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身份構建和語類分析為框架,擬以情感類心理節目為切入點,研究媒體語類身份構建與不禮貌之間的相互聯系。本文將采用社會建構主義視角從語類分析法來解構不禮貌。
【關鍵詞】:身份;不禮貌;《愛情保衛戰》;語類
《愛情保衛戰》中情感導師構建了怎樣的身份,為何贏得觀眾的關注和喜愛,從而為節目帶來高收視率,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鑒于此,本文將以身份構建和語類分析為框架,研究媒體語類身份構建與不禮貌之間的相互聯系。
一、理論概述
隨著以 Sperber & Wilson (1986/1995)提出的關聯理論為代表的認知語用學研究的興起,人們意識到話語的意義不只是說話人說了算,聽話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甚至聽話人可以對說話人的話語強加某種解釋,交際中廣泛存在的無意造成的誤解和刻意曲解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二、數據收集
本研究收集了《愛情保衛戰》2016-2017兩年情感導師和當事人的互動語料,主要收集了涂磊、瞿瑋等情感導師和當事人的對話。語料由暴風影音轉化成文字資料,進而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在沖突和對抗中我們需要特別注意身份構建的方式和過程。
三、情感導師身份及言語不禮貌
從整個語料我們可以看出,情感導師,尤其是最后一位總結性發言的情感導師—涂磊,極力維護自己的導師立場,及其在情感方面的專家地位。其中包括專家主體地位的強化、拒絕他人的立場、將自己的意見和預測作為事實陳述等策略,言語不禮貌在其實現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愛情保衛戰》里涂磊的權威還部分體現于他總是最后作總結發言。涂磊的發言一般不會受到其他導師的質疑,說明這就是這個節目的傳統慣例,這也確認了涂磊作為首席情感導師的結構主體立場。請看下例:
(前情回顧:摳門男和他未婚妻來到這個節目,第一步--愛情初判斷:短片標題—到底是我虛榮還是你一毛不拔。女友控訴:摳門男購買他二姑的舊家具裝修婚房;戀愛三年,沒和男友去看過一場電影;三年統共送過女友一次生日禮物—一條40幾元的項鏈;請女友父母吃飯:一葷兩素,末了女友母親想買一包餐巾紙,摳門男還把服務生轟走不讓買)
1 嘉賓:…… 你簡直成金錢的奴隸了。
2 摳門男:我覺得該花的地方我會給她花的啊…… 我覺得她(指女友)挺物質的,就是每一次說到錢的時候,她都說我不愿意給她花錢……
3 瞿偉:……結賬的時候,有三種人……你就是其中一種……
4 女友:他三種都占了……
5 瞿偉:你為什么會有這種習慣,其實這是跟家庭的文化和教育息息相關的……
6 摳門男:沉默
7 涂磊:節省沒錯,但不能一毛不拔。
8 摳門男:我不是不給她吃,不是不給她喝啊。
9 涂磊:你還沒有資格管別人的錢,你還沒結婚呢。
10 摳門男:沉默
11涂磊:我擔心的不是現在,我擔心的是你這樣的人,經不起更大的經濟變故。像你這樣的人,很容易因為錢的問題影響感情。因為他的錢就是他的命啊。把錢當命的人,這輩子就會過得不快樂。
12 摳門男:好吧,謝謝老師。
這里,摳門男(后文中摳門男簡稱為K)得到情感導師和嘉賓的一致責難。情感嘉賓(一對夫婦)— 作為和稀泥的存在,忍不住發言職責K(話輪1)。《愛情保衛戰》以保衛愛情為節目宗旨,對充滿物質欲望的感情大力進行駁斥和批判。因此,來此節目進行情感傾訴和調解的男性經常把女友/妻子歸類為導師和觀眾最為討厭的“物質女”/ “拜金女”以博得同情。話輪2里,摳門男不假思索地就把女友認定為“挺物質的”。 情感導師瞿偉也接著面帶微笑發言指出(話輪3)摳門男是結賬時不愿付賬的三種人之一。在K女友贊同導師發言并強化K摳門形象(話輪4)后,瞿偉繼續深入話題(話輪5),將話題上升到一定高度進行剖析,總結出K一系列奇葩摳門行為的根源—家庭文化和教育,從而構建了自己作為專業情感導師的身份。固定情感導師涂磊面無表情地用了一個標志性的涂磊式的否定陳述句(話輪7),傳達了一個典型的負面評價:一毛不拔。涂磊將這個負面評價—這個主觀的評斷—作為事實展現給觀眾。隨著話輪9又一個否定句,進一步強化了他作為情感專家的立場。這種獨斷自信的認知特權和話語策略在這個激烈的話語沖突中構建了一個即時結構性的作為專家的權威身份。
在確立自己觀點對于當事人及其他導師的合理有效性后,筆者發現涂磊將自己的推測和預測作為事實陳述出來(話輪11),以期自己語重心長的話語能夠給觀眾提供不一樣的思路。這種話語策略極大地增進了對抗性娛樂節目的趣味性并且常伴隨著一方權威的展現。例如,“我擔心的是你這樣的人,經不起更大的經濟變故。” 涂磊善于以比較成熟的解讀情感的方式直達問題本質。情感專家的身份讓他能夠自由掌控整個話語進程。“錢就是命”—這個基于事實的推測—以隱喻的修辭手段給節目制造了幽默的氛圍。
四、結束語
研究表明身份理論的核心原則并不支持Garces-Conejos Blitvich (2009)的論點:當身份與立場構建沒有被對話者證實時會導致不禮貌的出現。因此,Burke & Stets (2009)認為身份驗證應是身份構建的基本過程。由此可推論,不承認他人身份會導致憤怒的出現,結果是產生了痛苦,引發了諸多可能的行為。試圖重建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使之與自己的身份相符,會導致他人不禮貌的評估,表現為明確的分歧或其他類型的口頭攻擊行為。
言語攻擊行和與不禮貌都與都與情感表達相關 (Kienpointner 2008), 這也是對抗性娛樂節目的核心。然而研究表明不禮貌不僅與自我情感相關,也與理性自我相連。
參考文獻:
[1]Garcés-Conejos Blitvich, Pilar. 2009. Impoliteness and identity in the American news media:The“Culture Wars” [J].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5(2): 273–304.
[2]Garcés-Conejos Blitvich, Pilar. 2010. A genr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impolitenes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ragmatics 2 (1): 46–94.
[3]Kienpointner, Manfred. 2008. Impoliteness and emotional arguments [J].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4(2): 243–265.
[4]Locher, Miriam A. & Sebastian Hoffmann. 2006. The emergence of the identity of a fictional expert advice-giver in an American Internet advice column [J]. Text & Talk 26(1): 69–106.
[5]羅桂花. 2013. 法庭互動中的轉述言語行為 [J]. 語言教學與研究, (5): 105-112.
作者簡介:馬玉夏(1980-),女,漢族,籍貫:四川成都,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成都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系統功能語法、語用學、跨文化交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