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佳韻
【摘要】:眾所周知學術界對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研究從未停止,盡管如此對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爭議。馬克思哲學中的實踐觀是馬克思哲學的基石,要求我們對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觀要有全面正確地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觀;實踐哲學
不可否認,長久以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一直是國內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其他一切理論最主要、最顯著的特點,實踐觀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首要和基本的觀點,這也是正確解讀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所在。隨著時代進步和發展,國內外關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研究都有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在這其中,也出現了一些認識和研究上的不足與缺陷。為了正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我們應該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是在不斷對世界的研究和探索中建立起來的,它的形成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進行斷章取義的理解和解釋,以免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產生誤讀和曲解。
一、國內外關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研究已形成豐富的成果,了解他們的研究現狀對我們全面把握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具有重要的意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各種代表人物,從葛蘭西、盧卡奇到阿爾都塞,從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到法蘭克福學派,對于實踐的研究從未停止,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做了大量的研究,葛蘭西甚至直接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描述為實踐哲學。
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研究中,其中以葛蘭西和盧卡奇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范疇的理解最具有代表性。在葛蘭西看來,實踐哲學的意義就在于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和人道主義;與葛蘭西的觀點相似,青年盧卡奇直接將馬克思哲學等同于歷史唯物主義,他認為這一理論的核心就是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功能。而晚年盧卡奇的觀點發生了很大轉變,他指出實踐的客觀前提是勞動,強調把實踐和勞動聯系起來,承認勞動和實踐在理論和現實上的高度一致性;施密特則論證說,馬克思主張精神和人可以在實踐中獲得統一,正是這種現實的人及其社會實踐,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對象;柯爾施則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突出地強調了社會自然界是人們活動的產物,其基本研究對象是對人的社會研究;阿多爾諾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哲學,由于恩格斯和列寧的實證主義誤解,致使它變成一種解釋世界的普遍原則;梅勞·龐蒂則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歸結為歷史哲學。
20世紀50年代發端于南斯拉夫的“實踐派”觀點值得關注,他們雖然在擺脫前蘇聯哲學的消極影響時發揮了一些作用,但是他們在企圖“修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同時,提出了一系列違背或不符合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觀點。“實踐派”堅持人本主義,將反映與實踐對立起來,認為反映論貶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實踐派”把反映同實踐、反映同創造割裂開來并對立起來,因此他們所理解的實踐實際上是沒有反映、沒有規律性的。在這種實踐的基礎上,“實踐派”既不可能正確地認識現實,也不可能對未來提出科學的預見。
2.國內研究現狀
關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研究,我國哲學界研究逐漸從最初在認識領域凸顯實踐的地位拓展到對實踐問題和實踐哲學進行全方位的探討。國內高海清、黃南森、孫伯鍨等學者認為實踐是一種思維方式,用來理解人、理解社會歷史、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這種觀點將實踐論視作一種世界觀;王南湜教授則根據理論與實踐關系,以及本體論的預設,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實踐觀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實踐與理論位于不同的系列上,只有一些外在的關聯,并無內在聯系。第二種,著重強調實踐的存在論或本體論意義。第三種,把實踐理解為人的特殊存在方式,強調的作為實際活動的實踐對理論活動的奠基作用,實踐不是內在于理論體系之中,而是內在于實際的生活實踐中;歐陽康則在《在觀念激蕩與現實變革之間——馬克思實踐觀的當代闡釋》一文中,將對馬克思哲學的實踐的解讀主要歸納為六種:即實踐凈化論、實踐認識論、實踐本體論、實踐超越論、實踐人道主義、實踐唯物主義,并且認為,按照這種劃分,馬克思的實踐屬于第六種。
顯而易見,我國對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的成就,關于實踐觀的研究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對堅持馬克思主義具有巨大的價值,所以我們務必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發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把握。
二、探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實踐觀的理論來源
西方哲學中對實踐的理解層出不窮、各具特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而且對馬克思影響最大的是以康德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康德將“實踐”概念正式引入到哲學中,并以自由為核心,構建了西方近代第一個實踐觀。黑格爾哲學對整個西方近代的哲學成就進行了揚棄,他的哲學實踐觀可以說是馬克思實踐觀形成之前最為完善的實踐觀。但不管是康德還是黑格爾,他們所談及的實踐都只是一種理性的、精神的實踐。而費爾巴哈則以唯物主義為陣地走上了感性的道路,費爾巴哈對人及其實踐活動做出了感性的解釋。遺憾的是費爾巴哈對人感性直觀的理解也制約了他對實踐的理解,只停留于“解釋世界”的層面,卻不知道“問題的關鍵在于改造世界”,這是費爾巴哈實踐觀的根本缺陷。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形成,是通過批判與吸收前人實踐觀的合理內核,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實踐,經歷了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我們從馬克思相關的代表性著作等來考察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產生,探究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演變歷程,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作為馬克思哲學大廈支點的實踐觀所蘊含的本質和內涵。
三、小結
馬克思關于實踐的哲學在歷經了100多年時間的考驗后,至今仍然被人們學習、研究、豐富和發展。筆者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從源頭進行厘清和分析,結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經典原著梳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發展脈絡,從而對馬恩列關于實踐觀的思想發展歷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和把握,深刻體會到馬克思哲學的魅力所在,理解了馬克思哲學的強大生命力所在,加深了自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和學習,更加堅定了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哲學立場。
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現代人在理解世界和實踐地改造世界方面,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如今我們面對這個充滿困境和危機的世界,愈發感到困惑和不安,我們希望哲學提供一個世界觀圖景,對當代人的發展難題有一個科學的、完整的把握。馬克思的實踐觀恰恰為理解當代人的發展難題提供了一個科學的視角。因為馬克思實踐觀指出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是人與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所以,通過從源頭厘清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思想的形成發展脈絡,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本質,有助于我們從根本上看清人類發展難題的實質,為解決難題提供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劉光華:《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導讀》[M],西北大學出版社,西安,2002。
[2]卞敏:《列寧<哲學筆記>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長點》[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3]侯才:《青年黑格爾派與馬克思早期思想的發展》[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4]莊福齡:《簡明馬克思主義史》[M],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4。
[5]楚金光:《馬克思實踐觀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