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芮霖
一、書籍裝幀設計概述
書籍裝幀設計的發展與趨勢
作為一個文化傳承的載體,書籍在歷史的藝術長河里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在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市場化的沖擊后,人們為什么更懷念的則是原本的書卷氣息?這不得不帶來許多的反思,在汲取外來大量優秀文化營養的同時,對中國書籍文化有有新的認識。書籍作為一個純商品充斥在書店里,書籍的文化概念和書籍新的審美意識則需要更多的關注。書籍不僅因其知識傳播者的身份始終與文學、藝術緊密相連,而且書可以因其作為“書”本身,即形態之優美、印刷之精良、裝幀之考究、版本之珍稀等被列入“藝術品”的范疇。書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態,設計也不僅是一件漂亮的外衣。應該在強調書籍的功能性和市場需求的同時,也能引導讀者轉換閱讀觀念,提升書籍藝術欣賞品味。好書,令人愛不釋手,讀來有趣,受之有益,乃至收藏,傳承后人。好書是內容與形式、藝術與功能相融合的讀物,最終達到體味書中文化意韻的最高境界,并給讀者插上想象力的翅膀。
在電子載體迅速發展的今天,高效的傳播信息強烈的沖擊這傳統的書籍市場。但是人們依然眷戀著紙質讀物,視其為良師益友。因為這是一種集視讀、觸翻、聞香、聆聽、品味書籍的五感為一身的紙的文化魅力。
書籍裝幀設計在現代設計中的影響
魯迅先生是我國現代書籍設計藝術的開拓者和倡導者,“天地要闊、插圖要精、紙張要好”是他對書籍設計的基本要求。他重視對國外和國內傳統裝幀藝術的研究,還自己動手設計了《吶喊》、《引玉集》、《華蓋集》等。在《吶喊》的設計中強調紅白對比,紅黑對比,形式簡潔,有力地圖冊作品的內在精氣神。在魯迅先生的影響下,涌現出豐子愷、陶元慶、關良等一大批學貫中西、極富文化素養的書籍設計藝術家。在新中國成立后,萬象更新。一大批畫家加入了書籍設計的行列如黃永玉等等。改革開放以來,出版復蘇。書籍裝幀又走上了新的高度。邁進21世紀以來,中國的書籍設計走向了一個新的時代。與之前的書籍相對比有十點巨大變化和改變。
(1)書籍整體設計概念在增強
(2)對書卷氣息的尊重
(3)引進新觀念,開拓設計思路
(4)中國本土文化審美意識的回歸
(5)功能中體現美感
(6)關注物化書籍的紙材工藝
(7)科技類、辭書類設計意韻的展現
(8)插畫家的執著精神
(9)設計體制多元化推動書籍藝術的發展
(10)觀念的更新是中國書籍設計藝術進步的原動力
國外的現代書籍設計在16世紀至17世紀從大的開本變為小的,標題頁變的越來越重要,插畫是數量增多。書籍裝幀藝術的風格不斷的變化。多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以及自然之風,裝飾性很強。20世紀初開始意識到“書籍之美”以威廉.莫里斯為代表的“工藝美術運動”,開創了“書籍之美”的理念,推動了新書籍設計藝術的風潮。
書籍裝幀設計中的“像”
書籍裝幀設計是基于“象”上的藝術,給讀者以形象、印象、特象。這個“象”包羅了宇宙中的物象、現象、圖像等等。在平面上運用視覺語言揭示書籍的內容或性質。用抽象的形式,使讀者感知書籍的“精神”,傾心于這種“精神”。是書籍給予讀者的第一感觀,以視覺做傳達的,對書籍內容的一種感知。就像對一本書的預讀一樣。才拿起,翻開,還沒來得及細讀就能感知它的底蘊,它的審美,以及它的個性表達。
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文字設計體現
每種文字給我們不一樣的視覺感受,和不一樣的閱讀感受。漢字是最有內涵的文字,本身就是以形象的表達,通過視覺式樣給我們具有傾向性的張力或表情。在版面中,漢字的排列就自然會產生秩序,形成空間。像看不見的網格一樣,始終貫穿一條可流動的軌跡線。在閱讀的時候就有時間、空間、大小、疏密、節奏的不同體驗,產生了信息跌宕起伏的傳達感受。
文字是支撐書籍的脊梁。文字設計在書籍設計的運用中,同樣的文字運用長體、正體、斜體等不同字形,所產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在封面設計中,運用多種手段繪制做成諸如斑駁的、柔軟的各種各樣形態的文字,可以產生出豐富的表情來。文字語言的信息處理,發揮出文字的內在潛力。比如說內文、標題、跋、旁注、頁碼等整體的秩序化運籌。文字的字體、字距、行距的細微感覺的運用。橫排、豎排的組合變化,文字組合的疏密節奏及導向性。版面設計中,字體類別少,版面顯得穩定、雅致;字體種類多,則畫面豐富熱烈有趣,顯得豐富多彩。單純的文字只能起到傳達的作用,設計的目的則是賦予文字既傳達內容有能啟示意念的雙重功能,通過多種多樣的手段運用、使書籍產生出豐富的表情。
書籍裝幀設計中的色彩結合的運用
在書籍中,色彩是重要的視覺元素,在塑造書籍個性和創造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同的顏色給予我們不同情緒表達。有時,同一組顏色有不一樣的排列順序就會形成不同的豐富有意韻的整體。一本書的色彩運用不在多少,簡約是一種美,豐富多彩也是一組美,關鍵在于把握一個度,只要與內容相一致。
顏色是根據書籍的主題而選擇的。顏色的言語表現在與它們在版面中的位置和排列順序,以及顏色自身的亮度和飽和度。在特定的內容主題上,找到恰當的色彩組合方式,在讀者用心靈去體會顏色的姿態,并對顏色產生感情的共鳴,對讀者是一場美感體驗。
色彩運用還有考慮印刷的方式、油墨的性能、紙張材料的質地以及相同顏色在不同印刷品上所產生的變化。掌握不同的材料和印刷方式,正確的運用顏色,才能完美的體現設計目的和美感。
書籍裝幀設計中的圖形語言表達
書籍設計中,圖像是輔助傳達文字內容的設計要素。它對文字內容作清晰的視覺說明,同時美化、裝飾書籍。相對于文字,圖像具有可視、可讀、可感的優越性,并且清晰、簡潔,在理性之外有富有趣味性。借助圖形的表達,可以給讀者更深刻的內容印象與感受。
“插畫從屬于文學作品,并以文學作品中描寫的某些情節作為創作的基本依據,但這并不意味著用插圖來圖解文學內容或簡單演繹文學。對文學作品“內頁”把握得準確與否,首先取決于對作品理解的深淺程度,而知識水平、生活積累、藝術修養等因素又是有助于理解文學作品必備的潛在素質。這是插畫創作成功的前提。其次則是運用的造型語言是否具有充分的表現力,能否達到強化內容的效果。”這是吳冠英在《談文學插圖》里的一段話。插圖不是圖解文學,而是以文學本身涉及的內容,以插畫的形式走進作者獨特的文學作品的“世界”中,并以同樣獨特的圖形語言表現出來。
正確的把握圖像的使用,并服從于設計內涵意識對書籍裝幀設計非常的重要。不管是兒童讀物還是優雅的詩歌,在圖像選擇上是截然不同的,在圖像版面安排上也大相徑庭。書籍中恰當運用圖像,豐富書籍設計的內容,使書籍有層次有節奏韻律,擴大了想象空間,給讀者美好的閱讀體驗。
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材料的媒介影響
書籍是承載信息的容器,而將其物化是通過材料這個媒介來制造的。紙張展現的自然形態美感,通過其肌理、觸感,承載印刷工藝裝幀品質,傳達的書籍美感,在此同時影響著書籍所散發出來的文化環境,創造閱讀氛圍并具有感染力。
紙的材料是植物纖維,經過揉搓、磨壓,耐用而且結實,具有美感與實的用功能。書籍用紙具有不可思議的文化韻味。紙張的魅力在于它的內在表現力,千絲萬縷的植物的纖維層疊在一起,卻集中以薄薄的以層紙上,展現豐富又含而不露的微妙表情。材料,作為書籍設計師傳達內容信息的“手段”,必須在書籍精神的關照下,為表達的內容服務。所采用的材料依據內而定。不了解材質的語言、表情、性格,就不能把握好內容與材料之間的分寸。紙張作為書籍的重要載體,它所擁有不同的質感和感情色彩,包容著文字和圖像,帶給讀者無盡美的聯想和享受。
二、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意”
書籍裝幀設計是歸于“意”上的藝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言尚未表達,不足以表達的,可以借助于“象”。書籍的“象”在一定程度上充實著書籍的內容,進而影響到書籍的推廣。書籍裝幀設計要表達一定的“意”,但不能隨意或任意,而必須按題立意,書籍裝幀設計具有命題性。這里的“意”不僅來自于書名,還來自于書稿的深層意義以及成品后的使用范疇,市場需要等。設計者必須考慮書的全部命題意義,還要顯示設計本身的文化意義。好的設計不僅使書的文化品位得到充分的提高,而且藝術美本身總是首先愉悅著讀者的心靈。并且永遠在潛移默化地作用著所有看到它的人們。
書籍整體內容構思
當一本讀物平淡乏味,文字枯燥羅列,文體結構無變化節奏無文字以外的任何信息的延生,這種單薄而得不到滿足的閱讀怎么能是一本好書?所以在做書籍裝幀設計的時候,必須把握當代書籍的的形態特征。要提高書籍形態的認可性、可視性、可讀性。把握全書的節奏層次,劇情的展開延生,傳達給讀者正確的感受,以及書給予的感觀傳達。書籍的整體構思是根據書籍感觀層次來表達原著中“意”。
首先確立對書的認識,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內容是以什么樣的主題形式。書不是瞬間靜止的凝固物,而是與周圍環境息息相關的生命體。其次,書籍內容的時間空間構造意識,一本書大概都有篇章和劇情的發展順序。設計時注意時空的層次化使書籍賦予節奏變化,視線流有流動、還有一些信息的誘導和滲透。書籍設計中尺度單位化的數學計算和不可視格子功能的規格化版式。發揮具有生命力的文字潛在表現力。文字的不同形態有著不一樣的表情和視覺感受。書籍的五個感觀的設計意識。完美的書籍具有誘導讀者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味覺的功能。全面展現出書籍五感的無窮魅力。書頁劃分的強弱對比、韻律化、條理化,書頁層疊面的層次化表現。版面的層次突出空間的表現。使閱讀有節奏和層次。書的整體設計的材料選擇和成本核算。紙張通過揉搓。磨壓,表現出不同的質感表現。書籍紙具有不可思議的文化韻味和內在表現的張力。書的印刷裝訂方式的確定,更多的是向新的技術提出挑戰。書籍的形態表現在不同時代的審美要求是不同的,在新的時代沖擊下新的技術也在不斷涌現。
書籍整體版式設計結構
書籍版式的設計是通過文字圖像的組合、取舍,蘊含著造型的思考以及哲學的運用,而產生出各具個性的版面世界。使讀者在這些不同的開本翻開后,能直觀的面對一個可視的不同的“世界”。版面的表現語言跟紙張的個性、厚度、肌理等等相適應,烘托出一種氛圍,并且能切合原著中的精神內涵。版面設計的個性定位決定了一本書的基調。以版式結構設計來表現,原著中精神內涵上的“意”。
首先,把握元素與空間。不管是一張紙還是一本書,視覺元素的安放位置能改變或者說形成空間。版面中的元素有強弱、大小的差別的不同,形成的對比,再合理的安排后,給讀者視覺上感受是有奇妙變化的。版面中的插圖、攝影、文字等大量元素混雜與一個平面。對其進行合理的整理,全面的省視、分析、排列、重合的過程中,必須全面思考其內在的涵義和相互的關系。比如關鍵信息的安排,以及留白與緊密的對比,并且信息不能相互干擾的版面。所以,文字圖形、符號等信息元素要合理的安排于版面空間是版面表現的重要原則。
其次,解構與重構元素。能夠打動讀者的版面是需要一個傳達信息的氣場的,即使沒有文字或者圖像元素,或者只有圖像沒有文字的場合。以精確的表達內容的視覺來單純化元素,在復雜的元素中做減法,解構元素,重新整理重構精心安排的元素。在版面設計的空間中更加合理的安排元素。
書籍裝幀設計中,強調版面設計優先的觀念,在這個大的范疇中包括各式級別標題的前列位置與正文文字的關系、天頭與地腳之間的空間場所的比例,還有頁碼的布局中的角色與位置,文字間的字距、行距的空間關系,以及行式、段式的定位等等。版面設計中即要明白版面的所有規矩,又要清楚版面設計是帶有自身感情和理解力進行柔性的創造性設計。所以元素的結構與重構應以對作品內涵的深入理解為前提。
最后,駕馭時間與空間。面對一張白紙,設計者感受到的是這紙與前頁具有不同透明度的差異感,這種差異感會影響到版面設計思維。運用材料的不同,或者說提升版面的深層次的思考,開始與間隙、余白、空間、時間對話。這樣版面能傳達的不僅是一個平面而是具有生命力的表現體。
書籍整體內在表現力和形態魅力
從古至今的書籍發展歷史,書籍的形式內容的關系最為體現。經典的內容以適應時代的審美形式做為依托,共同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書籍根據形態魅力和內在表現力來表現原著中對應時代審美上的“意”。在中國,伴隨造紙術、應刷術的發明,卷軸裝、經折裝、旋風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這些流傳下來的書籍形,在今天的書籍里不過是有了新的書籍內容,出現了新的印刷材料和工藝。但形式卻歷久彌新。在國外,大家聯想的書籍大多是宗教書籍和大百科全書。古老的羊皮封面,燙壓上精致的圖案和文字,甚至鑲嵌上珠寶。內頁的文字,風格多樣,裝飾華麗,有些還有手繪圖案,細膩華美。整個書籍看起來莊嚴,充滿藝術氣息。
三、“意、像”表達的啟示
書籍裝幀設計是通過“像”與“意”的相互組成而形成的一本完整的書籍。通過原著所傳達出來的“意”搜尋信息結果,然后掌握書籍的整體構成,了解它的工藝技術。在這個的骨骼框架上,由信息結果快捷的尋找到知識來啟發想象力,最后得到新讀物的啟示點;書籍的整體結構理性的把握策劃書籍的整體設計和形態構成,最后得出新的書籍形態構成;按照工藝技術使書籍印制技術規范化現代化,讓現代技術功能得到體現。在原著的“像”的創作中都是根據書籍內容上的感性創作。比如運用合理的顏色,富有書籍內容個性的插畫,封面文字的設計表情以及運用的材料媒介對書籍感觀的影響。
書籍裝幀設計必須要結合好其中的“像”與“意”來構建一本好書,一本藝術品,一本有生命力有靈魂的書。整體而又豐富,嚴謹但是具有感觀上的氛圍和溫度。神形具備具有生命力和保存價值的書籍。
《翻開-當代中國書籍設計》呂敬人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書藝問道》呂敬人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9月
《封面設計的“象”與“意”》摘自光明日報2007年8月19日
《書籍設計》周靖明 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書籍設計.3》中國出版協會裝幀藝術工作委員會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11月
《書籍設計.4》中國出版協會裝幀藝術工作委員會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1月
《紙料分類設計》劉春雷,汪蘭川 印刷工業出版社2012年1月
《能工擅藝——談現代圖書裝幀設計的工藝技巧》摘自設計之家2012年1月21日
《呂敬人書籍設計》呂敬人湖北美術出版2012年5月
《裝幀之美》(日)鈴木成一 著,匡匡 譯中信出版社2013年1月
《書籍設計進化論——專訪書籍設計家呂敬人》摘自站酷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