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元化的語境下,一元化的社會結構逐漸被結構,人們對音樂傳統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觀念正在或已經發生質的變化。聲樂教育的西式化,一方面給與中國傳統聲樂教育一科學的訓練,另一方面致使民族聲樂逐漸偏離民族化軌道,缺失民族個性化。在這種境況下,民族聲樂藝術有必要再次審視與傳統戲曲藝術的關聯性,在借鑒科學訓練的基礎上,多元化汲取傳統戲曲的藝術精髓。
【關鍵詞】:民族聲樂;戲曲藝術;借鑒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元化的社會結構形勢被打破,多元結構的社會形勢正在或已經形成。伴隨著這種社會結構的變革,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著質的變化。改革開放加劇了西方文化在中國的滲透,在音樂審美觀念上,我國社會呈現出一種價值的泛化。古典樂、美聲、現代流行音樂與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民族聲樂交織融合發展。同時,美聲藝術對民族聲樂有著較大的影響和改革,使得民族聲樂開始轉型。民族聲樂與戲曲藝術,也逐漸呈現完全分離的狀態,而出現無個性化的缺陷。在這種境況下,民族聲樂藝術有必要再次審視與傳統戲曲藝術的關聯性,在借鑒科學訓練的基礎上,多元化汲取傳統戲曲的藝術精髓。
一、民族聲樂與戲曲的發展境況
民族聲樂與戲曲均是植根與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血脈之中,屬傳統姊妹音樂藝術。民族聲樂廣義上包括民歌、民族歌劇、曲藝、戲曲等多種民族音樂形式,包括戲曲藝術形式在內。狹義上的民族聲樂,專指民歌、民族藝術歌曲、歌劇等形式的唱法及技巧。戲曲則指融合音樂、表演、戲劇、地方語言為一體的綜合舞臺藝術形式,有強烈的地域特性。
本文的民族聲樂藝術形式所指為狹義的民歌、民族歌劇形式。尤其是指,五四運動以來,隨著留學西洋的音樂專業教育家引進的西式音樂教育,近百年的時間里,我國民族聲樂已發生質的變化,最根本的是從發聲方法和呼吸訓練方式上進行的。這些變革得益于西方美聲的發聲體系,我國聲樂教育家也正是從中吸取美聲科學的發聲方法和訓練方式,運用于民族演唱上,從而使得民族聲樂脫胎于一種全新的民族聲樂形式。但是,隨著美聲、民族聲樂在我國高校的專業化教育日益普及,一些錯誤或不明確的教育理念,導致聲樂教育中對學生或聲樂演員個性的漠視,使得培養出來的民族聲樂歌唱者的聲音識別度大大降低,出現了“千人一聲”的現象,這是亟待引人反思的問題。
二、民族聲樂對戲曲的借鑒運用
民族聲樂藝術植根于中國傳統民間音樂體系,源起于我國民間歌曲的一種藝術形式。雖然在近百年的發展中,借鑒了西方聲樂的科學發聲理論,但與此同時應緊抓本國的傳統文化命脈,與中國戲曲緊密聯系,汲取傳統戲曲唱法的精髓。
1、咬字、吐字的方式借鑒
聲樂藝術實則是語言的藝術。民族聲樂與戲曲都建立在漢語的發聲體系上。中國的語調共四聲,而戲曲是極其講究咬字、吐字的,要求通過語言準確傳達思想情感。“字正”“字清”是戲曲對咬字、吐字的基本要求,注重字頭、歸韻。字頭咬得要有力度,自腹要圓滑,字尾收的要巧,更要“以字行腔”。這是戲曲中“唱”與“念”的訓練要求。
民族聲樂的訓練中,多借鑒戲曲的咬字、吐字的訓練。在聲樂發聲訓練中,多用朗誦歌詞的方法,類似于戲曲中的念白。具體為,字頭須咬準有力,特別講究所謂“噴口”;字腹需保持腔體做延長;字尾要收聲歸韻。例如,演唱《白發親娘》的“娘啊,娘啊,白發親娘……”一定要注重字頭、字腹、字尾,“娘”字要特別強調“n”,然后是“i”,接著“ang”,逐漸歸韻。又如“親”字,首先咬準“q”,在慢慢歸到“in”上。
2、呼吸方式的借鑒
古人云:“氣為聲之帥”。在戲曲藝術漫長的實踐長河中,采用的是腹式呼吸法,即常聽的“氣沉丹田”。深吸氣致隔肌下沉和腹部肌肉收縮上提,從而壓迫了腹腔,給人一種氣入丹田的錯覺。目的是借助于意識的作用,使小腹的對抗支點到口咽再到眉心形成一條線,聲音比較集中明亮。
目前民族聲樂教學中,多采用的是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它強調胸腔、橫膈膜和腹肌的相互配合,吸氣時下降橫膈膜和張開兩肋的同時并用,使胸腔充分打開并加大了氣息容量,使氣息彈性好。這樣一來減小了對聲帶的損害,解決了聲帶過于拉緊的問題,且便于喉頭的穩定和打開,使呼吸均勻、深沉、通暢,解除了胸部的僵硬緊張,使音量、音域得以擴大并容易混聲,聲區諧和統一富于表現力。
多元語境下反思關于呼吸的問題,對于腹式呼吸或胸腹式呼吸,不應該厚此薄彼,或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更不能因為西式呼吸法的教育,就全盤否定戲曲藝術腹式呼吸方法的科學性。無論哪種類型的歌唱,都需要飽滿、自如的呼吸為基礎,我們不應該一味地強調某一種呼吸方法。不可否認的是,戲曲藝術中“氣沉丹田”的呼吸方法,在幾百年的實踐中仍具有活力。民族聲樂呼吸訓練中,應充分領略這種呼吸方法的實踐意義。
3、特色唱腔的借鑒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不可否認的是,由于融合有美聲唱法的發聲和訓練方法,無論在音色表現力還是審美意識上,逐漸突破了地域性,減少了民族地方特色,而走向大眾化,更傾向于美聲唱法。老一輩的歌唱家屢次對目前民族聲樂的發展產生質疑,其中王昆老師曾說:“現在的民歌變味現象越來越嚴重,現在民族唱法走了味道。”這一問題的出現,不是個體偶然性,而是一種整體現象,亟待引人深思。民族聲樂藝術必須借鑒戲曲的獨特性,回歸我國傳統文化土壤,在多元化的語境中,融合地域特色,做中國特色民族聲樂藝術。
戲曲藝術按照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四種,并根據不同行當,音色也有著不同的特色。戲曲突出的特點是地域性,地方劇中非常豐富,如京劇、豫劇、花鼓戲等,而在同一劇種中又因唱腔不同而分為不同的流派,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風格,具有極強的地域特性和行當特征。如如旦行側重咽(口)聲區與頭聲區。老旦、老生多注重咽(口)聲區與胸聲區。凈行則突出頭聲(鼻腔及各竇)區的共鳴等。
民族聲樂藝術在這一方面較戲曲有很大的不同。民族聲樂對角色和行當沒有嚴格的劃分和規定,人物和情景設置也沒有嚴格的要求,主要是表現人物性格和抒發情感。但演唱作品時,對氣息、口腔管道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類似要求。民族聲樂演唱時,要求“支點”,同時保持吸氣的狀態,喉嚨打開,所有的字要求在同一支點來轉換,以求聲音的統一。但是關于支點,又根據作品要求分為前支點、后支點,或上、中、下支點。不同的支點,呈現出不同的音色變化,以滿足對不同作品的把握。對于地域性較濃的作品,就需要咽腔共鳴更多一些,真聲多。其中,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曾說,花鼓戲中真假聲的轉換,正是民族聲樂需要借鑒之處。
三、戲曲藝術對民族聲樂的借鑒意義
民族聲樂的發展終歸不能偏離本土化的軌道。民族聲樂對戲曲的借鑒和運用,一方面是挖掘戲曲藝術的寶藏,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另一方面是利于民族聲樂在廣泛吸收西方美聲發聲體系之后,能順利地回歸民族民間音樂的大地上。除此,民族聲樂教育中個性的缺失問題,亟待解決。其中,對戲曲唱法的借鑒,便是路徑之一。戲曲唱法和身段的運用,不僅有助于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把握,還有助于民族聲樂演唱者的個性化體現。因此,要正確處理民族聲樂與戲曲藝術之間的關系,在借鑒美聲科學的訓練方法的同時,要以突出和體現民族演唱風格為基礎,這樣才能讓民族聲樂在世界舞臺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楊彩霞.傳統民族唱法與戲曲唱腔的關聯性分析[J].音樂創作,2016,(06)
[2]李小妹.論戲曲演唱對當代民族唱法的影響[D].武漢音樂學院,2007.
作者簡介:劉艷梅(1983—),女,畢業于鄭州大學,現為河南商丘幼兒師范學校在職音樂教師,助教,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