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芹芹
【摘要】:一位是手握大權、叱咤風云的將軍馮玉祥,一位是走在十字街頭的藝術家趙望云,幾次詩畫合作,讓兩人在藝術上相扶相持。本文主要論述兩人在《抗戰畫刊》中的詩畫情緣。
【關鍵詞】:趙望云;馮玉祥;抗戰畫刊
30年代,隨著戰爭的進一步加深,被任命為第六戰區長官的馮玉祥將軍需要從泰安前往南京就職,趙望云繼續追隨馮玉祥做隨軍宣傳。但南京在1938年被日軍所占領,馮玉祥將軍和趙望云便輾轉到抗戰重鎮武漢。到達武漢后,馮玉祥將軍呼吁文藝工作者也應以筆代槍投身到抗日救國當中。在馮玉祥將軍的呼吁下,相繼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和“中華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趙望云被推選為“中華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的常務理事,繼續留在馮玉祥身邊,開啟了特殊時期的政藝兩家的合作。為配合文藝工作者的工作需求,馮玉祥又出資編輯出版了兩個通俗抗戰刊物——《抗到底》和《抗戰畫報》。
同時在“抗敵協會”的成立會上,馮玉祥將軍進一步談到:“打仗不但要外部健康,還要內部健康才能和敵人拼命,而文藝是使人內部健康的。”并進一步涉及到藝術“通俗化問題”,希望“文藝對現實要迅速反映,盡量通俗”等意見。[1]因此通俗化、大眾化以及保持內部的健康和保持抗戰的信念就成為了這兩本通俗抗戰刊物的宗旨。其中刊物之一的《抗戰畫刊》是由趙望云任擔任主編,以筆代槍,積極宣傳抗日戰爭。《抗戰畫刊》主要是針對廣大群眾、面向社會,馮玉祥的“丘八詩”加上趙望云的繪畫,從而達到鼓舞民眾抗日、堅持宣傳抗戰的目的,所以每刊出版不久就會銷售一空,具有很大的受眾面。
后來,馮玉祥將軍從武漢撤離到長沙,趙望云結伴而行,在撤離的途中繼續出版《抗戰畫刊》。但是在長沙出版的幾期刊物形式比在武漢出版的粗簡的多,這是因為受到工具的制約所導致。在長沙出版的刊物都是由當地的木工刻板印刷的,不是鋅板。這一情況在趙望云與馮玉祥到達桂林之后有所改善。因為馮玉祥在桂林有辦事處,制版條件好,當質量有所改善后,出版量也隨即上升。
馮玉祥將軍鼎力出資創辦的《抗戰畫刊》,前期有不錯的反響,但是蔣介石派遣馮玉祥去美國考察,使《抗戰畫刊》斷了經費的資助。為了《抗戰畫刊》的正常出版,也為了不使馮玉祥將軍心血白費,趙望云前去華中圖書公司,求得經費的支持。為了節省開支,《抗戰畫刊》的版面也由三十二開縮小到十六開。
1939年,改版后的《抗戰畫刊》在重慶由華中圖書公司印行出版,并且畫刊也從原來的十日刊改為月刊。新改版的《抗戰畫刊》涉及領域非常廣,不但涉及到宣傳畫、漫畫等多種繪畫形式,而且還刊登了大量討論抗戰時期藝術的責任等問題的文章。有許多著名的特約撰稿人,例如田漢、老舍、李可染、葉淺予等著名人士。此時的馮玉祥以撰稿人之一的身份繼續為報刊編寫通俗的“丘八詩”,與趙望云先生繼續沿襲早期開始的詩配畫形式的合作模式。但是為了配合馮玉祥將軍抗戰宣傳的實際需要,趙望云基本改變了早期的農村寫生風格,有許多漫畫。《抗戰畫刊》刊登了很多趙望云的漫畫,例如名為《民間英雄》、《農村們,起來喲!》等畫作,均是以一種漫畫的形式表現農民抗戰情緒。亦如1938年趙望云在《抗戰畫刊》第五期編后記中所談到:“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一切的藝術都是要隨著抗日和救亡的工作改變藝術的作用,而成為殺敵的武器。”[2]趙望云便將這種思想貫穿到他的藝術創作當中。趙望云從從事繪畫開始就一直描繪中國農民形象,在主編《抗戰畫刊》時,他繼續沿襲這樣的模式,把更多的目光投射到廣大的農村農民的身上。但是在《抗戰畫刊》當中所繪的農民活動內容是有所不同的,繪制的農民形象更多的是戰斗在敵后的英勇抗日的農民英雄。這些農民形象比起之前的那些表現貧弱、窮困的農人,更多的是一種充滿力量、充滿戰斗力的農民形象。他們表現的是一種反抗,放下農具拿起刀槍為抗日勝利與日本侵略者進行反抗。
其實,趙望云的藝術創作與國民黨政府的藝術要求并不相符,但是趙望云是如何做到名聲鵲起,幾近家喻戶曉呢?這正是得益于馮玉祥這樣一個身份特殊的人。但是在1941年,馮玉祥先生因受到國民黨反動集團的排擠,時局也比較艱難,《抗戰畫刊》隨之告知停產。趙望云在《抗戰畫刊》的第30期的獻詞中回顧以往的事情時談到,《抗戰畫刊》從武漢到長沙、從長沙到桂林,又從桂林遷移到重慶,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抗戰畫刊》沒有停刊過。
由馮玉祥資助,趙望云主編的《抗戰畫刊》到底對抗戰宣傳有什么作用呢?兩人相互扶持而做的努力是否達到他們所希望的目的了呢?趙望云在文章《到民間去》中寫到,他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抗戰畫刊》到底對抗戰宣傳有什么作用,但是,當他跟馮玉祥將軍隨軍旅行幾個月后,覺得他們的努力并沒有白費。他們所到之地的各城鎮的壁畫報,十之八九都是采摹了畫刊的作品。所以每一期報刊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畫家也是甚感欣喜。[3]趙望云在文章中還表示,《抗戰畫刊》因為種種困難而停刊,這點是他們所不希望發生的,趙望云與將軍更希望他能在抗戰勝利之后再停刊,這樣會顯得更光榮一些,但是愿望還是破滅了。不管怎么說,《抗戰畫刊》從1938年創刊起到1941年1月停刊,共出版了34期。在這3年時間里投入了趙望云與馮玉祥太多的心血與精力,兩人攜手度過很多困難,他們這種積極的報刊理念飽含著奮勇抗敵的情懷,同時正是這種情感的積淀成為趙望云踏足西北寫生的直接誘因。
《抗戰畫刊》停刊后,趙望云在1941年便開始走上職業畫家的道路。1942年,趙望云回到西安,在1942年夏天便跟隨商隊前去河西走廊以及祁連山旅行寫生,速寫了祁連山的氣勢和河西走廊一帶的自然風光。[4]不到兩個月便回到西安,略作安置便回成都,準備到重慶舉行畫展。而這個畫展又是誰支持的呢?是的,正是馮玉祥將軍支持的。
雖然趙望云與馮玉祥此時已不在一起工作,藝術上的合作也不多,但是馮玉祥將軍仍然非常支持趙望云的藝術事業。1943年春季趙望云將西北寫生作品帶回重慶,馮玉祥對趙望云的畫展準備工作給與極力的支持。在馮玉祥的支持下,西北河西旅行寫生畫展在黃家埡口中蘇文化協會舉行,而且得到了重慶《新華日報》的報道。同時馮玉祥邀請了例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張大千、關山月等文藝界著名人士到場參觀,[5]趙望云在回憶錄中還談及到當時周恩來同志也曾到場參觀過。盛況空前,展覽引起極大轟動,并于1943年7月出版了《西北旅行畫記》。1943年畫家第二次赴河西走廊、祁連山寫生。這次作品繪制了西北獨有的自然風光以及少數民族的的游牧生活的場景,一種充滿蓬勃生命力又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呈現在作品當中。這類帶有積極生活方式的繪畫在那個時代無疑給人們以極大的信念和鼓舞。1944年后,趙望云便舉家搬到甘肅定居,終日繪畫和整理西北寫生畫稿,直至抗戰勝利后才回到西安。而此后的馮玉祥將軍一直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排擠,兩人的合作也越來越少,直到馮玉祥以視察水利為名被蔣介石派遣到美國。1948年,馮玉祥回國的輪船失火,不幸身亡。趙望云聞訊后,痛苦不已,兩人多年的詩畫情緣也走向了終結。
注釋:
[1]張桂興,<老舍與馮玉祥的交往和友誼>,選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作家出版社出版,1998年。
[2]彭時雨,<西北寫生的救亡情懷>,選自《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第26頁,2013年。
[3]趙望云,<到民間去(三篇)>,《美文》,2006年。
[4]趙望云,<趙望云自傳>,《趙望云研究文集》上卷,第8頁,陜西省文史研究館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5]李憲基,<趙望云——走寫生之路的藝術大師>,《收藏界》,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