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嶠 魏子青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了許多我國文化中的精髓,以社會層面的價值觀為例,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體現的優秀傳統文化。此外,還簡要敘述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
【關鍵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
1.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以傳統文化價值觀為根基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價值取向、感情所在、風俗習慣的集中體現,涵蓋了中國人民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質等觀念。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發展建設的源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來源。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符合本國家本民族行為方式、具有指導意義的基本價值準則,它體現了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積極地借鑒和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新的時代內容,使其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相輔相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融會貫通。
2.借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1自由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與自由有關的思想比較全面,對人的精神自由和身心自由都有涉及。孔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這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這里體現的是一種精神自由的狀態。《莊子提倡“不為物役,不為形羈”,表達不要被物所支配,應該超脫束縛,達到身心和精神上的自由。
自由的觀點一直是人類的美好向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最高價值去向。中國共產黨一直在為實現社會和人民的自由而努力奮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黨帶領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是我國人民得到解放,獲得自由。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更是提出,“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想一個國家更好地發展,自由是不可或缺的,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必須更加重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2.2平等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在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關于追求平等的思想有很多。孟子提出“圣人與我同類”,說明人與人之間無論身份、智慧等自身條件的如何都是平等的。對于追求平等,陳勝、吳廣向不平等的社會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太平天國時期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提出田地無處不均勻的主張,體現了人民對平等社會的美好設想。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我國不斷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批判地繼承了許多有關平等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國發展和人民進步的平等思想。如頒布和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并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還有提倡城鄉協調發展,減小城鄉收入差距,防止兩極分化等可以體現公平的法律政策法規。
2.3公正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公正的觀點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也有豐富的體現。管子說,“天公平兒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正是因為上天和大地公正沒有私心,天下蒼生才能安穩地生長在大地之上。韓非子認為,“法不阿貴,繩不撓曲”,說明法律不偏袒有權有勢的人,體現了社會的公平正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說過,“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公社制度下才可能實現,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因此,公正是我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追求的目標。我國不斷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 “加快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我黨對實現正義的努力彰顯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特點。此外,我們還要加大力度加強教育公平,完善各種保障制度等。
2.4法治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法治在我國五千年的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第一個朝代的夏朝,已經有了法律。到了秦朝,商鞅變法,他認為“法治不行,自上犯之”。隋朝時期制定了《開皇律》等法典。唐宋時期制定了《貞觀律》、《宋刑統》等法典。到了元明清時期,頒布了《大元通制》、《大明律》、《大清律例》等法典。甚至太平天國也頒布了《資政新篇》,倡導依法治國。
法治是實現國家自由平等公正的保證,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因此我黨一直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在建國之初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此后,一直在不斷地完善和修正憲法,并陸續出臺相關的法律。十八大以來,我黨不斷不發展依法治國的理念,并將法制建設上升到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并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參考文獻:
[1]劉惠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傳統文化優秀資源研究[D].大理:大理學院,2015.
[2]田鳳香.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J].延邊黨校學報,2013,29(5),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