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曉
【摘要】:由于我國的地理位置和季風氣候,決定了我國多水患的問題時常發生,于是提出了“低影響開發”中的海綿城市這一理念。本文通過對我國現代城市雨洪資源化、地表徑流、雨水下滲的分析,總結出未來城鎮的發展對海綿城市的需求。
【關鍵詞】:低影響開發;海綿城市;雨洪資源化
近些年,夏季暴風雨后,“城中看海”的事件時常發生在各大城鎮,在城中劃皮艇、釣魚、海中婚禮等故事被人們調侃并傳播到各大網絡,調侃的背后卻是人們對城鎮內澇問題的無奈和關切。
多數城鎮內澇問題,不單是地下管網不合理、排水不暢的問題,而是在城鎮規劃建設中忽略了生態問題,失去了原有的“彈性”,如當前水泥地面的大面積使用。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典型的復雜系統,要解決當前城鎮的生態系統問題,必須了解生態“彈性”和“可塑性”,生態彈性城市會很好的利用綠地、自流和凈化雨水,一方面補充地下水,一方面讓土地和地表生命植被得到很好的發展[1]。
一、雨洪和雨洪資源化利用
雨洪是指一定地域范圍內的降水瞬時聚集或者流經本范圍的過境洪水。雨洪資源化利用是把作為重要水資源的雨水,運用工程和非工程發措施,分散實施、就地攔蓄,使其及時就地下滲,補水地下水,或利用這種設施積蓄起來再利用,如沖洗廁所、洗衣服、噴灑道路、洗車、綠花澆水、景觀用水等。
雨洪為什么是資源?人們認為洪水是災害,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影響,所以提出很多對付雨洪的方法,但洪峰、洪水的危害依舊不斷。但是,大家是否問過自己,洪災為什么會頻繁的發生?如城鎮內澇,原本是與河流水系相連接的濕地或河漫灘,現在卻被城市所占據,河堤把水系與這些低洼的城區隔開,河道的洪水控制在河道里,但城區的雨水卻滯留下來,成為內澇,屆時,又迎來旱災。如果,我們把雨洪作為資源,收集起來,旱災時,可以解決水資源的問題,也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防洪防旱的理念、工程、技術問題,更是城市發展和城市安全的戰略問題。
二、減少地表徑流和雨水就地下滲
大氣降水后,一部分蒸發成為水蒸氣返回大地(約占降雨量的40%),一部分下滲到土壤補充地下水(在自然植被區,大約占降雨量的50%),其余的降雨量隨著地形、地勢形成地表徑流(在自然植被區,大約占降雨量的10%),注入河流,匯入海洋[2]。但是城市的不斷發展,地表的硬質化不斷提升,地表徑流從10%劇增到60%,下滲補充的地下水也急劇減少。一個具有良好的雨水收集利用能力的城市,應該在降雨時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因此,減少地表徑流,提高就地下滲是打造海綿城市的重點。
雨水就地下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把原來被排走的雨水就地存儲起來,作為重要的城市水資源來源;二是,減低地下排水渠道的排澇壓力,減輕洪水災害的威脅;三是,保持地下水資源,緩解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入浸;四是,減少面源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等。
三、海綿城市
早在2003年,筆者曾用“海綿”概念來比喻自然系統的洪澇調節能力,指出“河流兩側的自然濕地如同海綿,調節河水之豐儉,緩解旱澇災害”[3]。
海綿城市的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將人工與自然相融合,在確保城市防澇排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海綿城市”并不是推倒重來,取代傳統的排水系統,而是對傳統排水系統的一種“減負”和補充,最大程度地發揮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為了達到“低影響”,我們的設計和開發就必須遵從四個尊重,即,尊重水、尊重表土、尊重地形、和尊重植被。尊重水,就不應該把河流作為納污河,就不能破壞水岸邊的草溝草坡,就要防止面源污染,保護好水系的自凈化系統和水生態系統[4]。
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建設海綿城市,關鍵在于不斷提高“海綿體”的規模和質量。過去,城市建設追求用地一馬平川,往往會填湖平壑,各地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湖、濕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受到破壞的“海綿體”也應通過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等手段逐步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
廈門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實踐。廈門是一座“一島一帶雙核多中心”的組團式海灣城市,在早期城市建設過程中,廈門主要流域人為干涉嚴重,天然水道屢遭破壞,填塘平溝,河道硬質化,造成水生動植物生存條件差,環境容量有限,環境承載力不足,生態系統脆弱。按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是解決廈門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面臨的問題的必由之路。根據《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實施方案》廈門將馬鑾灣片區選作“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馬鑾灣試點區包含了建設區、建成區、水域整治區和溪流治理區。新建、改造小區綠色屋頂、可滲透路面及自然地面;建設下凹式綠地和植草溝,保護、恢復和改造城市建設區內河湖水域、濕地,來增加城市蓄水能力;建設沿岸生態護坡等。涵蓋“滲、滯、蓄、凈、用、排”六大方面的工程內容。通過高標準高起點建設馬鑾灣,不僅可以為廈門以建灣區的改造提升提供經驗,為廈門新建灣區的開發建設提供示范,還可以為全國濱海城市建設提供全新的樣板[5]。
四、總結
綜上述,我國海綿城市的概念經過一段發展過程,詮釋了城市雨洪管理在雨洪防治、雨水資源合理利用方面的生態內涵,對水量、水質、水利用提出綜合要求。海綿城市概念的思想內涵符合我國生態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有利于促進我國傳統城鎮雨洪管理模式的轉變和發展,是我國建設新型城鎮化水安全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袁弘.“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J].城市規劃,2015.
[2]伍業鋼.《海綿城市設計》[M].天津: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24
[3]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伍業鋼.《海綿城市設計》[M].天津: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36
[5]王寧,五連豐.廈門海綿城市建設方案編制實踐與思考[J].給水排水,2015(6):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