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爽
【摘要】:科學美是科學理論反映和體現的自然界本身和諧美和理性美的結合。藝術美本身就折射著科學的理性光輝。21世紀是一個藝術設計的時代,也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緊密結合的時代。科學技術與藝術更加緊密的結合將深刻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
【關鍵詞】:科技;藝術;美學;歷史;融合
科技美學——時代產物
科技美學的誕生背景。科技美學,屬于應用美學,是美學的一個分支,是一個綜合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美學等多種學科的新型交叉學科。“任何一種成熟文化都孕育反映著這種文化特征。 科學在不同的文化交替中發展著,或優勝劣汰或相得益彰,文化環境是科學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19世紀下半葉以英國為首,在歐洲范圍內開展了一場設計改良的運動,即工藝美術運動,是針對裝飾藝術、家具、室內產品、建筑等,因工業革命的批量生產所帶來設計水平下降而開始的設計改良運動。這場運動使科學技術在發展中受到了不可忽視的人文力量的影響。藝術并不是游離在科學技術之外的純粹無形的產物,而是參與其中的人文支撐,并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科技美學的特征內涵與研究范圍。科技美學隸屬于應用美學,因此它的產生有著十分實用的指導意義。無論是應用于科技創造與技術生產工業設計等,還是市場推廣與大眾消費都發揮有效的作用。這與科學技術的美學本質有著一定的關系。科學史家沙利文認為:“由于科學理論的首要宗旨是發現自然界中的和諧,所以我們能夠一眼看出這些理論必定具有美學上的價值。一個科學理論成就的大小事實上就在于它的美學價值。”科技美學又可以分為 “科學美 ”與 “技術 美”兩部分,在科學與技術之中所包含的美學應用,都是科技美學的研究對象。另一方面是研究勞動生產中與美學問題密切相關的藝術設計,在現實生活中體現為工業設計。
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溯源及趨勢。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指出 “藝術與科學既不同而又相互關聯;他們在審美方面交匯”。中國古代的勾股定理、黃金分割法則、元素周期表的發明,微觀世界的排列,生物 DNA的奧秘等等,這些科學發展史上的閃光點無不符合美的規律,并給人們以美的啟發。作為文藝復興時期卓越的代表人物,達·芬奇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他不僅是一位天才的畫家,并且是大數學家、科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達·芬奇說 :“欣賞我的作品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數學家。”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科學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統一。在當今時代,“任何一項科技發明活動,都必須以原來的科學發現為基礎,沒有任何一項發明是憑空產生的,只有熟練掌握該領域的客觀事物和規律,才能談得上發明創新。”這一規律往往隱含在事物和諧與美的背后,老子的《道德經》中說 “知和日常,知常日明”,意思是知曉了和諧的道理,可謂知曉了道的常規;知曉了道的常規可謂明智。
科學技術發展的藝術伴隨
科學家的美感。人類歷史上科學的萌芽產生于古希臘的文明,這也是人類思想文化的第一個高峰。畢達哥拉斯學派將“數”看作是萬物的本原,處于一種唯美的信念,他們認為圓形是最完美的。當代數學史家克萊因認為:“他們并不忽視數學在美學上的意義。這學科在希臘時代被人珍視為~門藝術;他們在其中認識到美、和諧、簡單明確以及秩序 ”不 僅在數學領域,那個時代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在他的巨著《天體運行論》中開寫到:“在哺育人的天賦才智的多種多樣的文化與藝術研究中,我認為首先應該用全副精力來研究那些與最美的事物有關的東西。”他的“日心說”帶來了宇宙觀上的革命,理論的假設與計算精簡而和諧,體現出了科學之美。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以相對論著稱的同時,還是個出色的小提琴手;提出量子概念的物理學家普朗克,十分擅長彈奏鋼琴,甚至擔任過樂隊指揮。196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費曼,在繪畫上也有著很高的天賦。在許多科學家身上,都體現出科學與藝術的統一,這只是二者和諧統一的一個方面。
科學本身的美學特征。科學的發展過程中不乏藝術性的形式。例如 “對稱”,是個符合審美的概念,藝術創作的形式之, 但是自然現象常常體現這一規律:分子、雪花、星系都具有對稱性。歐幾里德發現,光線在鏡面上發生折射的時候,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從美學的表現形式上看,這是種完美的對稱美。這些同藝術設計的構圖一樣,符合一定的規律,并且,改變了科學呆板枯燥的印象,使之變得優美并富有趣味。
生產技術的發展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而進行生產的人,又受到人類學與生理規律的制約。人類本身又具有天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對美的追求。因此,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需求,都使得設計師從主客觀相統的審美感受出發,運用技術支持結合想象力創造出符合美學標準的產品。
藝術設計發展的科技動力
藝術設計中科學理論的基礎作用。藝術設計不是純粹的人類精神產物。藝術有多樣的表現形式,包括美術、音樂和建筑三大分支。而藝術設計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藝術設計作為上層建筑之一,必須有科學技術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在美術的三大構成 (色彩 、平面、立體、構成 )中,色彩本身就源于物理學對光的研究。在 16~17世紀問有很多關于光的反射、曲折的研究,先有德國物理學家奧斯特瓦德《色彩論》的發表,至 20世紀續有美國色彩學家孟賽爾的出現,為色彩的研究定下基礎。平面構成是視覺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視覺效果、力學的原理進行編排和組合,主要運用點、線、面和律動組成結構嚴謹、富有極強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實用特點和創造力的設計作品。立體構成是對幾何學的應用,整個立體構成的過程是一個分割到組合或組合到分割的過程。任何形態可以還原到點、線、面,而點、線、面又可以組合成任何形態。立體構成的探求包括對材料形、色、質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強度的探求,加工工藝等物理效能的探求。
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是計算機技術及其廣泛應用,隨之而來的是藝術設計領域的革命。網絡時代的數字化藝術以其自身無可比擬的優勢,迅速成為一種主流。這是科學技術對于藝術設計有利影響的又一佐證。
科學技術與藝術設計的融合趨勢
如今,科學技術展現出繁榮與發展的景象,人們對科技進步的需求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美學的原則將對技術生產有很大的指導作用。人性化的產品更符合人們的需要;良好的工作環境,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效率;精良的設計能夠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審美要求,從而開創廣闊的市場前景。
科學與技術有其自身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即科學的社會功能。這同藝術背后的社會文化內涵是統一的。人類的物質需要首先要體現人文需求,符合文化內涵的產品設計會更利于人類自身的發展與興旺。藝術設計的構思不僅僅足感性和主觀的,更是具有人文關懷的,遵循人類普遍客觀規律的活動。在工業設計中,越來越強調 “生態設計 ”、“綠色設計 ”、“人性化設計 ”以及各種產品設計,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市場,這就不是單單技術能夠解決的,還需要有美學思維的支持。
科技美學的誕生是必然的,科技美學的發展更是符合客觀規律的。21世紀這個人類發展的最美好的信息時代,科技和美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簡單的物質層面的結合,二者將在更深層的文化意義上進行哲學層面的深刻融合,科學,這朵人類思維最美麗的花朵,會更加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