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張達明
【摘要】:經過十多年的建設與實踐,美軍覆蓋“兵工廠到散兵坑”配送式后勤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并經受了戰爭的檢驗。為適應我軍后勤現代化建設發展要求,對美軍配送式后勤進行研究。分析美軍配送式保障的內涵,總結美軍配送式保障的主要特點,歸納總結了美軍實現配送式后勤保障的基本措施并得出幾點啟示。
【關鍵詞】:美軍;配送式后勤
一、美軍配送式后勤保障的內涵
在美軍傳統的后勤理念中,準備充分,做到“以防萬一”是首要原則。在此指導下,美軍在平時要建立大量的儲備,在戰時要進行超量儲備,來滿足戰爭對后勤保障的需求。美軍認為這樣基于儲備和被動請領的保障體制不僅造成保障資源浪費,而且保障效率低下,已經不能適應信息化戰爭中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以及充滿不確定性的物資需求,由此提出了“配送”的概念。“配送”一詞原本來源于商業用語,相對傳統商業坐等顧客前來商場購買商品和服務而言,指的是按照用戶需求主動為其送貨上門。“配送”在軍事上是指后勤系統各個部門同步進行,將指定物品在規定時間內交付至正確地點以支援作戰行動過程。
配送式后勤是在美軍在軍事后勤建設不斷創新中形成的一種全新的后勤形態,主要包括了需求的減少、速率代替數量、集中的配送管理、優化的庫存、在運輸途中改變運送路線、根據作戰部隊的先后順序和需求及時輸送物資,以在正確的時間向正確的地點運送正確的物資。堅持以配送為基礎的后勤理念則是對傳統的以儲備為基礎的、被動的逐級前送保障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一般而言,配送式后勤是指彈藥物資實現從保障源頭到末端整個勤務鏈條中的按需配送,為部隊提供適時、適地、適量、適配的彈藥物資保障。隨著美軍后勤轉型的深入,配送式后勤的內涵變得更加寬泛,不僅包含彈藥物資的配送,還擴展到包括勤務在內的全要素的按需配送、持續保障。
二、美軍配送式后勤保障的主要特點
(一)強調主動性,注重部隊需求
美軍配送式后勤保障模式在精確預測需求的基礎上注重以部隊的需求為核心,改變了以往消極等待部隊申請物資的現象,采取戰場直達運輸方式和利用更少的庫存品和更加靈活的保障設施,主動的將物資配送給部隊,基本實現了后勤保障從數量規模型到質量效益型,從被動補給型到主動配送型的轉變,提高后勤保障效率,降低了后勤浪費。為此,美軍多次出臺了“管理改革備忘錄”,實施了“補給鏈業務參考模型”、“戰略分發管理倡議”、“速率管理倡議”、“客戶等候時間以及限時分發”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效果。
(二)突出精確性,掌握實時信息
以配送為基礎的后勤理念強調“預見性是以配送為基礎的后勤保障獲得成功的關鍵性決定因素”,后勤保障必須以戰場情況作為行動的依據,對準焦點,具有精確性,在正確的地點、正確的時間實施準確無誤的保障。這就要求后勤管理人員必須加強經驗積累、知識水平、受教育程度、智力層次以及直覺敏銳程度等基礎之上的專業判斷,戰時通過參與制定作戰計劃,提前知道作戰所涉及的兵力和計劃的作戰行動的后勤保障需求,將總體需求分解成各部隊需求,準確預測作戰部隊小時內或更長時間后勤需求,主動實施保障。
(三)重視快速性,實施動態管理
傳統后勤靠的是逐級實施物資儲備,后勤保障多以靜態儲備,單一物資儲備為主,這些庫存物資數量龐大、缺乏機動,嚴重影響著保障效率。配送式后勤則要求在后勤資源的“透明可視”的基礎上,通過靈活的調遣物資資源,采取從起點直達戰斗部隊的聯運方式,在需要的時間和需要的地點將物資主動配送給作戰部隊。它不只是增加補給鏈中的運輸量,也不僅僅是提高一下補給鏈的運行速度,最重要的是以有效管理的動態物資流取代固定的庫存物資,以物流的速度取代物資數量,或者說是以“配送管道”代替了倉庫。
三、美軍實現配送式后勤保障的基本措施
(一)優化保障體制,集中統一指揮,減少保障環節
為了適應配送式后勤保障從供應商到部隊需求的全程可控、直達配送的目標,現行美軍后勤保障體制體現了集中指揮的理念。美國國防部是美軍后勤保障系統的最高權力機關,對三軍后勤決策和后勤保障工作實施統一領導。國防后勤局、軍醫署、國防合同管理局、審計局等部門構成的美軍后勤保障系統在國防部長的統一領導下,分別負責各自的后勤保障任務。參謀長聯席會議聯合參謀部后勤部為美軍最高后勤指揮機構,負責擬制聯合后勤計劃,確立三軍后勤職責,審查三軍主要物資,核算人員需要量,并通過三軍和海外戰區的后勤副參謀長及其參謀機構對三軍后勤實施協調和指揮。另外,為了適應將原來的集團軍、軍、師和旅四級作戰指揮層級調整為作戰司令部、師級司令部、旅戰斗隊三級指揮層次,美軍將原來承擔后勤保障任務的戰區保障司令部、軍保障司令部、師保障司令部及其所屬和加強保障部隊的后勤保障層級調整為戰區持續保障司令部、持續保障旅和旅支援營三級,從而減少了保障環節,大大提高了保障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術,依托集裝運輸,主動直達配送
隨著美軍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后勤保障已經實現完全可視化,人員、物資、裝備的位置及其運輸、狀況、特性等信息可及時、準確地傳輸給后勤指揮與保障各機構,這是以配送為基礎的后勤保障的基礎。利用信息技術在戰前和作戰過程中精確預測作戰部隊的后勤需求,通過計算機模擬,預測未來一小時內作戰部隊的保障任務,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盲目性,各保障單位甚至個人都可以根據戰場需要,通過計算機終端向后方基地甚至美國本土直接申請后勤物資,后勤保障單位依托集裝化運輸保障運輸裝備,根據各保障地域特點的不同,分別部署不同的裝備,形成前后銜接、梯次展開的集裝化運輸體系,統籌運力資源,實施就近配送,實現按需配送。另外,美軍充分利用其完善發達的鐵、公、水、空運輸網絡,在本土、戰略、戰區、戰術實施以部隊為中心的配送和持續保障,更有陸上運輸裝備、海上運輸裝備、航空運輸裝備等運輸裝備力量,并在各節點配備大量適合集裝化裝卸和運送的裝備,實現“由兵工廠到散兵坑”的直達配送模式。
(三)借鑒企業管理,功能模塊編成,統籌保障資源
美軍在后勤領域運用企業界的綜合補給鏈管理方法,“涵蓋了從制造商到配送、再到用戶服務的所有方面也包括了了解需求,自動將需要量通知供應商,以便向部隊供應單位繼而向最終用戶,實現自動前送的能力”。采用成熟的企業資源計劃技術,構建了遠征作戰保障系統。同時采用了企業組織中的矩陣式結構,在傳統縱向管理結構的基礎上,對后勤保障功能采用橫向項目管理,科學確定各項后勤保障功能的優先順序。保障部隊編成和裝備建設上按功能化、模塊化、組合化理念設計,組建保障旅,可按照保障需求抽組不同保障功能的支援保障營,科學統籌,靈活擴充、裁剪,形成適當規模的保障力量,實現全要素勤務配送保障。
四、美軍配送式后勤保障對我軍的啟示
(一)重視我軍后勤保障理論研究
我軍后勤保障理論是長期以來對機械化戰爭后勤實踐活動的科學總結,而現階段我軍后勤的技術手段、物質基礎、保障重點、生存環境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以許多內容已經不再適用,必須從多方面著手,借鑒外軍后勤建設的先進經驗和地方企業先進管理理論改造傳統軍隊后勤的運營方式,創新后勤保障理論。
推進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設
以我軍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作為基礎平臺,加快資產可視系統建設,建設后勤數據中心運用識別、跟蹤、定位和物流分析等技術,及時掌握各軍種物資、裝備、部隊、人員的位置、動態、運動、類別等準確信息,使物資儲備與利用水平最優化分配,適應未來作戰部隊對快速高效配送的需要。
(二)著力改革現行后勤保障體制
我軍現行的后勤保障體制機構重疊,建設重復,力量分散,保障交叉,不利于后方統一建設和組織后方地域的防衛。應當從我軍實際情況出發,采取通用統供、專用分供、以統供為主的一體化聯合后勤保障體制模式。將參與保障的后勤力量置于一名指揮員或一個指揮機構之下,集中統一指揮,通過有機整合和靈活調度,確保后勤資源在配置上達成最優化。
(三)加快后勤力量編成功能模塊化
為適應未來不同作戰樣式和遂行多樣化非戰爭軍事行動的保障需求,物資、人員和裝備等后勤保障力量平時按照技術、運輸、物資、衛生等功能分類組建,進行統一訓練,為編組后勤部分隊生產各種模塊,實現模塊化編成。這些模塊可根據作戰的需要靈活拆卸、模塊化組合,像積木一樣抽組多功能后勤保障單位,遂行整體綜合保障,滿足作戰部隊不同類別的保障需求,使后勤部隊實現主動精確、靈活反應、直達終端的后勤保障。
參考文獻:
[1]張亮. 我軍配送式后勤的發展研究[D]. 北京: 后勤指揮學院,2010: 16.
[2]陳新文.“一體化后勤保障”模式的本質探析[J]. 軍事經濟學院學報,2011( 3) : 5-9.
[3]傅鈺,賀宇,畢海玲. 我軍聯勤建設應借鑒美軍“持續保障”經驗[J]. 后勤學術,2011( 6) :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