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鄉土建筑除了其使用價值之外,隨著歷史的變遷衍生了其文化價值,包含了社會、歷史、哲學、宗教賦予的意義,具有濃郁的獨特性和地域性,鄉土建筑作為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超越與升華的載體,已經被世界所公認,并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形成一種獨特的在地性與地域性。
【關鍵詞】:鄉土建筑;地域性;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建筑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得到很大的改善,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住宅的商品化市場化,更加加速前進的步伐。而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的鄉村建筑還一如舊貌,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與引導,因為農村地區生產力相對落后,以及通訊方式資源獲取的落后,導致鄉土建筑在造型和功能上都相對滯后,稍有發展的地區也存在千村一面的現狀,缺少了特殊的風貌。
建筑界的老前輩張欽楠先生曾經說過:建筑師在建筑設計中必須首先滿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和技術性的指標,在此基礎上,使自己的設計體現某種時代、民族和地域特色,使設計成為創作,也即是“特色取勝”。在當代的鄉村建筑設計中,我們將當地的氣候和生活方式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這便是本土鄉村建筑地域性的體現。
在西方,阿爾瓦·阿爾托是地域化建筑理論的倡導者,并運用他對建筑設計的獨到見解和地域化的靈活設計手法,身體力行的通過實踐證明了他的地域化理論的價值并作出卓越的貢獻。他始終堅持 “共生”這一理念,既建筑環境與居住者之間和諧持續的關系,功能技術與自然環境和諧融合的關系。
而中國古代建筑史中對于建筑的描述是一個“上棟下宇,以蔽風雨”的空間,人類生活起居、生產作物的“掩避體”,建筑是人類的居住地,只有先讓人們有個生活的空間,才能解決衍生的美學和文化問題。土地孕育了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每個地域背后的文化不同,因此在建筑上便反映了本土歷史和文化的積淀,產生了各個地域的建筑樣式、建筑風格,這便是所謂的地域性。
建筑形式的背后是地域性的文化精神作為支撐,從文化精神的層面分析建筑的形成歷史,是因為所處于不同的地域環境。文化、地域、場所、精神、空間與建筑的關系,可以用“一切建筑都是地區建筑”來概括,為地域性建筑、場所精神提供了理論支持。
傳統意義上的地域性建筑是指利用新型材料和高新科技,融合當代建筑審美,深入當地,具體透徹地分析本土文化和歷史,建造具有地域性的特色建筑,也因此新型現代鄉土建筑可以在地方大面積的推廣,相比傳統意義上的地域建筑有更大的塑造性。在現在的理解是將新興技術與場所精神、文化背景、人文地理以及建筑營造等方法相融合,追求現有信息、智能以及生態技術功能,又充滿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創造傾向。
鄉土建筑帶有濃厚的傳統民族特色,受其“成長”的環境而決定,一個地區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征對于建筑結構 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這就決定了鄉土建筑的建筑手段多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為原則,也正是這個原因,在我國這個疆土遼闊的土地上,形成了具有深厚地域風格的鄉土建筑。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侗族鼓樓,便是侗鄉極具獨特風格的建筑物,座座鼓樓高聳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氣概雄偉。
所謂的“地域性”,即建筑與當地文化碰撞之后的產物,建筑與當地文化聯系在一起,在滿足人們對于居住物質需要的同事也能滿足人們的心理意向,寄托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文化的作用使得鄉土建筑語言有了更多的傾訴,從而創造處體現不同地域風貌的情感空間。在廣西地區的鄉土建筑中,最常見的就是壯族的干欄式建筑和三江的程陽風雨橋,尤以鄉村為主,干欄式建筑已成為主要的建筑形態。而這種文化的滲透也通過建筑得以表達,讓建筑作為地域特色的載體,體現著當地的獨特性與在地性。
同時,在地域性建筑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本土的生態條件和本土材料等硬件性物質文化對建筑設計的影響與要求。因此,建筑設計師在進行地域性鄉土建筑設計時,要尊重當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態環境,充分考慮建筑與環境相融合。并且,還要靈活地運用當地的地方性材料,使得所設計出來的建筑風格一方面能本著節儉節約的原則,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能充分體現出地方特色來,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得以充分釋放與發揚。
建筑師阿爾瓦·阿爾托曾說:“我們的情感是因為記憶才變得令人激動”。地域性鄉土建筑作為一種文脈的傳承,隨著歷史的變遷,它已經成為地域性文化的延續載體,所以它更具有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與大眾化的現當代建筑相比,它更容易使人們產生一種歸屬感,更容易讓人們找尋到心靈和精神上的寄托。
鄉土建筑承載的地域性背后所展現的是當地的地域文化,文化是一切創作的根源,建筑領域更是如此。鄉土建筑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一是我們在對鄉土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地域性的自然元素,特別是本土建筑材料的運用,要特別考慮到如何將建筑物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巧妙的融為一體,充分運用“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二是要考慮當地的習俗、傳統以及生活習慣等精神內涵,將其融入到鄉土建筑設計之中,才能夠使鄉土建筑更具有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正如廣西壯族地區傳統鄉土建筑——干欄式民居,正是因為潮濕多雨的氣候因素,導致其上下兩層,上層住人的建筑樣式,其建筑形式和建筑紋樣在歷史的遷移中也保留了當地的地域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當代傳統的鄉土建筑越來越少,個別地區甚至已經消失不見,當地的歷史記憶隨著建筑的消逝而逐漸變淡。以廣西壯族地區為例,一是因為技術的改進,在歷史上,廣西地區潮濕多雨,蟲蟻泛濫,由于當代技術的革新蟲害之災已經成為了歷史的話題,地面潮濕積水也可以用混凝土地坪等工程手段來解決;二是資源的匱乏,廣西地區歷來森林密度很高,但近年來由于森林的過度砍伐、木材日益減少,這給傳統以木材為主的干欄式建筑帶來了建筑材料商的困難,而在靠石山的地域,也已經就地取材,以石砌或磚砌代替了木材建造;三是人們觀念的改變,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鄉村引進了城市的先進觀念,而由于傳統的干欄式建筑位于大多數偏遠落后的少數民族,成為了貧窮落后的標志,在鄉村重新修建房屋時,不會第一選擇傳統的干欄式建筑,而大多采取城市建筑。
干欄式建筑的遺失代表著地域文化地域記憶的遺失,其本身具有很鮮明的有點:由于山區地勢陡峭,架木樓局,抬高居住層可以獲得更好的通風、采光和日照的條件,也有利于防獸防盜;底曾圈養牲畜,可以充分利用架空層空間,節省山區的寶貴土地。
在分析當代鄉土建筑的地域性的同時,我們也要把目光放遠,預見到鄉土建筑的獨特性與不可復制性。其所承載的是一方土地的整個歷史文脈,因此,我們在研究鄉土建筑的地域性同時也要考慮到如何保護鄉土建筑的地域性和所承載的地域文化。
參考文獻:
[1]雷翔,廣西民居,廣西美術出版社,2005.
[2]廣西壯族麻欄建筑簡介[J].建筑學報,1963,(1).
[3]陳志華,鄉土建筑保護十議[J].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楊子涵(1994—),女,漢族,籍貫河南省南陽市,現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2016級風景園林專業,學歷: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