娛樂活動,也未能有體現王府特色的旅游產品。主要為旅行社加點的景區,游客二次消費水平低,缺乏文化、休閑和度假等體現時代特色的旅游產品,這使得景區創收困難。
二、創意產業和文化旅游融合模式分析
(一)文化旅游產品的創意轉向
趙玉宗(2010年)等認為從文化轉向到創意轉向的演化是旅游活動發展的重要趨勢,各地區文化吸引物的重復生產和雷同體驗使得游客產生審美疲勞,不利于旅游目的地特色的挖掘和形象塑造。而創意轉向是將原有的知識進行整合,得到新思想、新方法,在此基礎上設計地方特色的、個性化的旅游商品。創意旅游商品突破了傳統旅游視角的產品塑造,融合多種社會資源,賦予旅游商品個性化的價值觀念。
(二)創意產業和文化旅游融合
創意旅游是在文化旅游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它可以脫離實體建筑,無限更新和發展創意資源,實現旅游地持續創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體驗需求。在王城景區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可引入創意理念,結合文化旅游的特點,創新旅游發展模式。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整理出了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資源的融合模式圖。如下圖
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資源的融合模式圖可以分析出,應當以遺址遺跡、名人游歷地、重大歷史事件、考古發現等,作為創意的來源和基礎。選擇游客感興趣、愿意參與的元素進行體驗開發,融入創意能力,提煉創意要素,選擇恰當的創意表現形式,表現文化創意元素。實現景區文化、旅游、創意產業三者的深度融合。
三、王城景區文化旅游開發模式創新
結合創意視角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多種方式,結合王城景區獨特的文化,景區的開發可從以下模式創新文化旅游產品,提升景區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一)民俗內容模式——情景式體驗旅游產品
“王城文化搭臺,情境體驗經濟唱戲”,應當成為景區開發的原則,據調查國內外游客對王爺王妃這一體驗人物感興趣的比例高達50%以上,根據這一市場需求,可開展以“王爺的娛樂活動”“王妃們的閑暇時光”等主題活動。根據歷史記載,重修王爺寢宮。在開放的空間展示王爺處理政務、騎馬、射箭、觀看桂劇等休閑娛樂活動;王妃們的閑暇時光,如刺繡、賞花等,游客可選擇參觀,也可選擇穿上王爺王妃的服飾體驗。還可向游客展示明王朝王爺王妃的婚禮流程,納徵、發冊命使、鋪房、醮戒、妃家醮戒、親迎、合巹、盥饋、回門這些步驟。景區的工作人員穿上明朝的服飾,營造熱鬧的氣氛,給游客穿越時空的體驗,并有專人向游客介紹古代的婚俗。這不僅能夠吸引游客,而且提高了游客的體驗性,讓靜態的景點,因情景的表演而活躍起來。
(二)主題公園模式——發掘景區文化凝練商品主題
主題是旅游開發的靈魂和競爭優勢,更是旅游產品創新的切入點,王城景區在文化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應當挖掘旅游商品的新寓意、新內涵、新形式。取材于王城景區的傳統文化、歷史、民俗和風情。首先,高檔飲食這一方面,挖掘歷史上著名的宴飲,如鹿鳴宴進行重現。在普通旅游商品上,建設明清特色街區、桂北小吃街,由本地居民負責經營桂林特色小吃。對科舉體驗活動可增添插花游街的項目,中舉的游客坐著高頭大馬從東西巷到正陽門再回到王府。再次,在景區的國學堂開展國學知識講座,講述和靖江王府有關的風水文化、歷史文化、建筑文化。最后,王府的紅樓賓館可重新進行裝修設計,在外觀上設計成明朝藩王府邸的。主題是“時空穿梭里解讀王城歷史”有不同主題的房間,譬如元朝風格,以元順帝謫居于獨秀峰下為主題裝扮房間;明朝風格,以王爺王妃寢殿為主題;魏晉風格,以顏延之游覽桂林為主題;清朝風格,以傳奇格格為主題;民國風格,以孫中山北伐為主題等等。
(三)影視城模式——借助影視營銷宣傳景區形象
影視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受到了游客的歡迎。毫無疑問,主導21世紀的媒體是電視、電影、網絡,王城景區若能借助這些媒體為景區宣傳助力,必然能夠吸引更多游客的注意力。如象鼻山在2016年成功申請到了春晚分會場舉辦地的資格,水上舞臺吸引了全球人的注意,這使得景區旅游人次增加,旅游市場更加火爆。崇左名仕田園借助《花千骨》拍攝基地進行旅游宣傳,吸引了國內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因此,王城景區應當在今后的旅游發展中爭取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晚會、會議以及影視的舉辦地或者拍攝地。并借助“借影造勢”的理念在各大媒體上宣傳,以提高景區的知名度。其次,在王府演藝這方面,挖掘和王城有關的傳奇故事,以朱邦苧的“悼妃墓”和傳奇格格的身世故事開展,在景區月牙池搭建水上古戲臺,進行文藝演出活動。
(四)集體經營模式——社區文化的融入和社區居民的參與
王城景區文化旅游的創新發展不僅需要歷史文化還可融入社區文化,如社區環境、社區精神、傳統習慣等,這能夠體現區域特色。舉辦民間文化藝術節,向游客展示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如壯、瑤、苗、侗等,展示壯錦手工藝、繡球制作、少數民族服飾制作等。游客可選擇參觀制作流程,也可選擇學習制作方式,還可購買作為旅游紀念品。可知王城景區城墻外部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提供特色民俗居住地,在三月三、銅鼓節等民族節慶期間,向游客表演民族歌舞和對山歌節目,游客也可選擇參與其中,體驗少數民族文化。建立一支以民族歌舞表演為為主的文藝團隊,專門服務業旅游文化產業的開發,向景區游客展示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從而實現民族文化和旅游產業的互動雙贏。
參考文獻:
[1] 桂林王城保護利用與旅游發展規劃
[2] 覃樹冠. 略談靖江藩王與桂林文化[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8(04)64-67
[3] 秦其文.王兆峰.雷麗蓉.民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商業開發模式研究—以鳳凰古城為例[J].旅游研究. 2012(03)
[4] 李明彧,張輝. 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的區域性比較研究——基于與國內外重點城市的比較[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6)52-57
[5] 李欣. 基于創意視角的文化旅游產品設計 ——以天津楊柳青鎮為例[D]. 南開大學. 2010
作者簡介:洪錚(1993—),女,河南南陽,廣西師范大學旅游管理碩士,區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