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
【摘要】:創新精神的實現也需要一個歷史過程,文學作品的精神創新更是如此。它是在具有一定歷史前提的條件下所產生的特殊產物。《詩經》便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歷史文學產物,可以說《詩經》便是周代禮樂制度的歷史文化,它的內容包含了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宗教,社會生活及思想等等,也是代表周代禮樂制度及文明的典藏之作,《詩經》的產生及創作乃至后來的流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周代禮樂:《詩經》:流傳
一,《詩經》的概括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也是我們研究春秋社會與西周文化的重要史料。程俊英先生就這樣的評價過《詩經》,他說通過詩經上所反應的社會面貌和思想感情,就好像是一部周族后裔到春秋的發展史擺在我們面前一樣,周代對于中國歷史來說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其上承夏商兩代的發源,下啟秦漢兩朝的文明,不僅繼承了夏商兩代的經濟,政治,文化基礎,將其發展的光輝燦爛,還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成熟的政治制度,同時還把屬于自身的禮儀規范及文化內涵豐富完善起來。一點也不夸張的說,后世安邦定國的理想藍圖是建立在西周的文治武功之上的,縱觀后世的一些圣君賢臣,無一不向往著周代社會的禮樂文明,周代的政治與文化特點可以以總結為以禮為中心的禮樂文化。因此,周朝也有另外一個名稱,即“周禮”。
二,周代禮制下產生的《詩經》及演變過程
西周初期時,周公支持制定了“周禮”,其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有和政刑有關的各種制度外,還包括跡,兇,軍,賓,嘉五禮,這五個禮制分別和祭祀,喪葬,軍旅,朝盟及婚慶有關,周禮便是這些各種典禮儀式的集合。這些禮儀都是按等級劃分,典禮儀式加以配合相應的舞樂,就形成了一套以宗法等級制度為核心的,嚴格貫徹貴賤尊卑的禮儀體系,可以說周朝的禮樂制度是為重當時社會秩序的重要制度,它使國家的統治得到了鞏固,而且很多內容都對后世的影響產生了非常久遠的影響。隨著周王室的東遷,春秋早期“禮樂”崩壞的現象屢見不鮮,到戰國時,隨著社會的加速變革,許多傳統的周禮制度被嚴重破壞,經過各國的多次變化后,漸漸的,法律取代了禮樂的重要位置,而后成為對社會統治的主要維護工具,雖然禮樂依舊存在,但也只是居于形式,早已名存實亡,其地位早已不可匹敵原來的“周禮”,于是周禮就經過漫長時間的演變,成為了我們今日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重要組成內容。
三,禮樂制度下《詩經》文本的創作與集結
3.1,《詩經》的文本創作
《詩經》一共為三百零五篇,由于其時代是從西周到春秋的漫長編寫,同時作者又多而復雜,詩經的產生所涉及的地域非常的遼闊,包含了周王朝樂官所創作的樂歌,列士公卿吟詠的詩歌乃至一些在民間收集來的流傳歌謠。這些都被各個國家的太師進行一系列的審定,慢慢形成了現有的標準形式的詩樂。《詩經》的創作過程十分繁瑣,需要做從收集,篩選,整理及樂譜等的工作,其實詩經的最早制作過程也可以算是一個最初的傳播過程,這些參與制定的收集者,傳唱者其實本身就屬于傳播者,沒有他們的這些工作,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絕非地域如此之闊,時間跨度如此之大,也不可能成為這么標準的詩歌總集。當時的周天子就是把這種統一形式的樂歌進行在各國之間的傳播的。
3.2《詩經》的傳播方式
《詩經》的傳播大春秋時期的大致方式主要是口耳相傳與文字記載,根據這些傳播的活動載體的不同,可把其傳播形式分為以下幾種:
1.宴享上的歌唱演奏
周朝習慣用禮樂作樂,他們的禮樂非常的隆重盛大,禮就是行為與典章法則,而樂則是因為禮數而設置的,其作用是為了服務于禮。《詩經》正是符合與此,它是一種適合禮樂制度需要的一種經由周太師審定后的樂歌匯總,其作用是主要運用于周禮制度,因此一般周朝的大型宴會都會對其進行工唱歌奏,當時的《詩經》也可以說是一種重要的禮儀項目。它對宗法與等級意識的固化,及增加典禮威嚴氣氛都非常重要,也可以使賓主展開一種和諧的氛圍,這種被批準進入典禮的詩歌都很有講究,其規定什么禮儀用什么樂章,什么規則,性質,身份,地位等都有著難以分割的匹配關系。
2.學校的傳播講授
古人最講究和重視的便是師傅的教誨,他們都以師教為治國之本。因此,在那個時候沒有比通過師生關系傳授技能與思想品德的活動,更具有廣泛的教育傳播意義了,這也是可以說是一種最有效的傳播方法。《詩經》的傳播目的不只是限制于提高個人文化涵養的層次,還是一種政治事務中的需要,其作用是可以讓受教者處于發言立論的優勢地位。例如,孔子生活的生活時期處于春秋末期,當時的周天子早已名存實亡,由于各個國家都開始了天子之位的爭奪,使得禮樂崩壞,《詩經》在當時已經停止了編選工作,朝廷的樂官已經像散開的鳥群一樣零落,《論語。微子》里面有句話“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其講的就是當時局勢,后來貴族學校也開始隨之式微,至此,貴族壟斷文化教育這樣的局面徹底被擊垮,春秋中葉時期存在的“學在官府”現象終于消失。
3,賦詩言志
賦詩言志是春秋盛行的社會風氣,也正是因為這種方式,《詩經》才得到了如此有效的傳播,傳球列國,盛宴頻繁,會盟諸多,各國諸侯,大夫間的國際交往,都會進行或互相規勸,或互相稱頌,或互相諷刺的一種委婉言志的語言方式,但凡是那些不必或者不方便直言說出口的都可以用這種形式進行傳達。當時的這種語言方式是非常重要和微妙的,這種特殊的辭令方式大大發揮了對《詩經》傳播的重要作用。
4,言語及著述引詩
《詩經》包含了周朝的社會歷史,包括文人政客的生活習俗及思維感情,可以給后人作為參考和借鑒的依據,它還具有語言簡潔,觸類引申的蔓延力,因此,常常會被作為戰國時期人們的言語和著述引證,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傳播方式。
四,詩經的重要影響及意義
《詩經》代表的不只是具有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更是可以被當作世界文學寶庫的瑰寶。它是現實主義文學的起源,也是代表著我國的文學史最光輝的起點。社會生活的現象往往都反應在了文學藝術中,精神也是隨著物質的改造進行改變的,隨著社會的制度不斷變革,每一時代都有一種理論思維的時代產物,也是一種在不同歷史背景下以不同形式所產生的文化內容。《詩經》的產生是周禮文明在歷史土壤中的發酵作用,其影響著當代歷史時期的文化思想,經濟形勢,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及社會人民的生活等等,《詩經》的產生和創作產生的影響可以說非常巨大。
總結
周代禮樂文明的這塊珍貴歷史土壤,產生了《詩經》這樣優秀的民族藝術文化遺產,而《詩經》本身所承載的巨大分量,即是代表著周代的禮樂文明。《詩經》作為被周代社會廣為傳誦的文化載體,本質上也可以看作是周代文化的流傳和傳播過程。這就在客觀上奠定了周代禮樂文化發展和傳播的貢獻基礎,禮樂文化在周代社會的影響也被其擴大。可以這么說,周代禮樂文化之所以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立于如此重要的地位,《詩經》發揮的作用不可忽視,我們之所以如此的重視《詩經》,其實也相當于是對周代禮樂文化的極大重視。
參考文獻:
[1]劉娟.周代禮樂文化與《詩經》的編訂[D].河南大學2009
[2]劉國芳.《詩經》宴飲詩與周代禮樂文化[D].西北師范大學2007
[3]陳應時.有關周朝樂官的兩個問題[J].藝術探索.1995(01)
[4]張新平.禮樂文化的層次結構及其方法論意義[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3(01)
[5]趙東栓.禮樂文化與孔子的《詩》學觀念[J].濟寧學院學報.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