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自古就有“紅顏禍水”的說法,探究這些“紅顏禍水”的故事可以發現,“紅顏”并非禍國殃民的主要原因,而中國之所以有這么多紅顏禍水的故事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梢哉f,“紅顏禍水”不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女性的一種偏見,是男性為主導的社會中,男性不允許自己的權威的動搖而為自己罪責找的借口而已。
【關鍵詞】:紅顏禍水;文化;男權
紅顏本指女子艷麗的容貌,單指美女,是一個形容女性美好形象的褒義詞??墒牵斎藗儼鸭t顏和其他詞語進行搭配組合時,總是會選擇一些不那么美好的詞,比如禍水,薄命,尤其是紅顏禍水這個詞,充滿了歧視的意味。
紅顏禍水是比喻漂亮女人是禍害的根源。中國自古就有這樣一種說法:絕色的女子往往是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從夏朝的妺喜開始,容貌美麗出眾的女子開始擔負起了家庭不和、政局不穩、國家滅亡的罪責。翻閱中國的各種文學作品,不乏各種“紅顏禍水”模式的故事。可是,“紅顏”真的“禍水”嗎?當然不是,筆者找到以下幾種文化原因來解釋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紅顏禍水”故事的出現。
一、傳統文化中的性別歧視
中國由母系社會步入父系社會之后,對于女性的歧視漸漸開始有了萌芽。在父系社會中,男子逐漸在主要生產部門占據重要地位,他們在勞動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而女性在生產中起到的作用相對較小,退居次要地位,社會上開始實行父系繼承制及女嫁男等,因為這些變化,中國男尊女卑的現象開始越發的明顯。從《周易》開始,就有了對于男性和女性的劃分?!吨芤住分杏藐庩枌W說來劃分男女,“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中認為,男性屬陽,女性屬陰,而陰是卑于陽的。儒家也有“陽貴而陰賤,天之制也”【1】的說法。《列女傳》和《女誡》等著作的出現,更是把男尊女卑這種歧視的觀點推到了頂點。在這種情況下,男女是被區別對待的,可以說,做同樣性質的一件事,女性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男性因為一件事不會受到指責,而女性卻可能會背負很多的罵名。
就拿貂蟬的例子來說,貂蟬是王允的義女,為挑撥董卓與呂布的關系,王允先把貂蟬許給呂布為妻,又把貂蟬送給董卓為妾,貂蟬周旋于呂布和董卓之間,最后離間二人,并且成功的引得呂布反目刺死了董卓。董卓是生性兇殘,挾持皇帝,犯下諸多罪行的人,貂蟬離間董卓呂布致使奸雄董卓被除,可以說是為了當時的社會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可她因此背負上了“紅顏禍水”的名聲。試想,倘若當時只是一名普通的說客離間了呂布董卓,那么那位成功使計除去董卓的人如今會是一個留名千古的能人。中國歷史上不乏成功使用離間計的人,這些人大多都成為了為人稱贊的英雄人物,而貂蟬其實也是使用了離間之計罷了,她和那些名垂千古的離間計使用者最大區別在于,名垂千古的人是男性,而貂蟬是個女子罷了。
二、儒家文化中的倫理道德
中國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強調倫理道德觀念。倫理道德是傳統中國人的最高追求目標,只有重視倫理,有高尚的道德的人才能成為圣賢的人。儒家為此制定了三綱五常的標準?!叭V五常”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基礎,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永恒不變的準則,帶有絕對的不可違抗性。遵守三綱五常來的便是道德的人,也只有遵守的人才能得到贊美,才能成為圣賢的人,而不遵守的自然就是不道德的,是要遭到懲罰的。這樣一個在主流儒家文化下形成的“三綱五常”成為了人人敬奉的真理,更成了禁錮著中國女性的枷鎖。“夫為妻綱”這一準則的推出,更是決定了男性是主導,是決裁者,而女性則只能是順從者,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女性不是獨立的,只是附屬的,不應該有主觀性的想法,更不應該主導男性、影響男性。而一些“紅顏”的出現似乎打破了這一定律。
提到吳國的滅亡,所有人都會想到西施這位“紅顏禍水”。四大美女中的西施,是個名滿天下的絕色美女,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打敗后,為討好夫差便把西施獻給了吳王。吳王非常寵幸西施,大造宮殿,修筑大水池,天天與西施娛樂玩耍,荒廢朝政,以致最終吳國被越國所滅。西施和吳國的滅亡是有一定的聯系的,如果不是西施的枕頭風也許吳王會殺了勾踐,勾踐就不會有修生養息的時間,更不會有反敗為勝的可能,如果沒有西施的存在的話也許夫差不會和伍子胥失和??墒菂菄臏缤鍪俏魇┢鹆藳Q定性作用嗎?倘若夫差沒有驕傲自滿,而是殺伐果斷,繼續勵精圖治,勾踐不會東山再起;倘若夫差沒有親小人,遠賢臣,而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就不會失去賢臣輔助;倘若夫差遇到的是被打敗后就偃息旗鼓,一蹶不振的人,夫差就會繼續做霸主。這許許多多的原因綜合在了一起導致了吳國的滅亡,可是后世提到吳國的滅亡,仿佛有一種把所有的過錯都歸結到西施身上的感覺。其實歷朝歷代被王者寵幸的女子有很多,為什么西施被打上深深的“紅顏禍水”的烙印呢?因為他對吳王產生了影響,人人都覺得,如果不是西施在吳王身邊吹著耳邊風,吳王也許在某一天會殺了勾踐,這樣,吳國就不會有滅亡的可能;如果不是西施的挑撥離間,吳王不會殺害伍子胥,在吳王最需要謀士的時候,就會有伍子胥這樣的足智多謀的人為吳王出謀劃策,這樣,也許吳王不會被越王打敗。這樣的西施,影響了吳王,甚至在有意無意中主導著吳王,在當時倫理道德觀點下中,這是不應有的現象,女性應該是順從者,是附屬物,是不能夠主導,不能夠影響男性的,而西施的這種存在無異乎挑戰“夫為妻綱”的權威,當然就會被打上了“紅顏禍水”的標簽。
儒家文化看重道德,而對于情感、情欲,則是一種消極的看法,儒家認為道德是遠高于情欲的,對于情感、情欲,他們不僅不推崇,甚至多主張一種抑制的態度?!霸诘赖碌睦硐胫髁x看來,自然生命或情欲生命只是生命的負面,在正面的精神生命之下,而與動物的生命落在同一層次”?!?】儒家文化中強調的是道德理想,愛情并不是重要內容,中國對道德的過分強調,讓情欲處于壓抑的位置,得不到重視?!凹t顏禍水”的故事其實也是這樣思想的一種體現。
三、禮教文化下形成的對于女性的審美
中國是一個講究禮教的社會,對于女子更是有嚴格的要求,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社會上形成了對于女性的審美要求。對于女性的審美是以男性審美取向來判定的,“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他們把服順定義為女性的美德,因此他們強調男性的威嚴高于一切,女性則以服順為務,“以順從為第一要務,沒有自己的思想,以男人的意志為意志,以男人的思想為思想,以男人的意愿為意愿?!薄?】她們可以說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她們只是自己丈夫的附屬。他們用賢妻良母作為對于女性的要求,把賢妻良母作為女性發展的目標,他們要求女性對丈夫的事業無私奉獻,還要對從一而終,不管丈夫是死是活。
中國禮教文化下形成的女性形象,多是安分守己,相夫教子,惟夫命是從的。因而對女性的形成的審美是一種忠貞、溫順的美,“紅顏禍水”在他們看來是僅僅具有美貌的特征,卻缺乏忠貞或溫順的條件,因而在這種環境下,男性把那些特別美艷的女子看作是“禍水”,妺喜、妲己、褒姒等等的紅顏女子被拿來開刀成為男性的“替罪羊”。
四、男權文化下男性掌握話語權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中,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男性
開始操持整個社會的秩序,逐漸地形成了男權社會,男權文化也發展為社會的主要文化潮流。在男權文化中,男性掌握了話語權。“話語權的擁有者,是秩序的規范者?!币蚨谝恍┻^失面前,他們選擇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為自己的罪責開脫。在這樣的情況下,“紅顏禍水”成為了他們有力的借口。
褒姒是有名的紅顏禍水,因為她一笑而失了周天下,但真實情況當真如此嗎?周朝的滅亡僅僅是因為褒姒嗎?當然不是如此。經過后世的探尋,我們發現周王朝的滅亡有很多綜合的因素。褒姒確是幽王的寵妃,但她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的少女,出于政治原因被送于幽王,因為褒姒不喜歡笑,幽王為了取悅她,聽信奸臣讒言,點燃烽火,讓諸侯以為是敵人進攻發兵救援,諸侯來了以后才發現只是騙局,但褒姒卻因此一笑。因為這件事周幽王從此失信于諸侯。后來西夷犬戎進攻周朝,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諸侯不來救援。據史料記載,褒姒其實并沒有做過蠱惑周幽王的舉動,周幽王是在褒姒入宮前就已經相當昏庸。幽王即位之時周朝已經有許多的問題了,再加上幽王奢侈腐化,好逸惡勞,不愛護子民,更是讓民間怨聲載道。尤其是幽王決定廢去原來的往后和太子,另立褒姒為后,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引起了前皇后父親的不滿,因而勾結犬戎,攻打周朝,殺死幽王,滅亡西周。而褒姒除了深得周幽王寵愛外,卻幾乎沒有其他劣跡記載。因此,西周的滅亡主要是因為君主的過失而造成,雖然不能說和褒姒沒有一點關系,但褒姒決不是決定因素。試想,在封建社會里,君王都是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又怎會被女子所左右,褒姒是命令不動幽王的,西周滅亡的罪責還是應該在君主的身上,但是為什么在褒姒的故事中西周的滅亡是由于褒姒這個“紅顏禍水”呢?其實,這只是男性的一種推卸罷了。
在傳統的社會中,君主是天子,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君主是不應該犯錯的,即使是亡國的君主也是如此,在他們看來不該犯錯的君主一旦犯錯了肯定是由于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響,只能是別人的影響,除了奸臣是一個方便的借口之外,女性就成了另一個借口。話語權是掌握在男性的手中的,男性說什么就是什么,他們不會把錯誤歸結到自己的身上,因而,女性變成了他們的替罪羊。按照男性的想法,“昏君之所以成為昏君,總是因為一個或者幾個女人的不好”?!凹t顏禍水”不過是封建文人為昏君開脫、愚弄人民的陰暗心理的表露,不過是掌握話語權的他們推脫罪責的借口。同樣是君王,賢明的君王身邊難道缺少了美女嗎,當然不缺,只是他們賢明,他們沒有需要推卸的過失,因而他們的“紅顏”便只是一個個普通的女子,成為不了“禍水”。
結語
自古人們就喜歡把禍國殃民的原因歸結到女性身上,回顧我國的歷史,“紅顏禍水”故事不下少數,其中的許多都是男性給女性莫須有的罪名。在以男性為主的封建社會中,女性不過是男性的附屬品,只因有些女性有著姣好的容貌吸引著男性的注意力,便把男性荒廢事業的責任推脫到她們身上,“紅顏禍水”不過是男性為他們犯的錯誤找借口,“禍水”的“紅顏”也只是替罪羊罷了。
無論是什么樣的女性,都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下男性對女性形象塑造,它反映了現實中男性對女性的偏見和不公。如今我們用辯證的眼光來考察“紅顏禍水”故事可以發現,正真導致國家滅亡、生活不安定的結果的原因有很多,是許多因素綜合起來造成了最終的結果。每一個“紅顏禍水”故事背后的正真責任承擔者其實是男性,而不是“禍水”的“紅顏”。
參考文獻:
【1】董仲舒著、周桂錮譯注.春秋繁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范玲娜.審美形態與文化差異——潘金蓮與白蘭·海絲特比較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
【3】王靜.女性,男權文化中永恒的他者——論元雜劇中的女性意識.[D].曲阜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范夢露(1993—),女,漢族,江蘇宿遷人,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2015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