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代中國區域規劃和設計系統中,居住區綠地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構建了自然和人和諧共生的大通道,是區域發展的重要指標。伴隨人們對居住區環境景觀的要求愈來愈高,建設的進程也越來越快,在快速的發展中,問題也是日益突顯。如何改善因快速發展而導致的問題,營造更具有視覺審美和功能舒適的環境景觀,已經成文不可回避的設計任務。本文嘗試將公園的造景手法,移置于居住區綠地景觀設計中,試圖探索更符合人居住的設計道路。
【關鍵詞】:居住區;公園式;綠地設計
一、居住區綠地及其重要性
(一)居住區綠地
居住區綠地是指向居民開放,具備一定的休閑設施和服務設施,同時兼有健全生態、美化景觀、防災減災等綜合作用的綠化用地。它是住宅區建設用地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這個區域環境景觀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
(二)綠色對人居環境的重要性
大自然賦予了人類良好的生態環境,但隨著工業進程的急速增長和人口惡性膨脹,使得環境污染、生態危機等行為,都導致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不斷惡化,甚至已危及人類的生存。目前更多人意識到,繼續破壞綠色資源,勢必會有更加嚴重的后果。所幸,大眾認知水平的提高,改良和提升環境質量已經有更重要的位置,然而綠化景觀在修護生態過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住宅區綠化則是提高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綠化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起著非視覺功能和視覺功能兩種作用。
視覺功能是指植物在審美上的功能,即在綠化設計中運用植物的不同形態、顏色、高矮和質地,使居住區環境更加協調。合理的運用植物可柔化建筑物平直而生硬線條,也可遮擋一些不美觀的景物,使人們可視景物顯得優雅美觀,增添和諧之美。因植物具有生命,植物綠化,還可賦予居住區以生命力,使其顯得生機。同時因地制宜地配置富有季節性色彩變化的各種喬木、灌木、花卉和草皮,可令居者仿身自然中,得到視覺享受之同時又能消除疲勞,恢復精神和體力。
非視覺功能是指植物的生態功能,即植物除了能創造優美舒適的景觀環境,更重要的是能創造適合于人類生存所要求的生態環境。居住區的植物不僅能供人們欣賞自然美,還具有降溫增濕、調節氣候、防風降噪、防眩光、防水土流失、吸收廢氣和粉塵并供氧氣,能起到凈化小區空氣、改善小區生態環境的作用。利用植物帶將人行道和房屋隔離開來,在保護業主私密性的同時起到降低噪音、遮擋塵埃等作用。
二、城市公園概況
公園承擔著城市生態走廊的職能,通過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不當可以大大增強城市的藝術形象,還可以對改善城市環境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城市公園分類
依照城市公園的社會定位和使用側重點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休閑娛樂型、文化歷史型兩種。但同時也得滿足生態良好這一基本訴求,生態環境是城市公園賴以生存的基本點。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保護以及恢復生物的生存環境,實現多樣性的提升是其主要目的。并且在控制城市形態,防止城市無節制蔓延,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休閑娛樂型
這一類城市公園為人們提供運動、散步、燒烤等等,低成本的休閑娛樂項目為主要目的。比較有代表性有三大類:第一類是結合各類特色游覽步道、散步道路、自行車道、利用廢棄鐵路建立的休閑綠地。第二類是以行道兩旁的帶狀式綠地。第三類是人造景觀為主,預先設定人流活動范圍。
2、文化歷史型
將旅游產品包裹于文化、歷史的框架內,以文化教育使之成為主要目標。將具有年代感的旅游景點與符合當代人審美的景觀相結合,形成有厚重感的景觀風貌帶。這類公園在傳承城市文脈、留住城市記憶等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同時在創造城市就業和提高經濟效力方面也是可觀的。
(二)城市公園綠地功能分類
城市公園綠地主要功能可以表現為使用功能和生態功能兩個方面。
1、使用功能:指具有可活動性,如游戲、運動、散步、健身、休閑等
2、生態功能:指具有生態平衡、氣候調節的作用,如小氣候的形成(包括降溫、增濕、擋風等)、環境污染的防治與空氣質量的改善、水土保持等。
三、公園式造景手法融入居住區綠地景觀設計
(一) 居住區立意設計
人們在購房置業的過程中,空間(環境)和時間(耐用性),這兩大方面構成了人將自身融合到了其中。因此這兩點,成為是否購買的重要考量點。人們早已經跨過了“能住”的階段,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經久耐用是新的市場需要。并且從單一衡量向多樣化衡量過渡,因此外部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消費者。“出門就是公園”是新一代消費者的訴求。
(二)居住區分區設計
住宅區要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愛好的游人多種文化娛樂和休息的需要,因地制宜的來確定區域中的主要功能分布和相適應的形式。分區時要注意不同功能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系,動靜的合理分布等等。
(三) 居住區出入口設計
居住區的出入口是給業主的第一印象。并且,也是區域劃分的重要節點,轉換空間的重要過渡地帶。應注重結合區域的的定位、地域文化的特點、居民喜好的方向等等要素進行綜合分析。通常情況下,是以節點造型、路面材質、植物搭配來進行內外空間的區分。
(四)居住區域交通設計
住宅區域根據地塊的不同,有的鑲嵌于城市中,有的則遠離,但其共同的區域特點是人活動范圍是被局限的。當代社會的快節奏和高強度生活方式,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人們喜歡走捷徑的想法,經常直接穿越草坪等。如何以人為限定設計的前提,即滿足人們的喜好,又保證生態環境的完整性,是我們在住宅區域交通設計的重點。
(五) 居住區植被設計
居住區的園林植物多以局部密集形呈現,為此在場地分析中,要調查當地在植物配置中,喬木、灌木、地被三者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花卉的應用。將本土性、觀賞性、抗災性,作為設計的主要原則。體現本地風格、環境美觀等。
四、居住區綠地規劃原則
(一)滿足綠化功能原則
我國居民主要的活動區域多在居住區的綠地進行,以戶外體育鍛煉和休閑為主。區域中不適宜種植帶尖刺、有毒的植物,以及飛絮較多的植物造景。應以喬木和灌木為主要選擇,其他輔之。
(二)本地適應性原則
植物的生存和生長,不是受人的因素能夠徹底干預的。因此選擇能夠適應本地生長的植物是很重要的原則。
(三)具備觀賞價值原則
植物出來除了滿足基本功能以外,“可觀賞”是其重要的選擇標準。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喜好,“因人而定”,選擇業主喜好的植物,才能夠引起共鳴。
(四)能夠抵御災害原則
住宅區的綠化是為了美化居住區的居住環境,保障居住區居民生態安全,選擇的植物除有較好的觀賞價值和適應當地土壤、氣候等條件外,還要注意當地的災害性氣候,如干旱、風沙、臺風等,所選樹種能夠抵御當地的自然災害。否則,剛營建好的住宅區綠地在一次災害來臨時,全部死亡或遭嚴重破壞,造成資源浪費。
五、 結語
以上所談,居住區綠地設計和所有的設計是殊途同歸的,是成體系的綜合工程。必然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方面的影響。如何將公園式的造景手法融入到居住區的景觀綠地之中,形成更富有時代特性、人文關懷的居住空間,應是重要的工作目標。讓開拓與創新,傳承與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高素萍,陳其兵,謝玉常.成都中心城區綠地系統景觀格局現狀分析[J]. 中國園林. 2005(07)
[2] 田軍 金明昊 住宅區景觀設計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6
[3]胡勇,趙媛.南京城市綠地景觀格局之初步分析[J]. 中國園林.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